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主筆:奚道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資深媒體人,主任編輯。

顧問:蘇斌,供職于山東省中醫院宣傳部,院報編輯,省書協會員。

生活在春秋魯國、被後世稱為和聖的柳下惠,能否想到2600年後他的一位後人,不遺餘力地傳承宣揚和聖文化,而将“文房五寶”之一的和聖文刀作為載體和符号。這位後人就是“和聖文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性傳承人柳森林。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從濟南市區驅車半小時,就來到位于南部山村的一處民居,這裡就是山東和聖文化促進會文化藝術委員會駐地,及“和聖文刀”非遺傳承基地。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身厚體壯的中年漢子,帶着一股農民式的質樸和爽氣,他就是“和聖文刀”的第七代傳承人柳森林。

與柳森林的交談,自然避不開他的始祖柳下惠。這套500平米的民居建築,分上下兩層,柳森林将二層大廳辟為和聖文化展廳,展台上正在展示的是碑拓長卷《和聖八德》。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柳森林講起他的始祖柳下惠,一臉崇敬,滔滔不絕。柳下惠是春秋早、中期一位著名曆史人物,是先于孔孟的儒家先驅,曾在魯國為官,是春秋魯國道德文章的人格化代表。孔子稱贊柳下惠是“言中倫、行中慮”的高尚“逸民”,孟子稱贊他是可為“百世之師”的“聖之和者”。 當年和聖柳下惠智退齊師,化幹戈為玉帛,免百姓于水火,成為聞名後世的曆史典故。柳氏後人總結柳下惠的言行故事,将始祖柳下惠的道德理念歸納為“和聖八德”,即:坐懷不亂,履行誠信,司法公正,反對戰争,躬行節儉,勸退齊師,堅守直道,以人為本。

非遺項目和聖文刀,正是緣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和聖柳下惠。文刀在中華曆史上由來已久,自有文字以來,從最早的竹簡刻字,就有修錯用的“削”(文刀),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帶着刀和筆,以便随時修改錯誤。因刀筆并用,曆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文刀作為文房用品,一直延續至今,現多供文人墨客裁紙、翻書頁之用,又可作為文玩雅賞,被稱為“文房五寶”。文刀制作有多種材料,相傳和聖所用文刀采用非金屬材料(木料、竹子和動物骨頭等)制作,“文房不藏鋼刃”,有“息戈興文”之寓意,符合柳下惠思想的傳承脈系,是以備受曆代文人所推崇,成為文房必備品之一。和聖文刀一直在柳氏家族代代傳承。

柳森林說,從有明确記載的家譜資料看,他是和聖文刀制作技藝的第七代傳人。和聖文刀的第一代傳承人,是林森林祖父的曾祖柳自然。清朝道光年間,柳自然從先祖和聖誕生地濟甯兖州,用挑子,一頭挑着兒子柳佩瑕,一頭挑着吃飯掙錢的家當,也就是文刀制作的工具,舉家搬遷至甯陽柳家集,數年,又搬遷至泰安邱家店居嶺莊紮根,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作為當地鄉村的農民,柳家平時種地為業,農閑時做文刀維持生計。尤其到了春節前夕,農村過年需要裁紙寫春聯,糊燈籠,是集中做文刀的時節,拿到集市上去賣。平時主要以定做為主。當時,濟甯兖州追尋來此求文刀者絡繹不絕,文刀柳自然的名号,影響深遠。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和聖文刀的第四代傳人柳漢臣,其代表作品是制作嵌銀紋飾、雕刻紋飾的文刀。他幼年讀私塾,四鄰八舍,方園百裡,文采出衆,15歲随父學習,邊做文刀邊代寫書信訴狀等,就是那個年代的訟師職業,與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同時文刀制作技藝不斷提高。

柳森林的爺爺柳渭清(1902.5-1982.3),是和聖文刀的第五代傳人,但文刀進入了衰退期。由于戰亂、文革等曆史原因,諸多中華文明的優秀遺産,包括文房用品文刀在内,都漸漸消失于人們的視野。柳謂清老人深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加之他本身就是個當地知名的文化人、書法家,在市場慘淡的情況下,硬是将文刀的家傳技藝延續了下來,而且把上代代表作品嵌銀紋飾、雕刻紋飾文刀作品進行多元化發展。

柳森林的父親柳際臻(1940.11-- 2021.6),從小勤奮好學,大學畢業後從事鐵路工程工作,但也沒有放下祖上傳下來的文刀手藝。70年代他被派往坦尚尼亞,援建坦贊鐵路。那時去坦尚尼亞,要經過漫長的40多天輪渡才能到達。在海上的生活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就地取材,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貝殼文刀。他把父輩隻用作鑲嵌裝飾的貝殼,用于文刀刀刃,使文刀系列裡有了新寵。貝殼文刀,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色彩,七彩紛呈,美輪美奂。

到了柳森林這一代,他是1964年生人,幼時就對文刀制作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得到祖父柳謂清的真傳,又經父親柳際臻的點撥,柳森林掌握了全部文刀制作工藝。他精心研究文刀制作技藝30多年,在先祖傳承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用牦牛骨刀刃和諸多材料的刀柄相結合,結合現代審美趨向,把文刀分為雕刻、微雕、鑄造、鑲嵌、漆器等多種藝術門類。目前,柳森林制作的和聖文刀已達百餘款,可謂文刀史上創新第一人!他以文刀作為載體,把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文化,用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在文刀上展現出來。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2017年1月,和聖文刀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8年1月,被授予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018年7月,柳森林被評為和聖文刀濟南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7月,又被聘為山東工藝美院的技能導師。柳森林與和聖文刀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以文刀為媒介,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人,如我省的書畫名家張大石頭、韋辛夷等,都喜歡收藏使用和聖文刀。

這些年,柳森林為了文刀的文化傳承,還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從事各式文刀的收藏。他走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個地方,就一頭紮進舊貨市場,淘買各種舊式文刀。同時,搜集各種文玩器物,作為他設計制作和聖文刀的構件。

柳森林向我們展示講解他的文刀藏品,興味盎然,繪聲繪色。他打開一個個木匣,解開層層包裹,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文刀藏品便展現在眼前,讓我們大開眼界。但這隻是他藏品的一部分,去年冬天剛剛租用了這個民居,大部分藏品還留在家裡。他收藏的現存最早的文刀,是一把漆器做柄、象牙鑲嵌的鐵刃文刀,據考證為明代物品,刀刃經過長期使用,已磨損得隻剩下二三公分。有一把銅柄鐵刃、紅木鑲嵌的文刀,也流傳自明代,上面镌刻着外國文字,估計為當時外籍傳教士所用。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另有一把很顯眼的文刀,刀柄是骨質染色鑲嵌,紅藍相間,是國民革命軍旗幟圖案,鐵質做刃。他說,這是民國時期軍政官員案頭統一配備的文房用品。還有一對形态鮮明的鴛鴦文刀,鳥身做柄,鳥尾做刃,設計巧妙、栩栩如生,是用漆器制作的仿漢墓出土的文刀。中國的漆器産生于新石器時代,曆代傳承,工藝不斷演進,做成各種玩賞及實用器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柳森林介紹說,這是文革時期國營工藝美術廠的産品,用來出口創彙。柳森林收藏的曆代各式文刀,已有200多件。

柳森林收集淘買各類文玩器物,用于設計制作文刀的構件,這類器物已收集了500多件。10幾年前,他花了2000元錢,在北京地壇公園淘到一件清代的銀質雕花指甲套,如獲至寶,因為他奶奶留下的遺物中就有一件這樣的指甲套,做成了一把文刀,正好湊成一對。他向我們展示這把文刀,用牦牛角外嵌指甲套做柄,牦牛骨做刃,典雅别緻,頗具古風。他淘到一件琺琅做扇柄的清代宮廷團扇,扇面已損壞,正好利用扇柄做刀柄,用牦牛骨做刃,再造了一把古雅珍奇的和聖文刀。在柳森林淘到的古玩器物中,有竹器、骨器、銀器、銅器、琺琅器,有動物的骨、牙、角,有漢代馬車的構件等,一件件各盡其用,在柳森林設計制作的和聖文刀中重制光彩。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柳森林不僅是和聖文刀的傳人,在傳承文刀技藝的同時,也跟爺爺學會了傳統老玩具的制作工藝。當年他爺爺把制作文刀的下腳料收納起來,因為制作文刀材料比較珍貴,舍不得丢棄,做成老玩具,賦予它們新的生命。2018年,柳森林的濟南老玩具被天橋區定為非遺項目。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在柳森林非遺基地的玩具展室,我們看到各種傳統老玩具,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這些老玩家大多是用木、竹材料制作。他設計的各種仿生玩具:馬、牛、兔、駱駝,會自動走路;竄猴、啄木鳥活靈活現。目前他的濟南老玩具分為民俗老玩具和文創玩具兩部分,産品近百種。濟南老玩具也已經走進了校園,柳森林也被聘為校外輔導員。柳森林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少年兒童放下手機,遠離電子産品對他們的危害,和他一起做濟南老玩具!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目前,柳森林傳承的和聖文刀和濟南老玩具,正在逐漸擴大量産。自2010年以來,他帶領5名弟子,已加工制作和聖文刀上萬把。他在濟南開設了實體店,加盟了省美術館的“文創空間”,并通過網店、中國非遺博覽會、文旅博覽會向全國推廣。有多年文旅、酒店業經營成功經驗的他,近年來全身心投入非遺項目的傳承,并不是為了要發大财,而是以傳統技藝為載體,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去年,他又被推選為山東和聖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下一步的非遺傳承基地将進一步建成集作坊、書院、展廳、遊學、直播平台于一體的綜合基地。

尋蹤濟南玩家(六)柳森林:和聖文刀的千年傳承

同時作為和聖文刀和濟南老玩具的非遺傳承人,柳森林說:和聖文刀是文房雅器,濟南老玩具是民俗玩具,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兩個項目,就是一雅一俗,雅俗共賞,老少鹹宜!年近花甲的柳森林,在古老技藝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人生一定更為厚重,且能永葆童心!

壹點号 奚話濟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