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論烏克蘭局勢:對俄烏戰争演進方向的一個推測

再論烏克蘭局勢:對俄烏戰争演進方向的一個推測

原創 李曉鵬1982 李曉鵬博士 2022-03-04 02:39

晨霧 / 轉帖

【晨霧按語】讀此文之前,建議讀者先讀一下作者2014年的文章《烏克蘭局勢:美國重大戰略失誤及其體制根源》。

再論烏克蘭局勢:對俄烏戰争演進方向的一個推測

最近俄烏戰争爆發,我2014年寫的那篇《烏克蘭局勢:美國重大戰略失誤及其體制根源》突然又火了一把。好多朋友催我就最新的形勢做一下分析。國際戰略層面的東西,我在2014年的文章裡已經分析的比較清晰了,基本結論現在也仍然适用。這一次就不再多談大戰略,從俄烏戰争具體戰局的層面來聊一下。

俄烏戰争爆發的時候,很多軍事政治大V都很激動,宣稱俄軍可能會在48小時甚至24小時内占領基輔結束戰鬥,聲稱大部分的軍事觀念已經落伍了。我大概就屬于被認為是“落伍”的那一批人。我的第一反應是:俄軍似乎不應該這麼打。

首先一點,武力占領基輔這個事情,在戰略上不太高明。俄羅斯的國力軍力早已今非昔比,跟美國存在巨大差距,經濟實力差得遠、武器現代化水準差得遠、對全球輿論的影響力控制力也差的遠。這三大差距,讓它在對外作戰方面必須高度謹慎,要有“走鋼絲”的覺悟和本事,不能像美國一樣全面出擊,看誰不順眼就随時動手,在道義上、戰術上都要極其精準,不能露出比較明顯的破綻。直接派重兵攻擊烏克蘭這樣一個國際公認的主權國家,在政治上輿論上非常容易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如果追求武力占領基輔,先不說軍事上是否容易實作,在政治上是尤其不利的。

俄羅斯發動戰争有兩大訴求,一是制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維護自己的國家安全;二是制止烏克蘭軍隊在東烏地區兩個獨立共和國附近制造人道主義災難,可以說是“反納粹”。我們先來看第二個訴求,這個訴求符合全球公認的“政治正确”,以這個旗号出兵,比較容易争取全球輿論的同情,壓力會小很多。但要實作這個訴求,跟占領基輔完全不相幹,隻需要在兩個獨立共和國及其周邊地區行動就可以了。第一個訴求——也就是制止北約東擴——對俄羅斯而言可能更重要,但這個訴求不如制止人道主義災難更容易争取普通人的同情,而且它是有彈性的——到底要打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沒有一個公認的标準。為了制止北約東擴直接發兵占領一個主權國家的首都,就有點“越線”了。之前在格魯吉亞的空襲、對叙利亞政府的軍事援助,這些做法都沒有問題,但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軍事占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我認為,俄軍進攻烏克蘭,在道義上能說得通的最大範圍,應該是東烏克蘭地區,不包括基輔。隻要不占領烏克蘭的首都,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邊怎麼打,大家都對它“特種軍事行動”這個說法都可以勉強認可。一旦攻打烏克蘭首都,那就很難說是什麼特種軍事行動了,會被大多數人判定為侵略戰争。

烏克蘭雖然在曆史上與俄羅斯曾經長時期屬于一個國家,但它的獨立民族意識是長期存在的,獨立建國的時間也很久了。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大部分地區會被當成是外國入侵的軍隊。占領基輔,是對烏克蘭國家民族意識的嚴重侵犯,會極大的激起烏克蘭人民的抵抗情緒。占領過程中的巷戰可能會非常慘烈,俄軍一旦失去耐心大開殺戒,就會造成人道主義災難。這會讓俄羅斯在道義上陷入極其被動的地位。

占領基輔,在政治上不利,在戰術上也不是最優選擇。

在戰術上,俄羅斯要實作維護國家安全和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的目标,也不一定需要占領基輔。基輔在戰術上的地位,是作為指揮中樞,必須“拔掉”。采用飛彈、電子戰等方式摧毀基輔的軍事指揮系統是必要的,地面部隊占領則并無不必要。

是以,開戰第一天,我得知俄軍開始攻擊基輔,空降兵試圖控制基輔安東諾夫機場的時候,就感覺問題比較大。這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俄羅斯最佳的政策,應該是僅限于對基輔軍事指揮系統進行高精度的定點清除或破壞,主力從東烏南北兩個方向迂回進入,切斷烏克蘭鎮壓東烏兩個共和國獨立的主力的逃跑路線,将烏軍主力來一個“包餃子”,徹底殲滅。同時奪取制空權,摧毀烏克蘭其他地區的軍事基地軍事設施。這樣,烏克蘭主要的生力軍被殲滅,主要的軍事設施被摧毀,實際上就完成了将烏克蘭“非軍事化”的目标。

在烏克蘭被 “實體非軍事化”以後,俄軍可以實際長期控制東烏克蘭地區。這裡工業發達、物産豐富,軍隊補給便捷友善,而且講俄語的人口占了多數,建立一直本地人組成的治安軍或警察部隊相對容易,長期遊擊戰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俄軍在這裡選擇幾個關鍵戰略據點駐紮就可以控制局勢,駐紮的成本很低,甚至可能還是賺錢的。對基輔和西烏,則随時可以采用空襲的手段來制止它重建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強制讓它長期“非軍事化”。這樣,無需跟烏克蘭現任政府簽訂任何協定,更不用征求任何第三方的同意,俄羅斯的兩大訴求——維護國家安全、消除東烏俄羅斯族居住地區人道主義災難——就都可以得到滿足。克裡米亞的供水和安全問題當然就更加的不成問題了。

這是俄羅斯解決烏克蘭問題的“上策”。整個過程俄羅斯可以全面掌握主動權,甚至可以說立于不敗之地。接下來,就是逐漸推進在東烏地區形成一個親俄政權,等這個政權建設完畢,俄軍就可以大部分撤退回國,隻留下少資料點即可。

反之,如果占領基輔,過程會很艱難,道義上又被動,甚至占領了之後怎麼辦都會是一個大問題。不達成協定就撤軍顯然不行,長期占領又成本極高。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好主意。

這個道理,俄軍統帥部不會完全想不到。但未必能想的十分周全。我個人判斷,他們制定進攻基輔計劃的時候,應該是帶有一定的投機心理。戰略重心在于合圍東烏,這一點俄方應該是很清楚的。但他們可能(錯誤的)認為存在一種烏克蘭迅速投降的可能性:隻要花少量兵力在基輔實施閃電式的突襲,在烏克蘭各大城市制造遍地開花的假象,甚至在最西邊海岸的敖薩德都開始登陸強攻,再配合主力部隊從南北兩個方向突入東烏。這種聲勢,可能會讓烏克蘭政府和軍隊的抵抗意志迅速崩潰,結果就是總統澤連斯基和大部分政府高官外逃,俄軍迅雷不及掩耳的占領基輔。隻要總統外逃,烏克蘭現政府的合法性就會嚴重動搖,就可以利用留下來願意與俄方合作的官員組織臨時政府,政治問題就可以得到迅速解決。

既然隻需要少量的軍隊就可能實作這個目标,又基本不影響主力在東烏的行動,為什麼不賭一把呢?反正賭輸了損失也不會很大。

是以,俄軍一開始就有A計劃和B計劃。A計劃就是閃電突擊,讓對方抵抗意志崩潰,迅速獲得全勝;如果A計劃遇挫,就轉而采用B計劃,也就是收縮攻擊範圍,主力繼續在東烏行動,穩打穩紮逐漸推進。

這樣,在戰争爆發的第一天,俄軍方面最希望聽到的消息就是澤連斯基出國避難。隻要澤連斯基一出國,剩下就啥事兒都好辦了。

但俄軍統帥部顯然低估了烏克蘭方面的準備和抵抗意志。畢竟拜登早就聲稱俄軍即将入侵烏克蘭,烏克蘭方面應該早在拜登公開講之前就知道并進行準備了。用閃電戰把烏克蘭吓破膽的機率很低。

尤其出乎俄方意料的是總統澤連斯基的表現。雖然說他是個喜劇演員出身的總統,之前毫無政治經驗,在總統位置上表現的也很糟糕。但在危機時刻,他還是挺住了。無數國家表示願意為他提供庇護,但他不僅沒有逃跑,還公開到基輔街頭拍視訊,以極其強硬的态度來對待俄軍進攻。

澤連斯基不跑,俄軍方面的A計劃就很被動了。空降安東諾夫機場的小股部隊被擊潰,多點開花沒有吓倒烏軍,反而由于閃電突襲的兵力極少,而在許多地方都遭到了失敗。

這個局面不是俄軍希望看到的,但也沒有超過B計劃的範圍。這些失敗在輿論上不好看,實際損失不大。俄軍為了面子,繼續裝出一副要強攻基輔的架勢,實際上已經轉變為以針對基輔軍事指揮中樞定點打擊的方案了,把更多的主力部隊集中到了東烏戰場。這個戰略無疑是正确的,很快,就攻克了東烏的幾個關鍵大城市,又把東烏方面的主要指揮官擊斃,全殲東烏政府軍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從A計劃到B計劃,俄軍對基輔的攻擊都是“佯攻”,A計劃是希望把澤連斯基吓跑,B計劃是為了保全面子,同時也保持給烏克蘭政府施加足夠大的壓力。雙方主力決戰的戰場,始終都是在東烏而不是基輔。而這場決戰勝負已分、毫無懸念了。東烏主力被殲滅以後,戰争就會進入第二階段,俄軍會穩打穩紮從東向西逐漸推進、繼續全面占領并控制東烏地區,加強對剩餘烏軍和軍事設施的打擊。最終完成烏克蘭的“實體非軍事化”。

第三個階段,就是在東烏進行政權建設了。一些先後宣布獨立的小共和國可能會通過公投等方式合并為一個東烏克蘭國家。第聶伯河是天然的軍事分界線,這條線就會跟北韓的三八線、德國的柏林牆一樣,成為大國角力将一個小國撕裂為兩個國家的著名曆史界線。如果雙方有停戰協定,那也會是在第三個階段才能達成。

在第二第三階段,俄軍都有充足的實力拿下基輔,也可能再玩幾次“佯攻”。但應該始終不會當真全面占領基輔。拿下基輔并不意味着烏克蘭政府倒台,也不意味着烏克蘭政府就會屈服跟俄羅斯簽訂非軍事化協定。西烏會繼續依靠歐美支援與俄羅斯對抗,這個結局不會因為俄羅斯占領或不占領基輔而發生改變。俄羅斯一旦占領基輔,就面臨着如何退出的問題。俄軍在基輔多待一天,歐美就多一天道義上的優勢。烏克蘭政府咬着牙不簽協定,俄軍就沒法體面的退出。有歐美在背後支援,要讓烏克蘭政府以簽字畫押的方式公開放棄克裡米亞和東烏兩個共和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澤連斯基可能逃到西烏繼續組織抵抗,也可能留下來等待俄軍逮捕他。隻要他不跑出烏克蘭,俄羅斯就沒法另外組建一個新的烏克蘭政府。如果他被擊斃或者逮捕了,烏克蘭的民族情緒就會被點起熊熊烈火,俄軍也許可以輕松鎮壓武力反抗,但要想通過投票的方式來建立一個親俄政府就會變得完全不可能,甚至連找個體面點的烏克蘭政客出來當傀儡都難以做到。

總之,隻要俄羅斯還不打算徹底吞并烏克蘭,占領基輔就不會是一個好選擇。而真要吞并烏克蘭,恐怕連中國也會明确表态反對,俄羅斯将在國際上被徹底孤立,這絕不是俄羅斯的可選項。

由于第聶伯河從基輔城中穿過,俄軍是否會占領基輔的東城,而把西城留給烏克蘭政府呢?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我還是認為,連東部城區也不占領,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基輔外圍建設一些軍事據點,保持對基輔的威懾,讓烏克蘭政府既不敢輕舉妄動,也舍不得從基輔逃走,可以更好的逼迫他們簽署停戰協定并保證執行。隻要不攻占基輔,俄羅斯這一次“特别軍事行動”在道義上就始終能說得通,也更容易赢得包括中國在内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從長遠來看,對沉重打擊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穩固中俄戰略合作、保護俄羅斯國家安全都是更有利的選擇。

美國把北約東擴搞得太過分了,才遭遇俄羅斯猛烈反擊,除了制裁譴責以外毫無辦法,顔面掃地。它現在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俄軍得寸進尺,試圖占領或控制整個烏克蘭。如果俄羅斯這樣做,那就跟北約東擴擴到了烏克蘭一樣,屬于過猶不及。把戰火燒到歐洲腹地,嚴重威脅德國等國家的安全,歐洲和俄羅斯的關系會變得完全不可修複。目前這個狀況,德國和法國制裁俄羅斯的調門很高,但實際上并不十分認真執行,好多事情都是引而不發的。隻要俄軍止步于基輔外圍、止步于第聶伯河,他們就可以接受現實,接受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隻是為了制止人道主義災難和獲得基本的安全感,就會想辦法逐漸恢複跟俄羅斯的經貿合作,不會徹底倒向美國;反之,則不僅會進一步加強制裁,還會為了自身安全大規模提高本國的軍費開支,與俄羅斯進行軍備競賽,長期劍拔弩張。中國就可能會被逼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選邊站,最後唯一的受益者就是美國。這是中國方面絕對不希望看到的,相信大陸政府也一定會采取合适的措施、通過合适的管道和方法向俄方傳遞資訊,讓俄軍适可而止。普京是個理性的政治家,他也一定能讀懂我們傳遞的資訊。

政治軍事鬥争的精髓是把握好度。美國在北約東擴的問題上搞得太過分了,越過了必要的界限,最終必然遭遇俄羅斯的猛烈反擊,讓自己在國際大戰略方面陷入被動。這是我2014年那篇文章做出的判斷。現在俄羅斯的反擊也必須把握好度——保衛國家安全的度,就在于不要跨過第聶伯河,不要用武力奪取基輔;制止東烏人道主義災難的度,就在于保護好平民,避免陷入城市巷戰和遊擊戰的泥潭。隻有這樣,它的兩大訴求才能真正得到滿足,而不會遭遇美國的反撲。目前來看,除了在開戰之初有點想小賭一把以外,俄羅斯決策層總體還是清醒冷靜的。普京在一開始就宣布不會占領烏克蘭,在對大城市軍事目标的打擊之前甚至會公開要求附近的平民遠離,這些做法都是很好的。正因為如此,我認為俄軍不占領基輔是大機率事件,俄烏戰争的僵局也不會很快打破,和平協定遙遙無期,烏克蘭實際上分裂為兩個國家并長期保持冷戰對峙的情況難以避免。如果俄羅斯方面能按照這個套路出牌,對俄羅斯、對中國、對全世界都将是一件真正的幸事。

至于美國的經濟制裁這些個事情,在中國和印度都不參與、歐洲态度搖擺的情況下,對俄羅斯根本就是無關痛癢的事情,于烏克蘭戰局基本上毫無影響,無需過多分析。

-----------------------

作者:李曉鵬博士,著有《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等。

資訊來源:2022-03-04 微信公号 李曉鵬博士

ID:lixiaopengboshi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注明來源。不代表本平台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