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若謂在荀子那裡,“質具”乃是人成就德行的主觀根據,而這個意義上的“質具”乃從“天君”之心上來了解,那麼,此心便有理由為“惡”承擔責任,如是,“心惡說”在理論上便有其成立的根據。
質具是主觀根據?還是是主觀(意識機能)的材質根據?荀子質具雲雲謂材料也(資樸質料且質料有差異,故曰材性大體近同而良莠美孬或有差,初生腦癱瞽盲者即材性不尋常),材料是性能的基礎,常人材性上可以知辨仁義法正(即有知辨社會治亂是非的活人質料基礎)。
有質料而有性能(荀子結構功能論/材性機能論),有性能而能知爲(),常人能爲(知僞)≠性必原本就有⊕道德及 道德(所性 道德=所性善惡=性有善惡)。材樸必性樸,性樸可作為加文,故荀子曰材性資樸、性僞分、性僞合,曰基資樸離資樸而作±禮義文理。材性資樸,材性知能,材性知慮,性僞分合,僞觸善惡,善惡秩序……概念一體,邏輯閉合,理論完備,瞭無滞礙。
若說心惡說有根據,則心善說也一樣有根據;心惡說有根據,那性惡說更有根據(漢來荀書傳本措辭如此,至少唐宋以來沒變過),當然“性善惡混”說最有根據了(漢儒通論也,揉搓性善性惡架孟荀兩牛頭烏鴉起飛)。
孟子言“性善”是說人人所性有仁義禮智或性固有仁義禮智(上天所予之,得返性知天,通過心工夫)【這是前提或信仰,這沒有什麼可辨的,孟轲大腦與章句如此】,後來智者哲人們把孟子抽象化皮毛化為抽象性善論,又制造出一個性惡論以及也抽象化惡論架荀子頭上,最後結果就是統合孟荀的董後漢儒制造出了“性善惡混”通論,而董子是性質樸論加不否定抽象化善端論之孟荀人性論統合……曆史就這麼詭異滑稽!
孟子謂人人所性仁義禮智(天予固有在性),當然可斷言曰“性善”,孟子又不是傻子!七情六欲不是惡,生理需求乃至貪婪不是惡(孟子竟謂之非性,心術法眼超凡),但會引領行為出格而作惡觸惡,是以孟子一生講戒備,講修煉,講通過心的努力以返性知天俟命等等。
荀況不講人人所性仁義禮智,曰所性資樸無禮義文理也,冇(沒有)道德,冇(沒有)善惡,善(正理平治)惡(偏險悖亂)皆是常人基材質而性僞合,善态是僞也,惡态也是僞也,皆非無待而有、不事而然的本有在性之玩意。簡單道理,體系明确。

再貼出荀書論“仁義法正之質具”的原文段落(如下),供大家思考。第二個“邪”字後也應标問号,且此半句開頭的“而”字前“,”号可省,此“而”表并列,非表轉折。
荀況推言仁義法正之是非事理是可以認識的【非對象不可知論】,常人也是有知辨該是非事理之質料器具的(肉體基礎,生物基礎)【非世人無能論】,是以他說要通過正常材上的積極正面的性僞合、作為積【得靠實際作為,僞論也,&】,如此以通神明、參天地、緻聖人(可以可能≠必然全然)……
不用預想設想仁義禮智是天命性有,但正面性僞合之結果一樣可以達到孟子境界(又見從性論篇段7羼入禮論篇的資樸聖人章),甚至比孟子還靈清醒透明瞭,故荀況嘲孟子勉強/做作,沒有真的達到仲尼說的積習若性、習慣自然之自在若性境界……一把年紀還天天念念有詞防惡敗、返性命,太勉強了,太作了,說明不夠熟透,沒有孔子境界。
性、情、心、欲之善惡組合,乃至加上材才本體形×善惡、僞為境×善惡組合,此類概念組演必茫無涯際。分析孟荀論性文本真相,要文本步步為營并有邏輯意識,以中學以上數理邏輯叙事轉詞,不能概念糊塗賬跳馬滑冰旋飛:
人人天生所性仁義禮智,仁義禮智∈人道善所性∈人道善性内部∈善性善。——此是孟子的信念前提與演繹把戲(至于情欲需求之性,不是惡但能導人作惡,故得時刻戒備防範之,得時刻操心返性,甚至謂欲求非性而君子拉黑阻隔它,此是孟子心靈修煉與措辭術),且為了辯護、宣示總的“性善”美題信念而不惜與時儒好辯時不講道理(邏輯)逞是逞強貶人斥人(不德)。
人人天生材性無禮義文理,天生材性資樸未加文(若孔子曰人樸而不文,若璞玉未琢磨)材性本是資樸不善的(原作資樸且惡雲雲),材性無道德内容與屬性材性内部∈〇道德(資樸=〇,惡駁孟而論禮義善惡來源:正面禮義文理之善是僞得,負面禮義文理之惡亦是僞得(段1、2、4、9、20)。
道德善惡的出現皆是人僞(若段6、12講陶器木器制作,善惡标準亦社會生成),僞是基材質、基資樸(材上機能而性僞合,段4、7、14講材性機能)以及離資樸、遠資樸而±禮義各自發展材上性僞合,樸上善惡作性不善,善惡僞。——此是荀況的信念推演與說理把戲,比較講邏輯真僞與證僞說理,但信念前提(所性究竟有無禮義即所性㊣道德或〇道德)與孟轲分歧巨大,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自法眼以為是也。
(林桂榛 2022.03.01 未完待續)
附當日讨論:
【張晚林】若善惡皆性僞合的結果,那麼,我們要選擇善而不是惡其根據是什麼?比如,蘋果與桃子放在一起,你為什麼選擇蘋果,因為我喜歡吃蘋果。善惡之間的選擇同乎此嗎?若同乎此,說明人天然喜歡善。荀子曰:天然者,性之就也。
【林桂榛】我們要選擇善而不是惡其根據是什麼——那是張兄演繹自己理念根據,怎麼演繹辯護都可。但學問天職是搞清真相,孟子真相,荀子真相,不要拿着“(㊣)性善”抽象信念非得說服荀子,同理也不要以荀子“材性資樸不善,性僞作為善惡”乃至“材性就是偏險悖亂之惡”說服孟子,這不可能的,材性的道德判定不一樣的,理論體系前提不一樣的。
人要知道自己是有限的,重要地是準确了解透古人就夠了。章句讀不透,怎麼演繹孔孟荀都可能過猶不及、适得其反。擁抱孟子要擁抱對,不要七零八落、章句支吾,大體與氣象不得(得了就必踐形生色也,若孟子雄宏一生樣),豈不純然稻糧孟轲矣,此為仲尼所譴責。
(2022.03.01)
【題外話】
孟荀的性善不善論是人性有無禮義存在的命題問題,這個扒皮開竅露餡出底毫無疑問,章句字眼與義理連貫皆推翻不了……隻有“荀子性惡論是講人性的禮義善性之缺失”這一詭辯最具全面調和級别,當然這種調和是忽略了資樸材性(〇禮義)的“性自身存在偏險悖亂之惡(性惡)”這一荀書概念體系、邏輯義理之奇葩造說。
不用真實的荀況,還原不了孟子的精神信念與道德自大;不用真實的孟子,還原不了荀況的思想缜密與學問自大……剛好彼此互為鏡子,彼此照“妖”鏡也。俞大維就說過陳寅恪不好孟子,而比較重視荀子,很有意思。
學問糊塗、精神自大多喜歡孟子(演繹信念),無論奉孟子為真理以何種形式,無論朱陸,都是善意而遮蔽(制造)的道德真理(真相)之自大的思想沖動引領(方東美曰形而上學的沖動),此實情意也,言志也,蘇格拉底曰寫詩之智慧也。
一切所謂中國哲學命題與概念,都要科學審視,哪怕孟朱的精神學,也要洞察它的精神語言機理,如胡适已洞察宋道學的中古宗教精神,指出是一幫儒家道士世界。有些哲學家是保守、反動、集権的觀念世界,羅素與波普爾已指出柏拉圖、黑格爾哲學的反動性(形而上學與價值集約相關了)……
哲學界被胡适說的派别把持,是以沒得救,沒有出路,1930年代張岱年的胞兄張申府都知道,何況胡适、傅斯年耶。
(林桂榛 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