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雲道’,番禺可通過架設觀景步行橋将大夫山、紅蘿嶂、龍灣濕地、青蘿嶂(滴水岩)連接配接起來,建設自己的‘雲道’。”近日,沙頭街黨建專職副書記、政協工作室主任劉健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番禺西部片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打造番禺“雲道”有利于拓寬市民文娛休閑、生态旅遊的空間。
建設景觀步行橋聯通番禺西部旅遊片區
區政協沙頭街工作室已連續兩年送出提案建議加強番禺西部文化旅遊片區建設,“去年主要圍繞生态廊道建設,今年圍繞人文景觀建設。”據劉健璋介紹,随着廣州南站的開發建設和萬博商務區的成熟,越來越多人在這片區域工作、生活,臨近的番禺西部片區正好能作為配套的“後花園”。番禺西部片區文化底蘊深厚,大夫山與滴水岩、龍灣濕地、南山峽一帶風光秀美,非常适合發展休閑旅遊産業。但目前片區内的旅遊資源未能連接配接起來。
大夫山湖光山色
是以,沙頭街政協工作室送出提案,建議在大夫山、紅蘿嶂、龍灣濕地、青蘿嶂(滴水岩)建設一條景觀步行橋,使整個西部旅遊區連成一片。大夫山森林公園面積約9000畝,滴水岩森林公園面積6000多畝,僅大夫山森林公園加滴水岩森林公園的面積就超15000畝,面積大,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在番禺乃至珠三角都小有名氣。“如果将兩個公園連通,不僅能便于市民群衆休閑旅遊,而且還可以舉辦越野競技活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之類。”劉健璋說。
番禺西部片區文化底蘊深厚
旅遊産業必須以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作支撐才能可持續發展。劉健璋認為,番禺西部片區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有待充分挖掘和宣傳。其中大夫山,原名抱旗山、俗稱大烏崗,曾為省城廣州的“文筆山”“案山”和“鎮山”。據乾隆《番禺縣志》記載是“郡前案山”,是廣州城的風水山和舊中軸線的标志。清代著名詩人黎簡有多首關于大夫山的詩作,還作大夫山圖畫(現存香港中文大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省博物館還曾在大夫山上發現舊石器遺址,這麼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目前還缺乏系統整理。
大夫山景色優美,遊人衆多
明代著名學者王漸逵曾隐居滴水岩森林公園所在的青蘿嶂十年,與理學大師湛若水講學于青蘿嶂的森樾樓,著有詩集《青蘿集》,還有著名的散文《青蘿山賦》,明清的許多史書包括縣志都有記載,是珠三角重要的理學名山。明代醫藥學家何其言也隐居青蘿嶂,寫作《生草藥性備要》,記錄廣府草藥,補充《本草綱目》的空白。清代詩人黎簡的詩作經常以青蘿嶂大夫山對舉。
龍灣濕地所在的龍灣古壩一帶,很多古籍史書都記載漢代番禺城(今廣州市越秀區一帶)被漢武帝大軍燒毀之後,曾搬到今沙灣龍灣古壩一帶,在沙頭和屏山發現的漢墓也顯示有類似曆史痕迹。也就是說,今天的番禺西部旅遊文化片區非常可能是漢代番禺城的中心區,相當于今天的廣州城區,這對于研究廣州城市發展曆史有重要意義。
景色優美的龍灣濕地
挖掘整理番禺西部文化資源
“目前,番禺西部片區相關的史料非常豐富,隻是沒有進行系統整理和包裝。”劉健璋說,針對這一現狀,沙頭街政協工作室建議打造人文大夫山,重塑青蘿嶂的高士隐居文化底蘊并融合兩山與龍灣濕地打造漢番禺城的旅遊線路。
在大夫山,可對大夫山與廣州城主山的中軸線關系進行包裝設計,提升大夫山的社會關注度。對于大夫山舊石器遺址,黎簡大夫山詩書畫作品重新開始研究,設計人文景觀,并進行旅遊産品開發,把更多人文元素融入大夫山森林公園。編輯出版大夫山曆史文化研究專著,舉辦大夫山曆史文化研讨會,把“大夫山的傳說”(民間文學)申報為區級非遺名錄更好地宣傳人文景觀的大夫山。
大夫山景色優美
在滴水岩,把王漸逵、何其言這些曆史上隐居此處的高士通過雕塑、碑刻方式重制,結合他們著作的詩文,生平的行迹設計一些建築展館,提升滴水岩森林公園的文化品位。重新整理出版與青蘿嶂相關圖書資料,并與沙灣古鎮保護開發結合起來,重制優秀的沙灣曆史文化傳統。
每到周末,很多市民遊客到大夫山爬山
此外,整合番禺博物館東漢古墓與大夫山、青蘿嶂、龍灣濕地,使之形成一個旅遊曆史文化觀光與戶外運動相結合的線路。在架設連接配接大夫山、紅蘿嶂、龍灣濕地、青蘿嶂的景觀橋上,設計一些漢番禺城曆史元素,例如當時漢磚文字、漢陶紋飾等,以提升其文化内涵。
文:番禺融媒記者陳曉潔
圖:番禺融媒記者黃國宏 部分圖檔由番禺區政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