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

千年文脈蘊養,方得一城精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新會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秋郡縣”“海濱鄒魯”之稱,是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這塊土地,值得代代新會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載。本報開設《物華史影》欄目,帶您走近新會博物館,“零距離”感受新會物華珍寶,感受這座古城的舊時風貌和曆史歲月。

本期我們一起走近新會博物館收藏的大藤鼓。

文/林文斌 麥煥婵 林雪蓮

圖/新會博物館

新會文物有“四寶”,除了“木美人”油畫、烏利單刀以及鳄魚骨骼之外,還有就是藏身于新會博物館内60多年的大藤鼓。大藤鼓來自廣西大藤峽,原為一根千年老藤,它在500多年前就來到新會,其背後的豐富曆史引人入勝。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大藤鼓,制于明代,以單條粗藤橫切挖空制成鼓身,高52厘米,最大圍長2.8米,壁厚2-2.8厘米。鼓面圓形,底部為橢圓形,雖然鼓釘已大部分缺失,不過釘痕依然清晰可見。現存的鼓釘連着蒙皮依稀可見還有二十多枚。鼓的兩面蒙皮因日久黴爛而缺失,僅存連着鼓釘的一小段。口沿上有兩處用木修複的補口,鼓身亦有多處殘損,裂紋多條。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鼓身的鼓釘和蒙皮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鼓身的鐵環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鼓身的缺口

據資料介紹,大藤鼓來源于明代的廣西大藤峽。大藤峽是黔江的一段狹長河谷,因碧灘江面上有一大藤橫跨兩岸而得名。明朝天順年間,廣西農民起義軍進攻新會,多次攻打會城。時任新會縣丞陶魯(1434-1498),組織地方武裝“敢勇兵”,多次擊退起義軍的攻城。成化元年,陶魯随官軍進入粵西、廣西,大敗大藤峽起義軍,将那著名的大藤斬斷,制成三面戰鼓。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大藤峽位置示意圖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毛澤東題“大藤峽”

根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器語記載,三面大藤鼓分别置廣州都司堂、肇慶府、梧州總兵府,現存新會的未知是上述那一面。其中一面大藤鼓帶回新會後,陳列在會城祭祀陣亡将士的敢勇祠。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廣東新語》相關記載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肇慶麗谯樓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中國鼓網站的《大藤鼓的故事》

陶魯去世後,敢勇祠改為祭祀陶魯的三廣公祠,大藤鼓在此存放了五百多年。現在我們看見的大藤鼓有一個三角形的缺口,這個缺口背後還有個有趣的傳說,民間流傳着大藤鼓能醫百病的傳說,為新會一寶。是以經常有婦人到三廣公祠求一少片煮水醫病,時間長了,藤鼓被砍了個大缺口。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明代三廣公傳碑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道光《新會縣志》卷十四“藤鼓”記載

【物華史影】大藤鼓背後的故事

▲萬曆《新會縣志》“陶三廣公傳”

1959年,新會博物館于征集地方文物,向陶三廣公祠征集了大藤鼓,收藏至今,經常陳列,是最著名的展品之一。

本期内容在2月25日《新會僑報》上刊登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2月25日《新會僑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