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情感是最好的藝術性

對長篇文學作品,我一向以為,一個好的結構是它不可或缺的藝術之美。

在整理采訪錄音的同時,我開始考慮《鄉村造夢記》的結構問題。從掌握的全盤資訊來看,苦于無從下手。五年來,發生在屏南傳統村落的文創産業程序架構龐大,出現的人彼此糾纏、發生的事紛繁雜沓。從2015年3月林正碌進入屏南漈下村開始,他們建立了漈下、雙溪、廈地、前洋、降龍、龍潭、四坪、前汾溪等一批傳統村落文創産業基地,而且方式多樣,除了林正碌開展“七天公益藝術教學”、引入新村民城鄉融合外,程美信團隊修複、保護廈地古村;複旦大學、中國美院開展校地合作,在前洋村、前汾溪村分别設立教學基地;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創辦棠口鼎順文化藝術中心;千乘橋文化創意公司建立棠口、前汾溪研學實踐基地;南京先鋒書店落戶廈地村,它營造的水田書店成為全國最美書店。

一籌莫展之時,我想到做減法,其他幾個村落文創振興鄉村的人和事,隻能忍痛割愛,僅留下林正碌老師這一條主線。即便如此,梳理起來依舊千頭萬緒、糾結盤纏。龍潭文創振興鄉村的現象,很多人迄今還不知其前因後果,不解和質疑者大有人在。但它真真切切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而不是誰耗資修建一個花圃,再移植進來幾棵名木。必須讓閱讀者清楚明白這裡發生的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能為結構而結構。

情感是最好的藝術性

為了讓閱讀者看明白林正碌老師的文創理念在古村複興程序中怎樣一步步得以兌現,大的結構上,采取了順時間軸的方向往前推進,分三個文創村鎮逐一展開,從容地把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講述清楚。這個結構好比瓜藤,在橫向往前逐漸生長的過程中,縱向分枝長葉開花再結出果實來,而這個結果過程,超越時間囿限,從小長到成熟。其後再回歸時間軸方向,繼續往前講述村民們樹立自信、城鄉融合的故事。這樣一來,閱讀者便可以将林正碌老師長袖善舞的策劃套路看個清楚明白,并能把這種文創振興鄉村的成功經驗傳揚出去,惠及更多的空心村和更多的農民。

龍潭文創村的鄉村振興一直在健康地豐富和壯大,就像在一個原本沒有文化作為的人身上迸發出無限可能性,它的内生動力使之不會停滞下來。這個結構的時間軸,起于林正碌老師到屏南漈下村開展“七天公益藝術教學”,此前發生的人和事在恰當的地方倒叙插入。截止于疫情過後的六七月,是因為如何通過文創激活一個偏僻空心村的原理已然成型,灰色的理念落在容器上綠意蔥蔥。這樣的鄉村已經屬于有源活水,形成河流是肯定的。

八月理好提綱,開始進入寫作狀态。這時恨不能轉瞬成書,快快把這件讓人腦洞大開之事告訴天下人。

起初取書名《我那山清水秀的鄉村》,主觀感情上想把自己融入進去,鄉村發生的故事與我休戚相關,用第一人稱介入和收尾,讓讀者産生被帶入感。正文前的楔子,是我初次進入龍潭時的所見所聞,對夢一般的現實發出衆多的疑問;尾聲是我最後一次到龍潭采訪,林老師對疫情後龍潭現象的新解。但書名太寬泛,缺乏指向性,改成《鄉村造夢記》,就把事情發生的地點和性質講清楚了。

寫作過程中,時常白天無流暢思路,躺上床要寫的人物又在腦海裡輪番登場、想寫的故事也一幕幕上演,還不時借夢排闼闖入,讓人夜不成寐。我隻能順其自然,晝夜不分地寫,白天困了睡、深夜睡不着起床執筆屬家常便飯。在那一百多天裡,身體倍感煎熬,精神有點崩潰,最後失眠成瘾。以一個平凡人的切膚體驗,從生命角度感受到那些不凡人物的非常情狀,這讓我聯想起路遙、陳忠實等大腕用身體博取文學作品的經典故事。

寫完這部書,一個原本散淡的人也變得憂心忡忡起來。

那些用生命激情為一方農民謀幸福的人,那些不指望是以得到提拔、為鄉村振興義無反顧的人,那些冒仕途風險、勇于工作創新的人……寫作時活靈活現地在眼前晃動,為他們所作所為感動,經常不由得鼻頭一酸,雙眼便淚水盈眶,一遍遍修改時依然如此,這在我相對理性的寫作經曆裡是不曾有過的情狀。

一位了解我過往寫作經曆的作協上司,在百忙中,用一個小時聽我介紹了這部書的内容,其間也許因為我停頓了幾秒的嗓音哽咽被細心的他捕捉到,提出一些問題讓我回答後,帶着情感對我講:“你這個作品本身很棒,你是好作家,這肯定是個好作品。我們都這一把年紀了,熱情不是那麼容易被激發起來的。”

事後想起,總是一次次眼噙淚花,猶如有一年轉神山岡仁波齊的情形。我不是一個宗教膜拜者,但我為那些流汗流淚甚至流血的基層幹部所感動,我也由此獲得了更大的力量。

《鄉村造夢記》的寫作經曆告訴我,一部好作品最好的藝術手法就是情感真摯飽滿。(本文為《鄉村造夢記》後記,發表時有删節,該書由作家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