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作者:趣史微視訊

烏克蘭被歐美作為棋子玩弄,當成挑釁俄羅斯的工具,成為大國政治的犧牲品。

但是,烏克蘭也曾擁有着輝煌的過往。

它從蘇聯繼承了大量的軍工遺産,其中包括着1272枚核彈頭和數艘隸屬于黑海艦隊的航母。

大陸第一艘航母“遼甯号”,就是出自于烏克蘭黑海造船廠的“瓦良格号”。

此外,烏克蘭還擁有着廣袤的黑土地,農業發達,被譽為“歐洲糧倉”!

然而,昔日光榮的稱号卻是被“歐洲子宮”這一稱謂所取代,重工業、農業發達的烏克蘭竟然成為了“代孕之國”,烏克蘭危機成為了國際熱點。

如此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預設為,美國和他的歐洲盟友是烏克蘭問題的始作俑者,根源在于北約東擴。

因為俄羅斯上司人普京已多次明确表示,不會坐視烏克蘭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鄰國成為西方堡壘。

那麼,烏克蘭危機緣起于何時?又是哪些原因導緻了烏克蘭如今的下場呢?

一、烏克蘭危機的現實和背景

時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在2013年11月,向外界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中斷群眾向往的歐盟一體化程序。

這引起國内大量親西方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示威規模不斷擴大,以美、德為主要代表的西方勢力力挺反對派暴力奪權。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亞努科維奇)

亞努科維奇政權在2014年2月倒台,烏克蘭國内混亂不堪。

次月,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群眾發起公投并宣布獨立,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等州相繼爆發大規模親俄遊行。

群眾希望恢複與俄羅斯傳統聯系,當地民兵武裝與烏克蘭政權發生大規模沖突。

兩州群眾公投宣布成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要求脫離烏克蘭政權管轄。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位置示意圖)

混亂的國内政治拖垮了烏克蘭的工業和農業,烏克蘭的經濟完全停滞。

更為糟糕的是,烏克蘭的物價飛漲,普通群眾根本難以負擔,大量的烏克蘭女性選擇了從事色情服務業和代孕的工作。

俄羅斯學者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稱,烏克蘭危機是“冷戰”這座火山遲來的一次噴發。

它是由西方引起的:忘乎是以的西方将其在20世紀末的對抗中取得的勝利,視為其道德和政治更勝一籌的證據。

有曆史學家認為,在漫長曆史的歲月長河裡,烏克蘭一直作為地理學概念、民族學概念存在,

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概念。

烏克蘭一直在東西方夾縫中不斷努力求生存,但又不斷地被肢解、依附他人、被占領和統治。

從曆史上看,烏克蘭基輔是斯拉夫民族文化發源地,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文化的精神寄托。

愈演愈烈的烏克蘭危機令人咋舌,根據現實因素分析來看,導緻烏克蘭危機不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二、烏克蘭凄慘下場原因之一:曆史羁絆——徒有國家獨立,沒有民族認同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如今的烏克蘭首都——基輔)

直至1991年獨立之前,烏克蘭始終處在被統治的局面,遭受着國家分裂的境遇。

因為長時間處于分裂之中,是以烏克蘭一直被作為地理概念,長期接受不同國家統治、不同文化熏陶——沙俄統治下對烏克蘭采取俄羅斯化的政策。

接受沙俄時期文化、價值觀、同時波蘭、立陶宛統治下采取“去俄化”,對烏克蘭民族傳統文化采取适當寬松政策,導緻烏克蘭群眾對曆史觀沒有統一認識,缺乏對現代民族國家共同概念。

目前,烏克蘭東西部對不少曆史問題就有很多不同認識,比如烏克蘭西部群眾普遍認為烏克蘭大饑荒是“種族滅絕”行為。

甚至有極端分子和民族分子認為這是蘇聯政策有意為之。

東部群眾則更傾向于接受這是蘇聯政府工業化政策的失敗,俄羅斯境内同樣有很多農民餓死。

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談到,“烏克蘭雖然獲得民族國家獨立,但是對于民族國家認同問題遠沒有”。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克拉夫丘克)

由于認同感的缺失,烏克蘭國内并沒有向心力,克裡米亞入俄就是明證。

由于缺乏民族團結,烏克蘭在很多政策上難以兼顧東西雙方,烏西和烏東雙方有着許多摩擦,根本沒有表現出屬于同一個國家的姿态。

這樣分裂的局面導緻烏克蘭無力推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人民生活水準始終處于較低的水準。

對于烏克蘭國内的沖突,俄羅斯曾大力調停,并向烏克蘭送去了大量的資金,幫助烏克蘭的建設。

然而,烏克蘭卻是不斷地倒向西方,甚至想要加入北約,此舉正好踩在了俄羅斯的紅線上,在普京看來,烏克蘭的舉動是“對非西方世界的背叛”。

三、烏克蘭凄慘下場原因之二:定位錯誤——意欲加入北約,對抗俄羅斯

以往東西方以意識形态區分西方陣營和東方陣營,蘇聯鐵幕倒下後美國将俄羅斯文明看作非西方世界。

美國自認為有義務改造東歐國家,将其納入西方文明軌道,同時俄一直秉持大國雄心壯志,以恢複沙俄帝國榮光為己任,利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整合歐亞國家,意圖重振俄羅斯文明的雄風。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士兵)

烏克蘭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美俄争奪的重要戰場。

烏克蘭因其内容複雜的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在在雙方刀光劍影正面碰撞下,凸顯其東西部裂痕和撕裂。

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文明和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激烈争奪,進一步加劇了烏克蘭東西部的撕裂。

雙方争奪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烏克蘭國家向西還是向東的外交方向上,問題反映在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和歐盟。

在冷戰後世界裡,北約是西方文明的安全組織,冷戰結束後北約的目标是阻止社會主義陣營把政治軍事影響施加給中東歐國家。

北約經曆兩次大規模的成員增擴工作,成員從12個國家發展到26個國家,但北約沒有滿足,而是将觸角延伸到獨聯體國家——烏克蘭。

曆史上烏克蘭300多年時間在沙俄統治下,很多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烏克蘭民族不是獨立的民族,他是俄羅斯民族的一進制。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國旗與北約旗幟)

普京于2013年談到烏克蘭問題時提到“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民族。我們有着共同的信仰、宗教、文化、語言。”

西方認為,烏克蘭有着非常特殊的戰略意義,控制烏克蘭就能對俄羅斯形成戰略遏制,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的勢力範圍達到俄羅斯的“家門口”。

蘇聯解體後,北約羅馬峰會确定北約東擴的基本思路,而烏克蘭為了搭上西方陣營的快車,也選擇遠離俄羅斯。

但是,此時的俄羅斯和西方各國有着共同的利益訴求,那就是不允許世界上突然出現一個擁有着大量核武器的國家。

在美英俄三國的主導下,烏克蘭與三國簽訂了《布達佩斯備忘錄》,承諾消除境内的全部核武器。作為回報,美俄兩國将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援。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的場景)

最終,烏克蘭“自廢武功”,在7年内将所有的核武器銷毀,甚至親自炸毀了飛彈發射井,曾經有望成為“軍事強國”的烏克蘭轉眼間淪為了任人宰割的小國。

然而,就是這樣的小國,竟然不考慮自身的經濟實力,盲目地選邊站隊。

協約簽訂2年後,北約與烏克蘭雙方建立了“烏克蘭-北約委員會”,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負責日常烏克蘭與北約的合作事項。

又過了6年,北約布拉格峰會上制定了《北約-烏克蘭行動計劃》,計劃明确指出:烏克蘭會将北約一體化作為外交優先戰略方向。

但是,烏克蘭忽略了自身國力的孱弱,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就算是成為北約的優先選項,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可惜的是,已經昏了頭腦的烏克蘭人完全看不清局勢。

2004年,烏克蘭爆發“顔色革命”,親西方的尤先科不顧俄羅斯的反對和烏克蘭國内群眾的反對,上台立刻将加入北約作為外交優先目标,立刻遞交加入北約的成員國行動計劃申請。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尤先科)

烏克蘭就此在反俄的道路上一去不複返。

在尤先科執政時期,俄烏關系全面惡化,俄為停滞烏克蘭加入北約步伐,在能源問題、邊界劃定、黑海艦隊等問題上頻頻出招,針對相對,采取一系列報複性措施。

烏克蘭天然氣匮乏,天然氣依賴俄羅斯進口,每年消費天然氣800億立方米,大約四分之三需要進口。

2005年底,正值供暖季,俄祭出天然氣的能源牌,單方面将天然氣價格從每立方米95美元提高至230美元,并要求烏償還欠款。

尤先科表現強硬給與回絕,威脅俄羅斯要提高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軍事基地租金,雙方陷入談判僵局,俄一氣之下關閉天然氣管道閥門,宣布停止對烏供氣。

斷氣風波對歐洲影響巨大,德國是俄氣的歐洲第一進口國。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此後,俄羅斯再次利用天然氣斷氣的手段敲打烏克蘭加入西方程序,俄烏關系降至冰點。

在俄羅斯的制裁下,烏克蘭國内哀鴻遍野,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工業發展近乎陷入停滞,人民生活水準大幅下降。

烏克蘭政府高層的錯誤選擇,産生了嚴重的後果,但是這些後果卻是大部分由普通群眾來買單。

但是烏克蘭的凄慘下場,同樣也是政府咎由自取的。

四、烏克蘭凄慘下場原因之三:政體更疊受控歐美,寡頭操政權威下降

自從1991年獨立後,烏克蘭以半總統制作為國家政體。

在半總統制的具體權力劃分上,總統和代表議會的總理之間的政治鬥争構成了之後烏克蘭政壇的鮮明特征。

而且,烏克蘭的政體不是穩固不變的,其政體伴随着憲法的不斷變化也在總統議會制和總理總統制之間出現多次的反複。

而不斷變更的政體使得歐美能夠趁虛而入,安插自己的代言人。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議會)

總統和總理,這兩個由不同權威主體選擇産生的上司人共事,自然就容易出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對抗就更加激烈,衍生出了一系列危機。

2004年年底的烏克蘭總統大選出現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機:在第一輪投票無人勝出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第二輪投票決戰中,時任總理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領袖尤先科得票十分相近,亞努科維奇稍稍領先,而兩人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

在這一問題上,美俄紛紛表态: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俄羅斯國家杜馬表示支援和恭喜亞努科維奇成功當選總統,而美國和歐盟則紛紛指責此次大選存在舞弊行為,應當重新選舉。

在國内反對派和美歐的壓力下,烏克蘭被迫舉行了第三輪總統大選投票。這一輪投票以尤先科取得勝利而告終。

美國和歐盟都表示贊同烏克蘭最高法院的裁決,而俄羅斯則指責美歐幹涉烏克蘭内政,要求尊重烏克蘭憲法。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美國幹涉烏克蘭政局)

烏克蘭内部對立的雙方也互相指責對方,導緻烏克蘭一度面臨國家分裂的危險。

除此之外,烏克蘭的寡頭對于烏克蘭政局有着極強的滲透力。

烏克蘭寡頭是擁有巨大經濟财富的金融工業集團。

他們在經濟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控制着烏克蘭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和媒體,并且通過資助政黨活動來培養政治代理人,甚至直接參與政治選舉,出任國家進階行政職務。

他們在經濟領域獲得了足夠多的利益後,他們開始涉足政壇。

權力的野心驅使着他們肆意幹預國家政治事務,借助政治維持自己的經濟壟斷地位,賺取超額利潤。

獨立以來,烏克蘭的政治和經濟一直被寡頭利益集團所操縱,政府官員與寡頭的交易導緻政府腐敗。

一直以來,烏克蘭在“透明國際”組織釋出的清廉指數排名都在140名左右,與非洲的撒哈拉國家為伍,群眾對此極其不滿。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寡頭)

内憂外患的烏克蘭,又怎麼能有好下場呢?

結語:

著名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理論”為冷戰後發生的種族沖突、地區戰争提供新穎的理論解釋範式。他認為,地區沖突的根源是文化方面沖突。

文化的曆史、淵源、差異對國家、國際秩序作用加大,最危險的文明沖突是沿着“文明斷裂線”發生。

按照亨廷頓的理論,烏克蘭就恰好處于一條“文明斷裂帶”上,使烏克蘭成為“具有兩種文化割裂的國家”。

暫停聯系國協定隻是烏克蘭危機産生的誘因,深層次是烏克蘭長期以來東西部地區文化認同的差異和東西方間的文明沖突。

曆史上盡管基輔是斯拉夫民族文化發源地,但烏克蘭長時間裡在東西方夾縫中不斷努力求獨立,但又不斷的被殖民、依附他人、被占領和統治。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東斯拉夫人)

北約在蘇聯解體後20多年下大力氣拉攏烏克蘭,意圖将其納入西方文明文化圈,阻止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歐亞文明影響。

而俄羅斯一直不遺餘力将烏克蘭納入自己實力範圍作為基本目标,力主将烏克蘭納入歐亞經濟聯盟。

繼承蘇聯大量軍工遺産,從歐洲糧倉為歐洲子宮,烏克蘭經曆了啥

(烏克蘭前途未蔔)

目前,烏克蘭危機已經演變成了戰争,東部沖突依然持續,國家處于分裂之中,危機前景未蔔。

西方應尊重俄羅斯文明、考慮到俄羅斯的訴求,不應一味強求烏克蘭東西部接受西方文明,而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烏克蘭群眾訴求。

烏克蘭應在俄與西方之間擔任緩沖的角色,烏不應該成為俄與西方對抗的前沿陣地。

烏克蘭的凄慘下場,或許将有所好轉。

參考資料:

《國際秩序轉型視野下的烏克蘭危機——基于演進過程、深層結構、解決方案的分析》 馮紹雷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混合戰争”》 韓克敵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烏克蘭寡頭政治體制:形成、特征及影響》 畢洪業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