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站在博物馆里就像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向前看我们可以回顾我们从何而来,向后可以洞察我们向何而去。”

——国博讲解员 河森堡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里,来自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太阳轮,作为“中国”一词最早的见证的何尊,简约而神秘的C型玉龙,汉代典雅庄重的长信宫灯,宛若天边晚霞般绚丽多彩的唐三彩陶双鱼瓶……130余件文物静静地向大家诉说着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

这些辗转了千年时光来到我们眼前的文物,凝聚了历史,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

朝代更迭,但中华文明的人文脉络一直延续不断。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技艺和故事,都包含着古人的信仰,对自然和内心的探索,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历程。

铜 器

定源重器,宅兹中国

位于展厅C位的何尊,因为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备受瞩目。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何尊

青铜是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刚做出来时是黄金般的土黄色,非常漂亮,在岁月的洗礼下器物表面氧化才慢慢变成青绿色,古称“金”或“吉金”。

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一个辉煌而绚丽的时代。这时候的人们以庄重古雅的青铜器祭祀祖先,构建礼乐制度,并以青铜兵器维持秩序。

青铜器中铸造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通过种类和形制都多样的礼器,我们能穿越千年感受商周时期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铜太阳形器

青铜器的铸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技艺。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范铸法的产品。这与西方文明早起采用的失蜡法,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礼器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汉唐时期,人们运用了镶嵌工艺、大小焊等新技术,开始用青铜铸造铜镜和其他生活用具。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小克鼎

宋元明清时期,则结合“胆铜法”炼铜、珐琅等新工艺大量铸造仿古铜器,这时期的青铜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长信宫灯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源远流长,在全国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术流派,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上海博物馆申报)也带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牛虎铜案

一言九鼎、钟鸣鼎食、三足鼎立……对于青铜器的尊崇其实一直未曾远离华夏子女。

历经千年的风霜而不易形的青铜器,镌在青铜器上的尊奉祖先、敬畏天地的文化基因,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雨打风吹也未曾湮灭。

玉 器

山川之精,人文之美

“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玉龙

君子必佩玉、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化为玉帛、抛砖引玉……

作为“石之美者”,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玉得到中国人的万般垂爱,很早就被中国人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玉琮

“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制作工艺技巧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便是琢和磨。

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玉石器,到清朝时期镂雕玉器技法的巅峰,玉器的制作工艺和主要的加工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钻孔、镂空及琢磨等工艺的出现,中国进入了第一个玉器制造高峰阶段。在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青玉人龙纹柄形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治玉工艺更加成熟。

汉代时期普遍使用隐起和镂空工艺,玉器雕刻手法日趋多样,高浮雕和圆雕也大量被运用。如闻名于世的金缕玉衣,就颇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白玉透雕龙凤纹璧

唐朝时期则吸取当时的雕塑和绘画手法,运用传统的雕刻技艺,大量使用阴刻细线;宋朝玉器的造型结构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美,极具文人情趣。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痕都斯坦墨玉嵌宝石角形火药筒

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术;明朝晚期则粗狼刚质,有“粗大明”之称;清朝精工细作,形态端严,其中清代乾隆后大量优质玉料使得玉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近现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玉雕工厂,数千年玉雕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白玉镂雕春水图佩

“北派”的庄重典雅,“南派”的玲珑精致,“扬派”的秀丽大气,“海派”的生动细腻……各流派玉雕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玉文化里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厚重而珍贵,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

不同时代的玉雕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中国玉器历经各朝变迁,自古至今贯穿成一条发展脉络,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传承至今,生生不息。

织 锦

一经一纬,繁花似锦

“旦夕知旷古,方寸现须弥”,一根根丝线,一块小小的织物,串起历史的起承转合,串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一丝一毫、一丝不苟、千丝万缕、严丝合缝、锦上添花……汉语中以“纟”为偏旁的汉字,与“丝”相关的成语,数不胜数。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脖

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汉代蜀锦的巅峰之作。中国古代的织锦是丝织品中最高水平的代表,有“其价如金”之说。

在传统中,“锦”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其多彩的纹饰不是印上去,而是提花织造的,经线、纬线相交成布。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南京云锦

春秋战国时期,锦织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其结构上创造了三色经的重经组织,锦织物的品种由单一的单色锦,发展到二色、三色锦。

西汉时期生产的厚茸“绒圈锦”,代表了当时的缫丝、织造技艺的高水准。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蜀锦

盛唐创造了纬线显花的纬锦,可织成大块的图案,突破了“锦花型”单元较小的局限。

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的新品种,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苏州宋锦

明清两朝,在锦织技艺上日臻成熟,并且向工艺美术织锦方向发展。朝廷则在江宁、苏州、杭州三地设织造府,称“江南三大织造”。

“衣食住行”,以衣为先,深植于远古历史和农耕文化的织绣技艺延绵数千年,依然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广西壮锦

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湖南的土家锦、海南的黎锦……沉淀了千年的丝绸文化,织锦技艺与文化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故事,还在延续。

陶 瓷

从china到China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陶瓷的故乡”,英文china,小写是瓷器,China大写是中国。

瓷器起源于中国,由陶器演变而来。

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乡间的泥土中掌握了陶器的制造技术,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生产出早期的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最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器物,浓缩着中华文化的情怀和审美心理,已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度到瓷器的渐进阶段,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发展和进步,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正式打开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高温瓷的历史之门。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白釉双龙柄弦纹盘口瓶

隋朝时期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已具备一定水平;唐朝则开创了中国陶瓷制作“南青北白”的历史——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如浙江的越窑;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如河北的邢窑。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三彩陶双鱼瓶

宋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釉色之美、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尤以汝、官、哥、定、钧为代表的“五大名窑”为盛,宋瓷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达到空前高度。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一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慎德堂”款 粉彩耕植图盖碗

清朝在制瓷技术上创烧了珐琅、彩粉两种新的釉上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热衷于烧制各种高难度瓷器。

从古至今陶瓷器的种类繁多,烧制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多种多样。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中国陶瓷,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一路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传统的中国元素,更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看展丨何以中国,生生不息

青釉塑贴人物动物谷仓罐

岁月流动,有的文明绵延千年,有的文明随之消失。“何以中国”展览犹如窗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步从远古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未曾中断。

传统技艺就是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印证,代代相传至今,血脉依旧延续。

中华文明,无论世界如何动荡与变迁,从古至今,昂首挺胸,持续前行。何以中国,就是生生不息。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