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

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于塞萬提斯的《堂·吉诃德》

——俄國文藝批評家别林斯基

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這本小說讓人看的很奇怪,有種作者老是進到劇情裡指導大家應該怎麼了解的錯覺。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沉迷于騎士小說的人(代稱堂吉诃德)帶上自己村啥都拎不太清的桑丘周遊四方踐行騎士主義的故事。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就問我身邊的朋友,是不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想法裡。

有人回答是的也不全是,因為就像堂吉诃德隻在騎士小說的範疇比較魔幻,其他一概正常。

有人回答是的,因為所有的真相都是自己的意識與環境的力量,我們缺乏的正是思考與辯證。

也有人回答,兄弟,沒憋出毛病吧,是不是想喝酒了。

好吧,我也進入堂吉诃德模式,隻有第三個回答是确實存在的,另外兩個都是我杜撰的。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其實我在看這本小說的時候并沒有太多的感慨,可能也确實是最近四個月比較忙。

去了不同的地方,見了不一樣的人,也收獲着不一樣的體驗,連帶着斷斷續續看了這本書。

其實我在想,現在倒是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平行替換就是看網文的人呗。

我以前特喜歡看網文,特别是玄幻小說,走路遇到大點的風會把手掌放平,好像手下抓起一團風,向前一推就好像出去一道風刃。

遇上帶卷的風,會站到旋轉中心,伴着卷起的樹葉或者白色塑膠袋,好像自己的太極領域又領悟加深了一樣。

堂吉诃德的現象很常見,不過輕重不一,就像同樣是帶毛的衣服,有的人内穿,有的人外穿,總有一個讓自己着迷而接近幻想的東西。

這樣好嗎,我覺得還行。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那麼有沒有他底層的邏輯。

我覺得是有的,是想象的力量。推動非常态的行為完全來自于大腦。

因為偏好的存在導緻形形色色的行為,小到一個立flag,大到改頭換面,每個人都有,不過有的人堅持了,有的人放棄了。

在堅持的那群人裡又有人堅持了大家都認為對的事情,也有人堅持了多數人不認可的事情。

但對于堅持的人,無論如何都要報以尊重,因為這個世界的變化完全都是由這樣一撮一撮的人出現,去推動的。

如果大家都不變化,那麼這個世界就沒有變化。

可能還是回到那句話,要珍惜還願意想象的時光,那是作為一個個體差別于群體的唯一内驅動力,可以慢一些,但最好不要停下來。

因為環境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讓你同化,這并不是說環境不好亦或是其他。

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留下思考,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是否真的明白,是被生活裹挾還是自己踏浪而行。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其實說到底,我們都是尊重堂吉诃德而不是嘲諷,即使在過程裡,我們會感歎還有這麼傻的人。

但其實我們不必太過明白,因為在我的環境裡,很多人都很明白,明白到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地步。

我覺得大可不必,在變化中求不變,在不變中求變化,如果長時間停滞了,那或許要從自身找問題。

是以還多跳入不同的圈層,接受不一樣的觀念,更能多面的看待自己眼前的所有。

向堂吉诃德的堅持緻敬,向眼前的生活發起挑戰。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END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悅讀】人人都不是堂吉诃德,或者人人都是堂吉诃德

作者簡介:沅衡

一筆一劃勾勒平凡之路,推杯換盞把玩多味生活。萬事莫論長,評判在人心。不自現故名,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圖檔 | 摘自網絡 編輯 | 金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