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烏波爾的苦戰——俄羅斯烏克蘭之戰的台風之眼
台風肆虐的時候,中心其實是一個類似空洞的存在。俄烏兩軍苦戰已經一個星期的亞速海海濱小城馬裡烏波爾,日前通過雙方達成的協定,建立了一條讓居民安全撤離的“人道主義通道”。雙方一度宣布停火五個小時,使城中飽受戰火威脅的平民得到喘息之機。這也是2月24日沖突爆發以來,雙方第一次達成停火協定,哪怕是局部的。

利用停戰機會撤離的馬裡烏波爾居民。
在俄烏第二輪會談中,烏克蘭方面重點要求為發生戰鬥的城市建立人道主義安全通道,他們提到的第一個點就在馬裡烏波爾。開戰以來,俄軍對馬裡烏波爾的進攻一直在打,但發動重兵的攻擊是在3月1日。
俄軍在3月2日當天一度宣布攻占了馬裡烏波爾,随後烏克蘭又發動了反攻,他們在3月3日宣布該城沒有失守,“隻是部分遭到圍攻”,接着在新聞中釋出了擊退俄軍進攻的消息和照片。在争奪這裡的戰鬥中,雙方動用了從坦克到步槍的幾乎全部手段,連續幾天的作戰讓雙方都精疲力竭。
為戰區居民建立人道主義通道,可算是俄烏雙方在第二次談判中唯一達成的共識。根據烏克蘭代表的說法,盡管俄方在談判中同意了建立人道主義通道的原則,但或許因為雙方在馬裡烏波爾都殺紅了眼,在會上激烈争論,也并未達成具體的實作步驟。好在會談後雙方努力推動,才使該通道得以落實。
這座幾乎被打成廢墟的城市,似乎成了戰争中的台風眼。
可惜的是,短暫的停火後,圍繞馬裡烏波爾的戰鬥便重新爆發,居民們兩次撤離的嘗試都陷于失敗。俄烏雙方互相指責,堅稱對方應為打破停火負責。
說起來這幾天不斷在新聞中聽到“馬裡烏波爾”,有人便問:馬裡烏波爾在哪兒?
馬裡烏波爾是一座人口15萬的小城,位于烏克蘭東南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亞速海一側,這裡依山傍海,風景優美,也是亞速海沿岸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此前一個星期裡成了俄烏兩軍拼死争奪的戰場。
假如不是俄烏交戰,馬裡烏波爾這個城市的名字估計你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雖然烏方也承認俄羅斯具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但似乎沒有放棄的意思。
這是烏克蘭在報道其收複馬裡烏波爾過程中有不明國籍的裝甲車被擊毀,焚燒成廢鐵一堆。
兩國軍隊因何為了這樣一座小城打生打死,誰也不肯放手呢?
有人認為因為守在此地的就是俄羅斯深惡痛絕的烏克蘭亞速營,也是被其稱為“對頓巴斯地區俄羅斯族實施種族滅絕”的部隊,雙方可謂有深仇大恨,注定不死不休。但這恐怕隻是原因之一。
3月1日俄軍南線部隊從克裡米亞半島向北發動進攻的狀況,西路軍攻占赫爾松,中路軍進攻梅利托波爾,而後進攻紮波羅熱,東路軍占領比爾江斯克而後奪取馬裡烏波爾,與頓巴斯的俄軍會師。
如果看地圖,或許就會明白,這座亞速海小城的易手可能改變整個俄烏南線戰場的戰略态勢。俄軍對其攻擊與進攻赫爾松、紮波羅熱同時進行,三路大軍分别指向克裡米亞的西北、北偏東和東北。可以看到,這三座城市從左到右,形成了克裡米亞半島北部的一個裙狀底托。
對于2014年俄羅斯就取得控制的克裡米亞而言,這一片地區就像壓在半島上空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烏克蘭在這裡駐軍甚多,還曾在當地築起水壩,切斷對克裡米亞的供水,讓俄方難以對半島安全感到放心。俄軍奪取這三座城市,向北便可以為克裡米亞半島建立一個緩沖區,其中馬裡烏波爾最為重要。
馬裡烏波爾它在亞速海的岸邊,是赫爾松和紮波羅熱失守後,頓巴斯和克裡米亞地區之間烏克蘭控制的最後支撐點,隻要拿下它來,俄軍這條“克裡米亞安全走廊”就算徹底打通,對于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也算拿到了一個切實的成果,使位于克裡米亞半島的黑海艦隊可以從陸上與俄羅斯本國建立安全聯系,不再是一個黑海的孤兒。
如果烏克蘭控制了這裡,則可以把大量俄軍吸引至此處(至少兩個半師),如同“破褲子纏腿”,使對手不能抽出兵力與哈爾科夫的俄軍北方集團構成南北夾擊之勢。事實上,在哈爾科夫方向烏克蘭已經發動了局部反攻,而俄軍急需南線響應支援。這對于急于在戰場上取得突破的俄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牽制。而且,馬裡烏波爾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烏克蘭方面不會輕易放棄。
現在,俄軍進攻的其他地方基本都被打下來,隻有馬裡烏波爾沒有攻下,如同一塊卡在喉嚨中的骨頭,讓俄軍無法脫身到其它戰場,這座小城的得失,變得越發引人矚目。
因為孤懸敵後,從戰略态勢上來說,烏克蘭軍想守住這座城,應該是比較困難的,但最近在尼古拉耶夫一帶烏軍奪回了機場,似乎也有應援馬裡烏波爾的決心和意圖。這是一柄雙刃劍,此地兩面都是俄軍,一不留神便會形成把部隊送進俄軍包圍圈的态勢,烏軍也有些投鼠忌器。
看來,這一帶的戰鬥很可能打成膠着戰,它的結果會影響烏克蘭的整個戰局。
【完】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