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為什麼說“報怨以德”?

《論語.憲問》中有段話很有意思:“或曰:以德報怨, 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以德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那以什麼回報善行呢?應該以正直回報惡行,以善行回報善行。”

孔子的回答沒有問題,大家都能接受。關鍵是前面那個人的提問,有點意思。為什麼那個人會向孔子提問“以德報怨”呢?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就講過一句話,叫做“報怨以德”。那個人可能對這句話有所懷疑,是以才向孔子請教。

《道德經》:為什麼說“報怨以德”?

那老子的這句“報怨以德”到底什麼意思呢?難道老子錯了嗎?

沒有錯,但是含義比較深,一般人很難了解。

世間之人無論貧富貴賤,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是怨仇、怨恨。甚至有一些積怨很深的人,世世代代都是仇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那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是因為一句話沒說對,或者因為其他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從此便結下梁子了,并且越結越深,誰也不服誰,甚至到了最後大打出手,鬧出人命。

《道德經》:為什麼說“報怨以德”?

這種事情,我就親眼看到一個。大概十年前,路過一個菜市場,看到一個老太太在對着一個賣菜的小夥子大吵,忘了具體什麼原因了,反正就是因為買了一點豆角,幾毛錢的事。老太太不依不饒,小夥子倒是沒有吭聲。

可後來老太太的兒子突然開着車來了,他來了之後,也不吭聲,從後備箱裡抄起一個警棍,直奔小夥子菜攤前,小夥子就跑,他兒子就把人家菜攤砸了。後來也不知道他兒子幹什麼去了,賣菜的小夥子又回來,拿了一根鐵棍把他的車砸了。看到這裡我就回家了。

第二天看新聞才知道,最後小夥子把老太太的兒子拿刀子捅了,過了幾天新聞上說,小夥子一路步行逃回河南,最後被抓住了。

其實原本不是多大的事,就是幾毛錢的小事大,大家都各讓一步,也就沒事了。最後賣菜小夥子坐了牢,老太太的兒子也沒了。

《道德經》:為什麼說“報怨以德”?

聖人的想法和普通人的想法不同。聖人的心量很大,他察覺到,怨恨在沒有結成之前,其實什麼都沒有;在剛剛開始結仇的時候,其實事情也很小,往往都是不起眼的事情;即使與人結了怨仇,感覺也無所謂,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是以他沒有那種頑固不化的怨恨之心,也不會與别人為敵。事情既然過去了,那就算了,就跟沒有發生過一樣。

是以聖人在與人結怨之後,就會任由對方去怨恨,而他自己卻完全沒有怨恨報複之心,既不會以德報怨,也不會以怨報怨。但在别人看來,你們兩人本來結了怨仇,但你卻沒有報複之心,那你就是道德高尚之人,就是所謂的“報怨以德”了。

是以說,所謂的“抱怨以德”,是别人對聖人做法的曲解,以為聖人沒有怨恨之心,就是報怨以德了。其實不是,聖人本性如此,心中沒有怨恨,完全是自性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用德行去回報怨恨,這正是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