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站在博物館裡就像站在時間的縱軸上,向前看我們可以回顧我們從何而來,向後可以洞察我們向何而去。”

——國博講解員 河森堡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裡,來自三星堆遺址的青銅太陽輪,作為“中國”一詞最早的見證的何尊,簡約而神秘的C型玉龍,漢代典雅莊重的長信宮燈,宛若天邊晚霞般絢麗多彩的唐三彩陶雙魚瓶……130餘件文物靜靜地向大家訴說着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

這些輾轉了千年時光來到我們眼前的文物,凝聚了曆史,也凝聚了我們共同的情感。

朝代更疊,但中華文明的人文脈絡一直延續不斷。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技藝和故事,都包含着古人的信仰,對自然和内心的探索,見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文化和思想的曆程。

銅 器

定源重器,宅茲中國

位于展廳C位的何尊,因為銘文中出現了最早的“中國”,備受矚目。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何尊

青銅是銅與其他金屬的合金,剛做出來時是黃金般的土黃色,非常漂亮,在歲月的洗禮下器物表面氧化才慢慢變成青綠色,古稱“金”或“吉金”。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一個輝煌而絢麗的時代。這時候的人們以莊重古雅的青銅器祭祀祖先,建構禮樂制度,并以青銅兵器維持秩序。

青銅器中鑄造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通過種類和形制都多樣的禮器,我們能穿越千年感受商周時期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銅太陽形器

青銅器的鑄造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需要專門的技藝。

商朝的青銅器主要是範鑄法的産品。這與西方文明早起采用的失蠟法,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随着曆史的發展,青銅禮器慢慢淡出曆史舞台。漢唐時期,人們運用了鑲嵌工藝、大小焊等新技術,開始用青銅鑄造銅鏡和其他生活用具。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小克鼎

宋元明清時期,則結合“膽銅法”煉銅、琺琅等新工藝大量鑄造仿古銅器,這時期的青銅器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長信宮燈

中國傳統青銅器修複與複制技藝源遠流長,在全國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術流派,如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青銅器修複與複制技藝”(上海博物館申報)也帶有顯著的地域特點。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牛虎銅案

一言九鼎、鐘鳴鼎食、三足鼎立……對于青銅器的尊崇其實一直未曾遠離華夏子女。

曆經千年的風霜而不易形的青銅器,镌在青銅器上的尊奉祖先、敬畏天地的文化基因,依然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雨打風吹也未曾湮滅。

玉 器

山川之精,人文之美

“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顔色一直啟發着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李約瑟)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玉龍

君子必佩玉、君子比德于玉、甯為玉碎、化為玉帛、抛磚引玉……

作為“石之美者”,溫潤瑩澤、缜密堅韌的玉得到中國人的萬般垂愛,很早就被中國人賦予了重要的意義。玉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玉琮

“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制作工藝技巧千變萬化,但歸根到底便是琢和磨。

從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玉石器,到清朝時期镂雕玉器技法的巅峰,玉器的制作工藝和主要的加工方法,都是一脈相承的。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随着鑽孔、镂空及琢磨等工藝的出現,中國進入了第一個玉器制造高峰階段。在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青玉人龍紋柄形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應用,治玉工藝更加成熟。

漢代時期普遍使用隐起和镂空工藝,玉器雕刻手法日趨多樣,高浮雕和圓雕也大量被運用。如聞名于世的金縷玉衣,就頗能展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準。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白玉透雕龍鳳紋璧

唐朝時期則吸取當時的雕塑和繪畫手法,運用傳統的雕刻技藝,大量使用陰刻細線;宋朝玉器的造型結構更複雜,雕琢也更圓潤、精美,極具文人情趣。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痕都斯坦墨玉嵌寶石角形火藥筒

元明清三代玉器藝術風格不盡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術;明朝晚期則粗狼剛質,有“粗大明”之稱;清朝精工細作,形态端嚴,其中清代乾隆後大量優質玉料使得玉雕達到了一個高峰。

在近現代,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玉雕工廠,數千年玉雕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白玉镂雕春水圖佩

“北派”的莊重典雅,“南派”的玲珑精緻,“揚派”的秀麗大氣,“海派”的生動細膩……各流派玉雕風格各異,卻又殊途同歸,玉文化裡凝聚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厚重而珍貴,深深地影響着每個中國人。

不同時代的玉雕帶有不同時代的烙印,中國玉器曆經各朝變遷,自古至今貫穿成一條發展脈絡,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傳承至今,生生不息。

織 錦

一經一緯,繁花似錦

“旦夕知曠古,方寸現須彌”,一根根絲線,一塊小小的織物,串起曆史的起承轉合,串起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一絲一毫、一絲不苟、千絲萬縷、嚴絲合縫、錦上添花……漢語中以“纟”為偏旁的漢字,與“絲”相關的成語,數不勝數。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脖

這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是漢代蜀錦的巅峰之作。中國古代的織錦是絲織品中最高水準的代表,有“其價如金”之說。

在傳統中,“錦”代表最高技術水準的織物,其多彩的紋飾不是印上去,而是提花織造的,經線、緯線相交成布。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南京雲錦

春秋戰國時期,錦織技藝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其結構上創造了三色經的重經組織,錦織物的品種由單一的單色錦,發展到二色、三色錦。

西漢時期生産的厚茸“絨圈錦”,代表了當時的缫絲、織造技藝的高水準。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蜀錦

盛唐創造了緯線顯花的緯錦,可織成大塊的圖案,突破了“錦花型”單元較小的局限。

曆經各時代的發展,織錦技藝在北宋時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這一時期出現了以蘇州宋錦為代表的的新品種,其産品的基本特點是采用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蘇州宋錦

明清兩朝,在錦織技藝上日臻成熟,并且向工藝美術織錦方向發展。朝廷則在江甯、蘇州、杭州三地設織造府,稱“江南三大織造”。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深植于遠古曆史和農耕文化的織繡技藝延綿數千年,依然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廣西壯錦

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湖南的土家錦、海南的黎錦……沉澱了千年的絲綢文化,織錦技藝與文化不斷發展,絲綢之路的故事,還在延續。

陶 瓷

從china到China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英文china,小寫是瓷器,China大寫是中國。

瓷器起源于中國,由陶器演變而來。

大約在一萬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從鄉間的泥土中掌握了陶器的制造技術,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時期生産出早期的原始青瓷,至東漢時期最終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數千年沉澱下來的各個時代的文明器物,濃縮着中華文化的情懷和審美心理,已成為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産。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度到瓷器的漸進階段,秦漢時期由于社會的大發展和進步,完成了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過渡,正式打開延續千年之久的中國高溫瓷的曆史之門。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白釉雙龍柄弦紋盤口瓶

隋朝時期白瓷燒制工藝日趨成熟,已具備一定水準;唐朝則開創了中國陶瓷制作“南青北白”的曆史——南方以生産青瓷為主,如浙江的越窯;北方以生産白瓷為主,如河北的邢窯。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三彩陶雙魚瓶

宋代是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釉色之美、釉質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尤以汝、官、哥、定、鈞為代表的“五大名窯”為盛,宋瓷所蘊含的美學思想與人文精神達到空前高度。

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一時期,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慎德堂”款 粉彩耕植圖蓋碗

清朝在制瓷技術上創燒了琺琅、彩粉兩種新的釉上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制瓷技藝達到了曆史上的最高水準,熱衷于燒制各種高難度瓷器。

從古至今陶瓷器的種類繁多,燒制工藝随着時代的發展也多種多樣。從時光深處走來的中國陶瓷,承載着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一路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傳統的中國元素,更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看展丨何以中國,生生不息

青釉塑貼人物動物谷倉罐

歲月流動,有的文明綿延千年,有的文明随之消失。“何以中國”展覽猶如視窗,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是怎樣一步步從遠古發展到今天的,文明未曾中斷。

傳統技藝就是中華文明活态傳承的印證,代代相傳至今,血脈依舊延續。

中華文明,無論世界如何動蕩與變遷,從古至今,昂首挺胸,持續前行。何以中國,就是生生不息。

(部分圖檔、視訊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