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有位新手媽媽說,生完寶寶後,喜悅的心情隻維持了幾天,就開始焦慮了起來。

讓她焦慮的是,不知道該怎樣養育孩子。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寶媽說,寶寶很乖,很少哭鬧,有時他醒着的時候,她忍不住想抱抱他,和寶寶說說話,逗逗他。

婆婆卻說,少抱孩子,以後他會纏人,光想讓大人抱。

寶寶哭了,寶媽第一時間去看寶寶,婆婆知道了,說寶寶哭一會兒沒關系的,正好可以訓練寶寶“哭聲免疫法”。

媽媽于是疑惑了,她聽說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和孩子多親近,給孩子安全感,婆婆卻說要和孩子疏遠一些。内心裡,她想和孩子親近,可婆婆的經驗也不能全部否定。是以,她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的确,養育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和方法。

老一輩人有自己的一套養育經驗,新時代的父母講究科學育兒,似乎都各有道理。

該聽誰的呢,哪種方法最适合孩子呢?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說,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她把父母的養育方式分為四種,分别是共振互動型、以母親為中心型、無關反應型、情感逆轉型四種。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幾種養育方式的優缺點吧,希望能給新手父母們一點啟發。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共振互動型

同頻率共振動,親子互動,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嬰兒微笑,媽媽也發自内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半夜啼哭,媽媽第一時間醒來并安慰嬰兒。

總結起來就是,媽媽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積極地回應和關注嬰兒。

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他有很強的心情心和同理心,有較強的存在感。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以母親為中心型

嬰兒微笑時,媽媽可能心情不好,或者因為别的原因,媽媽沒有回應。反過來,媽媽逗嬰兒,嬰兒笑了,媽媽覺得開心也笑了起來。

在這種關系模型裡,媽媽占據主導地位,不主動回應嬰兒,嬰兒更像她的私人物品,她開心時就去逗嬰兒笑。

而感受不到媽媽回應的嬰兒,會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視,為了赢得媽媽的歡心,他學會了取悅媽媽。

這樣長大的嬰兒,很多時候在讨好父母,沒有發展出真自我。

長大後,有掌握欲的媽媽一般會要求他聽話,對他發号施令,一旦他不聽話,媽媽會埋怨,“越長大越費心”、“一整天在家也說不了幾句話”。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無關反應型

在這種養育方式中,父母對孩子一般不做回應,不關注孩子關注的,而隻關注自己關注的。

比如,孩子興奮地回到家,說他們班在學校的籃球比賽中拿了第一名。如果媽媽說,“啊,這真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或者說“看你滿頭大汗,累了吧”,都是對孩子的回應。

可如果媽媽說,“别忘了下午的數學測試,快去洗手吃飯”,媽媽的反應和孩子的關注點完全不相關,這就是無關反應。

孩子沉浸在赢了籃球比賽的喜悅中,迫切想和媽媽分享,而媽媽隻關注下午的考試,完全不回應孩子的感受,這會讓孩子産生挫敗感。

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無關緊要,自己在媽媽心裡,并沒有存在感,這會讓他産生焦慮感和被抛棄感。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情感逆轉型

“情感逆轉型”是最後一種方式,它的典型表現就是反人類情感,即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

比如,孩子很喜歡一個玩具,媽媽卻要把這個玩具毀掉、扔掉,不讓孩子繼續玩。

或者,孩子很喜歡一個長輩,媽媽就不遺餘力地說那個長輩如何如何不好,破壞長輩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情感逆轉型的父母,大多内心悲觀、絕望,認為生活中沒有好事情發生,一旦看到孩子心中升起正面的、陽光向上的興趣或意願,他們就想去破壞掉,把氣氛轉成陰暗、絕望。

他們不在乎孩子的真實感受,相反總要逆轉孩子的情感。

這種類型的媽媽在和孩子談話時,言語中都透露着“喪”。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孩子:媽媽,我看到一隻小貓,好可愛。

媽媽:别碰它,萬一它身上攜帶細菌把你傳染上你就死定了。

孩子:媽媽,我想學美術。

媽媽:聽說藝術院校不好考,花錢還多,畢業還找不到工作。

……

情感逆轉型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陰暗、痛苦以及絕望。

養育孩子,父母的不同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四種養育方式中,很顯然,共振互動型是親子間相處最舒服的狀态,情感逆轉型則對孩子傷害較大,父母要注意。

育兒是個大工程,不僅需要父母多費心,還要不斷學習。

至于選擇哪種養育方式,需要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及在不斷的學習中加以調整,才能讓親子雙方都感覺舒适自在。

希望父母們都能找到這樣的養育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