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力量】并非“強強聯合”!銀億股份能否借知豆汽車翻身?

【資本力量】并非“強強聯合”!銀億股份能否借知豆汽車翻身?

房企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寶能集團成立了寶能汽車集團,還将奇瑞控股旗下的觀緻汽車收入囊中,恒大集團成立的恒大汽車雖然後來面臨債務危機,但近期量産在望,黎明的曙光已近。

最近,又有一家房企要殺入新能源汽車整車賽道了。銀億股份打算斥資4億元人民币将破産中的知豆汽車收入囊中。

3月2日晚間,*ST銀億釋出公告,為加快推進公司在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的戰略部署,增強公司核心競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司拟出資不超過4億元參與知豆汽車重整及重整計劃變更程式。

3月2日,銀億股份與知豆汽車管理人簽訂《備忘錄》,即公司有意作為知豆汽車新重整投資人,取得知豆汽車的實際控制權及自主經營權,使得知豆汽車實作再生;同時,公司将在備忘錄簽署後3個工作日内支付意向金4000萬元整。

這家知豆汽車有何來路?有啥值得投資的價值點?

蘭州知豆汽車成立于2006年7月,注冊資本4.2億元,由新大洋機電集團創始人鮑文光創立。

新大洋機電是一家生産模具、塑件、電動車用無刷電機及控制器等産品的民營企業。

2013年,蘭州知豆的第一款産品問世。

但苦于沒有生産資質,蘭州知豆隻能遠銷海外。2013 年,“知豆”電動汽車通過了歐盟 E-Mark 等标準認證,開始出口歐洲,首批銷售 1000 多輛。

後來一直沒有生産資質的蘭州知豆便找到衆泰汽車合作,于此也獲得了準生證,但“衆泰知豆”僅僅昙花一現,二者合作一年後又分道揚镳。

為了獲得準生證,蘭州知豆不得不繼續尋求與車企的合作。

2015年,蘭州知豆與吉利攜手聯合成立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在吉利的助力之下,知豆在2017年先後通過國家發改委核準和工信部審批,正式拿到新能源乘用車的生産資質,且是當時全國僅有的8家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雙部委稽核的雙資質車企。

知豆的招牌便很快在國内樹立起來,銷量逐年攀升,2015年銷量2.53萬輛、2016年銷量2.4萬輛、2017年銷量4.3萬輛,三年賣出近10萬輛汽車的知豆迎來了他的高光時刻,在同年拿到B輪融資後,知豆估值一度高達80億元。

2016年6月22日,吉利釋出公告要從知豆的股東陣營中撤出,要與知豆分手。

關于分手的原因,吉利表示,“由于吉利汽車公司是在冊整車企業,并且是知豆的控股股東,是以知豆的電動車不能單獨申請國家獨立公告,同時保證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按時實作。”

這畢竟是吉利單方面的聲明,關于吉利退出的真實原因,有分析認為,或許是知豆汽車銷量雖好但依然依賴于政府補貼,盈利空間狹小,眼看小型電動車的補貼滑坡近在咫尺,沒必要去消耗多餘的精力去做一件不賺錢的事;或許是吉利沒有處于控股的地位,話語權不夠,決定退出,專心于藍色吉利行動。

2017年,知豆以年銷售4.3萬輛在國内電動乘用車銷量排行榜中位居第2位,将許多同行甩在身後,還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榜中奪得第6名。

可惜好景不長,2017年9月,知豆收到法院的一份判決書,揭開了知豆電動車低價銷售的秘訣,“騙補”一說甚上塵嚣。

判決書顯示,2015年底,蘭州知豆一筆總價約8341萬元的車輛訂單中,地方政府補貼能達到4124萬元。此外,知豆公司還可以得到4.5萬元/輛的國家補貼。

換句話說,知豆每銷售一輛車,來自地方政府和國家的補貼就已經超過了車輛售價的50%。

市場質疑,為了拿到補貼,知豆的技術名額也一直緊跟補貼政策走。201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要求“雙80”、即續航裡程80公裡和最高時速80公裡以上,這年上市的知豆D1、D2剛好卡線;2016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由“雙80”提升為“雙100”,這年新釋出的知豆D2S的最高時速也提到了100公裡。

2018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大幅退坡,150公裡以下電動汽車遭遇“去補”浪潮,這讓知豆電動車從此一蹶不振,銷量從四位數最低降到個位數,入不敷出逐漸加劇,财務危機積重難返。

2019年1月,知豆汽車因累積拖欠供應商貨款2億多元及相關利息,被甯波市中級人民法院把知豆汽車列為失信人。

截止2019年6月30日,知豆賬面資産總額約為19億元,其中現金隻有116萬元,負債合計18.4億元,其中應付賬款7.3億元,應付職工薪酬1149.8萬元。

2019年11月,曾經三年賣出10萬輛的“占車神器”——知豆,在經曆了停産、裁員之後,最終走向了破産拍賣的結局,知豆創始人鮑文光也被限制高消費,被業内人士稱為老賴。

雖然眼下的知豆有些潦倒,但并非一文不值。

要知道,知豆汽車,是全國僅有的8家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雙部委稽核的擁有獨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的企業。

這個資質有多搶手?不妨拿造車新勢力來說,理想汽車為了資質斥資6.5億元收購力帆汽車;小鵬汽車為了資質斥資1600萬收購福迪汽車;蔚來到現在還是在借助衆泰、以代加工的方式獲得“準生”。

當然,除了寶貴的造車資質這一稀缺資源,知豆汽車還有一些固定資産、廠房裝置等。

知豆汽車總部位于浙江甯波甯海縣,在蘭州和甯海分别擁有生産基地。其中,蘭州基地占地超過800畝,具有完整落成的新能源整車生産線和專業裝置,具備正常的整車生産營運條件;甯海基地占地563畝,具有非獨立新能源整車生産資質,目前該基地建設的新能源整車總裝工廠中的房間已完工。

以房地産起家,晉升甯波本土知名大型房企,銀億用了二十餘年時間,而從跨界汽車制造到申請破産重整,銀億卻隻花了三年。

銀億集團2016年的時候一口氣花了120億元收購了三家行業領先地位的國外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美國ARC、日本艾禮富和比利時邦奇,并将其中兩家注入銀億股份。

造車計劃的實施速度的确驚人。銀億股份的财報顯示,2016年,來自汽車零部件的營收就已超過總營收的30%;到了2017年,汽車業務營收甚至超過了房地産業務,占據總營收的60%左右。

随着造車程序的向前推演,巨額的資金需求成為銀億轉型的一大攔路虎。

一方面,銀億股份選擇犧牲當時已頗具規模的房地産業務,毅然将大量資金注入造車業務之中;另一方面,銀億股份開始大幅舉債并質押大股東股權來填充其造車夢。

截至2018年3月,銀億控股總資産為578.15億元,總負債428.76億元,資産負債率為74.16%。

2019年5月6日,銀億股份開市起被實行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也正式由“銀億股份”變更為“ST銀億”。

2019年銀億股份的汽車零部件營業收入47.86億元,占比67.9%;2020年汽車零部件營業收入31.54億元,占比39.62%,當年的大部分營收來自房産銷售和物業管理;2021年中報顯示,汽車零部件營業收入為14.58億元,占比68%,同期房産銷售的收入降至2.38億。

通過觀察近三年營收結構的變化,不難發現銀億股份在轉型汽車零部件賽道上确實取得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銀億股份主營業務已經由往日的房地産轉移到汽車行業。

2019年銀億股份被控股股東申請破産重整,重整程式也在近期才落定,2022年2月27日銀億股份公告稱控股股東變更為嘉興梓禾瑾芯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葉骥,參與知豆汽車重整極有可能是梓禾瑾芯提前安排好的。

也就是說,梓禾瑾芯先斥資獲得銀億股份這家公司的控股地位,獲得上市公司的融資視窗,然後再緊接着利用銀億股份将知豆汽車收入囊中以獲得稀缺造車資質以及部分生産線。

左手銀億股份,右手知豆汽車,梓禾瑾芯背後的控股股東是赤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是神秘人——葉骥,旗下公司衆多,其中掌控的最大規模的公司是甯波市産城生态建設有限公司。葉骥能否将銀億、知豆盤活呢?值得期待。

作者 慧澤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