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愛耳日人工耳蝸受關注:外資産品仍占主流,國産已在布局

全國愛耳日人工耳蝸受關注:外資産品仍占主流,國産已在布局

每年的全國愛耳日,人工耳蝸總能“搶占C位”。

據南都記者報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通過植入人工耳蝸,成功幫助一名腦炎導緻失聰的50多歲女士“重拾聽力”,這讓人工耳蝸再度受到各界關注。

作為聽力障礙患者獲得聽力的最終手段,人工耳蝸一直因價格高昂被大部分患者“拒之門外”。與此同時,因具備較高的技術門檻,布局較早的外資企業産品占據國内市場主流,但是國産替代已出現萌芽,有産品從外資手中“拿下”近20%的市場佔有率。

幾乎被外資“壟斷”的人工耳蝸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是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将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号,通過植入體内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複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不過,由于人工耳蝸的制作技術,尤其是核心的晶片技術(包括降噪、識别語音信号等)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且外資企業技術較為成熟,是以,大陸人工耳蝸市場常年由外資企業“說了算”。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人工耳蝸,96%的市場由三大公司占有,分别是澳洲的科利耳,美國的Advanced Bionics和奧地利的MED-EL。

其中,澳交所上市公司科利耳為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全球市場佔有率約55%左右。南都記者透過科利耳的财報注意到,截止2021财年(2021年6月30日),科利耳去年全年總收入折合人民币(下同)69.02億元,稅後淨利潤為15.03億元左右,扭轉了2020财年淨虧損的局面。

南都藥企合規與發展研究課題組記者注意到,中國市場成為科利耳增長最快的市場,有統計資料認為,全國8萬多名人工耳蝸的使用者中,科利耳的使用者就占了一半以上,即50%左右。另外2017年,科利耳投資5000萬澳元,計劃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工廠(計劃2020财年末竣工),這一工廠建立後将提高科利耳50%左右的人工耳蝸産能。

不過由于技術門檻、關稅以及植入技術等系列原因,人工耳蝸的價格尤其是外資品牌的人工耳蝸價格定價較高。2018年,北京一則“價值20萬元的人工耳蝸丢失”的消息引起各界關注,失主丢失的科利耳人工耳蝸N6,因其較高的價格受到各界關注。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外資主流的人工耳蝸價格約合15萬至20萬元左右,加上手術費用、更新以及維護等,可能去到30萬元左右。

兩家A股公司布局人工耳蝸,1家謀求港股上市

雖然大陸的人工耳蝸市場仍是外資主導,但實際上已有相關國内企業在此領域進行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國内涉及人工耳蝸生産的企業,主要為海南海藥旗下子公司力聲特、康芝藥業參股的北京恒卓科技以及希望謀求港股上市的諾爾康。

據南都記者了解,力聲特為最早獲得人工耳蝸注冊證的企業。2009年,海南海藥獲得了力聲特的控股權,并且在當年非公開發行方式對力聲特進行擴産,2018年海南海特引入了上海聲承和上海珧利作為力聲特的投資者。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力聲特人工耳蝸上市時,定價為6萬元(未包含手術費等),這一定價曾引起外資企業産品大規模降價(最低降到15萬元左右)。2020年,力聲特新增手術中心22家,目前全國共116家手術中心,年銷量首次突破1000台。不過從業績情況來看,力聲特一直未逃出虧損。南都記者翻閱海南海藥2020财報注意到,力聲特整體營收約合6470萬元,虧損額為430.5萬元,營收規模上遠低于外資企業。

相比力聲特的“聲勢浩大”,另一家被上市公司康芝藥業“看中”的北京恒卓科技則相對低調得多。

2015年,康芝藥業參與北京恒卓科技增資擴股,以投前估值2億元投資3750萬元,取得北京恒卓科技增資後15%股權。南都記者注意到,北京恒卓科技全資控股的沈陽弘鼎康醫療,是生産人工耳蝸的企業。不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9月,沈陽弘鼎康醫療分别虧損76.3萬元、72萬元和34.9萬元,目前,沈陽弘鼎康醫療的人工耳蝸銷售情況并未被披露。

除了上市公司布局外,單獨謀求港股上市的諾爾康也是國内市場上具有較強競争力的企業。南都記者注意到,該公司人工耳蝸定價為7.8萬元至9.8萬元左右,行業聲音認為,諾爾康已占據國内人工耳蝸17%的市場。與此同時,天眼查資料顯示,諾爾康已完成9輪融資,其中,高瓴在2020年9月的戰略融資輪領投。

植入人工耳蝸“依靠”公益補貼,未來集采是否介入?

針對人工耳蝸的市場前景,相關研報給出的資料多數是看好。其中,西南證券研報推測,大陸約有2780萬聽障人士,其中740萬人适合通過人工耳蝸移植恢複聽力,大陸每年的人工耳蝸市場空間超過100億元,但目前僅為10億元左右,且植入比例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在龐大的聽障人群中,人工耳蝸的使用者卻“少得可憐”,尤其去掉助聽器的使用人群後,人工耳蝸累計植入人數或不足10萬人次。其中,價格昂貴是人工耳蝸難以在聽障人群中普及的重要因素。

據南都記者了解,為了加大人工耳蝸的普及,全國各地在此有不同政策,其中據南都記者了解,2018年廣州市将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帳。不過,對于人工耳蝸的推廣,更多是通過公益補貼進行援助,同樣以廣東省為例,2018年一項專門針對廣東貧困耳聾兒童的公益援助中,有的受援助家庭手術+人工耳蝸費用約4萬元左右。

業内人士認為,公益援助等方式是人工耳蝸普及的“權宜之計”,最終,人工耳蝸的普及還需要帶量集采的“砍價效應”作為兜底。但是有醫療器械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坦言,目前人工耳蝸的國産替代方面有待加強,獲得該器械注冊證的國内企業仍“屈指可數”,另外從現有産能來看,人工耳蝸要形成大規模生産仍存在一定的技術局限,“否則目前相關企業也不會定價如此高”。

針對人工耳蝸何時實作國産替代,南都藥企合規與發展研究課題組記者将持續關注。

南都記者 貝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