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教育專家陳默:家長首先不能焦慮

作者:澎湃新聞

多彩的暑假生活即将結束,新學期即将開始。暑假的最後一周,應該從暑假的放松狀态逐漸過渡到學習狀态,"接收心髒"的時間,然而,有些孩子出現了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嚴重甚至出現頭痛、胃痛等身體症狀,"開始焦慮症"正在悄然到來。

心理教育專家陳默:家長首先不能焦慮

焦慮症在開學時有哪些表現?原因何在?如何緩解和響應?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老師提醒家長,"焦慮症的出現"是對新學期即将長期學業壓力的回應,在社會、學校、家庭、同伴壓力、家庭因素中占50%。是以,要緩解學生的焦慮症,家長首先要調整心态,自然的面子,不要過分強調"開學,要振作起來",讓孩子從容面對新學期。

優生學更容易焦慮

經過漫長的暑假,很快就要開學了,但二年級的音樂卻不容易。一個暑假,家長們安排了樂樂旅遊、英式夏令營等活動,還回家了。看到假期即将結束,近日家長讓樂樂在家學習,"振作起來"。想到很多暑期作業沒有完成,将面臨四五個月的緊張學習,樂樂變得焦躁不安,吃不了飯,做作業感覺不自在,整天玩手機,看電視。樂樂經常在父母的學習要求上發脾氣。

為什麼開學時,樂樂代替了"厭倦學習"?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老師說,"初學焦慮症是學生常見的心理現象,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煩躁、發脾氣、失眠、食欲不振等都是對焦慮、嚴重頭痛、胃痛等身體症狀的反應。現在,焦慮症的情況在中國小生中很常見,到心理咨詢,70%都是焦慮問題。"

學校焦慮症的原因是什麼?陳預設,焦慮現象已經成為中國小生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孩子面對社會、學校、家庭、同伴壓力的一種反應。"現在,學生談論全民教育是什麼感覺?"學校已經做到了極限的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和同伴競争,家長的催促,這并不容易。想象一下,學生在來自各方的壓力下如何不焦慮。特别是一些學業優秀和有競争力的孩子,如果他們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容易引起焦慮。"

陳默講了一個典型案例,一個國小成績優的孩子,隊長,是典型的"校園霸淩"。在孩子的生活中,學習是唯一的主題,父母整天告訴孩子如何學好,如何變得更好,未來成為社會精英。孩子如期而至,進入了一所重點國中,但一入學,他就傻了。全班都是"學習惡霸",他隻能排名中等。孩子和父母最初發現很難接受這一點。家長分析原因後想,"你還不夠辛苦,需要加倍努力,多補習課。"久而久之,孩子有焦慮症、頭痛、胃痛等症狀,結果都是直截了當的。

陳默感歎道:"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但現在孩子背負着很多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承受的東西,就像橡皮筋一樣,總是拉着就會被打破。競争激烈,孤獨感高,不适合國小生,容易導緻心理問題。孩子需要全家治療,父母應該徹底颠覆觀念,否則焦慮症會越來越嚴重,孩子可能最終無法上學,現在家裡很多孩子都不能上學。"

父母首先要調整心态

那麼,家長和孩子在開學前如何适應緩解"開學焦慮"呢?

陳說,在影響兒童的四個因素中,家庭因素占50%。目前,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父母可以改變家庭的小環境。随着家長群體的普及,"别人的孩子"上報了哪些班級?你學了什麼年級?這些資訊很猖獗,父母的焦慮會傳染。反過來,父母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是以,父母首先不要擔心父母,調整心态,不要向孩子傳播焦慮,不要給孩子太強烈的競争意識。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環境中,父母越聰明,他們就越不焦慮,他們就越不會受到父母群體中資訊的刺激。以開學為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過分強調"要開學、要振作起來、要進步"等等,不要讓孩子有開始上學的恐懼。

家長可以和孩子讨論新學期的生活,引導孩子制定分階段的目标和計劃,"但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特别是對于從幼稚園到國小,從國小到國中或從國中到高中的學生, 目标和計劃應該是激勵性的,不要設定超出他們能力的太高目标,這将增加他們對新學期和新學校的恐懼。"

陳默建議暑假休息時間比較寬松,很多孩子晚睡晚起,是以在學期開始之前,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逐漸調整工作時間,以适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減少他們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間,引導他們閱讀書籍,正常生活和飲食,逐漸恢複"學生的角色"。同時,家長可以在學年初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他們有一個适應和過渡的過程。

此外,許多學生在假期期間忙于參加父母為自己安排的各種教育訓練課程和補習班。在最近兩周,随着各種教育訓練課程的結束,很多同學都會想出一個主意:暑假我忙着上課,最後兩周一定要讓我放松一下。陳說,學生們經常選擇玩瘋狂來"報複",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孩子會長時間玩電腦遊戲,上網等等,"玩電腦不是休閑,孩子的身體素質和能耗非常大。建議對于高年級學生,家長可以幫他們安排各種活動,比如去城裡探親、帶他們去買一些久負盛珍惜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等,盡量把他們從電腦上拉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