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山水以礦物顔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色澤豔麗的丘壑林泉。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鈎廓,皴筆少,着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綠山水始創于唐代,經幾代畫家發展傳承,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餘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換言之,畫青綠沒有水墨畫功底是不行的。

今天,就随小編一起,暢遊曆代青綠山水畫,感受春的氣息。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隋 展子虔《遊春圖》絹本 43cm×80cm

青綠山水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典型的工筆重彩表現形式。用呈色穩固、經久不變的礦物質石青、石綠為主色,青綠相映,富麗堂皇。青綠山水曾作為主要的山水樣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宮廷,宋代以後逐漸式微。傳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是大陸山水畫史上第一幅完整獨立的山水畫卷,同時開啟了青綠山水之端緒,對後世影響深遠。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55.9cm×81cm

中國古代繪畫以文人畫為代表,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虛靜”,水墨的黑白二色占據了中國畫的主導地位。以“色薄氣厚”為原則的文人水墨寫意畫概念滲透至每個中國人的心理。這種離開色彩之表現,隻集中在文人畫體内的各種審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發展到清末多了些許柔靡少了些生機,最終疏離了中國畫熱烈、明朗的情緒,向着枯、寂、玄、淡畫境的追求愈走愈遠。色彩表現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國傳統哲學對山水畫真實感受表現的剝奪,有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轟轟烈烈的文人水墨畫浪潮迫使青綠山水畫慢慢退出主流圈而無所适從的落腳于民間。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絹本 101.9cm×54.7 cm

初唐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傑出的青綠山水大家,史稱“大小李将軍”。李思訓首創大青綠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輝煌”的富麗效果,把青綠山水推上了一個高峰。傳為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畫面設色濃厚,以石青、石綠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數次,正所謂“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塗金,陰面加藍”,整體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輝煌的景象,極具裝飾效果。《唐朝名畫錄》稱李思訓為“國朝山水第一”,贊頌的就是其在青綠山水上的突出貢獻。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宋 趙伯駒 《仙山樓閣圖》 絹本+紙本 69.9×42.2cm

“初發芙蓉”與“錯金镂彩”本是中國文藝史上并存的兩種美學取向。其實,色彩本身并沒有什麼大錯或不好,隻是在青綠山水的傳統觀念中,有着皇家的扶持與貴族審美趣味的追求,筆法嚴謹精工,設色斑斓絢爛,畫風剛鍵有力,在技法制作上較為繁難。氣勢雄渾、豪縱的青綠山水畫原本有着一種健康的美學心态作為底托,表現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剛的宏偉氣派與人世剛陽的燦爛之美,同時也展現了莊子“磅礴萬象”“揮斥八極”的美學觀點。同時,青綠山水通過打磨、錘煉來塑造作品的品質,不能簡單的用“重道輕器”的哲學觀點來衡量,任何繪畫藝術效果的出現都是要落實到具體材料和手段上的,不能因為“其術近苦”便不可學。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北宋 王诜 《赢山圖卷》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北宋 王诜《煙江疊嶂圖》

“最關鍵的改變”就是水墨畫中的皴法、渲染法、樹木的畫法被搬到了之前隻勾輪廓平塗填色的重彩青綠畫裡來。王诜的《煙江疊嶂圖》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他依仗自己娴熟的水墨技巧,随心所欲的去拼接青綠形式,在其中注入了那種活脫脫的水墨山水的情調,而青綠山水的形式感又望之彌堅。他改變了青綠山水畫中螺狀疊加缺乏變化的峰巒造型,把所擅長的水墨畫中的卷雲皴作了稀釋、調整,使形象造型上有空闊有密集,為青綠設色留出了地位,在寫實中展現了裝飾卻又不失色彩分散而流于斑雜。泉水也以濃墨留白的水墨畫中“計白當黑”的手法畫出。這裡水墨和青綠的契合天衣無縫,重彩表現造化的語言探索也十分成功。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唐 王維 《辋川圖》 絹木設色

提倡水墨山水畫的“南宗之祖”王維也曾作青綠山水。後代稱李思訓李昭道一體,多勾勒、皴筆少、重彩較濃者為大青綠山水,稱王維這一體重彩較清淡者為小青綠山水。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北宋 王希孟 《千裡江山圖》(全卷) 絹本 51cm×1191 cm

青綠山水的豐碑之作當數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在用色上,此作為大青綠設色,畫面勻淨清麗,于青綠中間以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極富變化和裝飾性。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北宋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青綠山水發展至南宋時期,以趙伯駒、趙伯骕兄弟為代表。二人在繼承大青綠的畫法基礎上,彙入文人水墨畫的技法和情趣,以“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的雅緻清潤之貌取代過去的富麗堂皇,創造了一種介于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青綠山水。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江山秋色圖》為趙伯駒的代表作。

此後,由于受文人畫思潮的影響,山水畫家主要以水墨山水為主,青綠山水遭到貶抑,逐漸被擠出了畫壇主流的位置,王伯敏形容其“有所發展,但不發達”。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元 錢選 《芭蕉唐子圖》37×38cm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元 錢選 《山居圖》 紙本 29×124cm

元代藝術在“複古”的大潮中推陳出新,青綠山水繼承發展了宋的技法和審美,畫中的文人意趣也日漸濃厚,這都促使元代青綠山水在畫史上獨樹一幟。元初的兩位大家,錢選與趙孟頫為青綠山水在新時代的變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仇英 扇面 《花岩遊騎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仇英 《赤壁圖卷》 絹本 26cm×112cm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仇英 《辋川十景圖》(全卷) 絹本 16cm×246cm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文征明《蘭亭修禊圖》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沈周 《青綠山水軸》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華岩 《花卉山水》 紙本 25.1cm×28.7cm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明 劉琰 《騎馬遊山圖》49cm×67cm

到了明代,社會發展較為多元,青綠山水的發展也顯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清 王翚 《桃花春水》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清 佚名《12屏群仙祝壽手卷》(全卷)52cm×195cm

清代繼承了元明以來畫壇的大趨勢,文人畫的主導地位更為牢固。文人筆意更深入地影響、滲透到了青綠山水的創作之中。明代多元審美在清代歸于合流之勢,諸家技法、風格在畫作中得以交融并輝。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清 上睿 《攜琴訪友圖》27×106cm

END

青綠千載,不止《千裡江山圖》

編輯:秦鑫歌

統籌:王偉傑

稽核:李向華

新聞熱線:0371-65337952

廣告發行:0371-6533793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