天天看點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作者:老家許昌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文‖關允祯 圖‖網絡

許都日報社成立于1946年6月,是原許昌私立進德中學的體育美術音樂教員王植甫(又名王培良,時年四十七八歲,獲嘉縣人)私人創辦的。社址在文化街西頭路北王家院(租賃王姓瓦房十餘間)。報社無基金,設定很簡陋,僅有一部架天線帶耳機的舊式收音機,一部石印機,有些破桌椅。收音機是專供編輯收電稿使用,石印機則供每日印刷報紙。

這個報社的主要成員有:社長王植甫(河南藝師畢業),在許昌曆任國小中學教員多年。編輯李俊升,祖居許昌縣南屯裡村。他自幼家貧,國小畢業即在家自修。二十歲時,當國小教員,二十六歲時到農商日報社擔任會計、事務,收紀錄新聞編輯等職。嗣後,又在《正義日報》《許昌日報》《許都日報》當編輯。1947年9月辭職後回到教育界,病老歸裡。我(關允祯)在該報擔任外勤記者。除我們三人外,還有負責寫版的王兆祥(許昌縣老吳營村人,那時他大約有四十多歲)、劉宏仁(二十多歲)、李俊良(三十多歲),負責印刷的黃萬東,管總務的于明五,送報紙的海寅等。(欲欣賞上回從《近世許昌見聞》中選刊的文章,歡迎點選以下連結:許昌知名老藝人簡介)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王植甫平時不多在報社,經常出去搞外聯,籌集資金,以維持報社之現狀。社長外出時,社内的一切事務(包括編稿)都由李俊生負責。

我是負責采訪地方新聞的,天天和建國日報社記者李季安、寇卓然、張世傑,新民日報社記者馬錦章、史明義、劉丕揚一起出去,奔走采訪,晚上向編輯室繳了稿,才算完事。日日皆然。該報出刊園地不大,且新聞又少,是以,每日印刷發行僅四百多份,發行地點是郾城、襄縣、臨颍、寶豐、魯山等縣。

該報出刊一個多月後,社長又聘來兩個副刊編輯:一個是李光亞,鎮平縣人,時年約四十六七歲,此人雙目高度近視。記得有一次他正忙于寫作,忽而停筆起立,拿了蠅拍全神貫注地照熱水瓶拍去。我見此情,連忙上前阻止說:“那是一點墨迹,不是蠅子。”此亦算是他之特征吧!另一個是任職于進德中學的國文教員于耀門。同時,還聘來兩位記者,一個是王燦章,又名王拓,年二十餘歲。一個是李玉瑞,又名李心寬,年近三十歲。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這四個人隻幹了一個多月,皆因無薪金而辭職。半年之後,《許都日報》發行量驟減,由原來的400多份,減為200來份。加之,印刷品質低劣,諸如跑墨、字迹模糊、版面肮髒等問題,緻使《許都日報》每況愈下,前景凄涼。

正當許都日報社資金十分拮據、面臨倒閉的艱難時刻,1947年春末,“活财神”——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和與她配戲的馬天德等應王植甫之邀,從西安來到許昌,為扶持許都日報社進行義務演出。他們隻經過簡短休息,便開始了排練劇目、張貼海報、售票等公演前的準備活動。為感謝常香玉對許都日報社的無私支援,劇社到達的第二天中午在寇家巷萬福樓飯莊,由社長設宴招待常香玉夫婦。出席作陪的有:許昌第五行政區專員吳協堂,許昌縣縣長宋珉(字曼君,安徽省人),縣黨部書記長耿紹恭,三青團幹事長楊新立(字卻俗,許昌縣人),警察局局長張冠儒(字一民,伊川縣人),憲兵隊隊長姜丙南(保定人),我也被邀參加了宴會。次日便在報紙上報道了酒宴之盛況。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常香玉來到許昌的第三天,即開始在南關大同街三星舞台演出,名聲大振,轟動許昌城鄉。于是找我讨優待入場券者蜂擁而來,而社長見利忘義,愛财如命,自食前言,視戲票如重金,嚴格控制,吝啬至極,實感赧顔。

因而我倆發生了最激烈之争論,相持不讓,難于和解。我提出辭職,要求離開報社。

初時,王不允許,之後,他聘來了郭有為,我便告辭而去。

我離開報社後,據聞常香玉在此演戲半月,為許都日報社義捐了九千餘元。自此之後,報社有了基金,王植甫不但趾高氣揚,而且添置了鉛印機、銅模、鑄字爐,以及其他印刷必要之工具,完善了印刷全套裝置。報紙篇幅也擴大了,由八開兩版之石印,改為四開四版之鉛印,版面清晰醒目,頗受訂閱者稱贊。報社人員亦增加至十九人,其中大部分人員是王植甫從獲嘉縣新來的親友或同鄉,以鞏固其體系。原編輯李俊升亦于九月間辭職。王又聘來一位名叫羅端本(許昌北大街人,已去世)的任編輯。

從此之後,許都日報社人員充足,物阜财笃,名聲大振。怎奈好景不長,這個一貫為國民黨反動派吹捧效勞的《許都日報》,便在是年12月15日解放古城許昌的隆隆炮聲中煙消雲散了。

我所知道的許都日報社

1、本文選自《近世許昌見聞(文化卷)》。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