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作者:青松解局

2月24日開始,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俄軍開進烏克蘭。俄羅斯兵鋒勢如破竹,一路挺進到烏克蘭的主要城市。在軍事行動順利開展的同時,普京也釋放出了和談的信号,力圖逼迫烏克蘭簽訂城下之盟。

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遭到了多國的強烈譴責,并接連遭到了多輪嚴厲的制裁。烏克蘭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與潰退之後,在西方國家的支援之下也開展了頑強的城市保衛戰。

這一次俄烏戰争的主要原因,是本屆烏克蘭政府全面導向西方,意圖加入北約,進而引發了俄羅斯強烈的安全焦慮。直接導火索,則是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親俄勢力長期與烏克蘭政府軍爆發沖突。實際上,普京最初的說法就是“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别軍事行動”。不過,俄軍兩三天就從頓巴斯打到了烏克蘭首都基輔。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從曆史上,俄烏兩國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普京在講話中基本否定了烏克蘭的曆史和國家地位,認為“烏克蘭的曆史是由俄羅斯創造的”!今天,我就來簡單地聊一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恩怨史。

其一:同文同種 命運殊途

先說一個概念,斯拉夫人。斯拉夫人被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之一,主要有三個支系,即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

東斯拉夫人是現代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東斯拉夫人誕生在今天烏克蘭境内的第聶伯河兩岸,第聶伯河有一條支流叫羅斯河,在羅斯河流域居住着東斯拉夫人的一個分支:俄羅斯人。

是以說啊,普京說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祖上就是一家的,從曆史上看确實沒有問題。就算是現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語言和文化也接近,習俗接近,宗教信仰類似,地理位置上又挨得很近,妥妥的親戚關系。

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人在東歐平原上建立了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它的核心區域,就包括現今烏克蘭的首都基輔。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

從九世紀到十三世紀,基輔羅斯就是這片土地上的霸主,不僅建立了政權,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通過不斷征戰,建立了赫赫功勳。此後他們不斷向東部和北部擴張,逐漸才有了後來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

公元988年,基輔羅斯的當權者弗拉基米爾大公正式将東正教确立為國教,從此東斯拉夫人便将東正教視為正統的信仰,直到今天俄羅斯信仰的還是東正教。

這段輝煌的曆史成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記憶,兩個國家都宣稱自己是基輔羅斯的曆史繼承者。

13世紀,基輔羅斯由于内鬥,開始衰落。而蒙古大軍的西征,加速了基輔羅斯的消亡。這樣,一個國家被切成兩半,迎接不同的命運。

東北地區成為蒙古帝國的附屬國,但很快就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格局。從14世紀開始,莫斯科大公國崛起,到了蒙古人統治的末期,莫斯科大公國憑借着彪悍的戰鬥力,擊敗了蒙古鐵騎,建立了獨立的國家。這就是今天俄羅斯的雛形。

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者伊凡四世自稱沙皇,俄羅斯帝國正式誕生,并開始了積極的領土擴張。

然而,基輔羅斯的西南地區卻被迫接受另一種命運。西南地區地處偏遠,蒙古軍鞭長莫及。卻遭到了西邊鄰居的長期侵略。立陶宛軍隊來了,波蘭軍隊也來了,後來,立陶宛與波蘭組建了波蘭-立陶宛共和國,這個結盟國家幾乎占領了整個當今的烏克蘭。

這樣,同一個民族的東西兩部分就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命運。

其二: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從14世紀開始,烏克蘭被波蘭與立陶宛瓜分。此後就長期被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統治,但當地人并沒有放棄抵抗。

在烏克蘭,謀求獨立的武裝團體就是哥薩克。哥薩克自身力量有限,就找到了曆史上的兄弟俄羅斯來幫忙。1654年,哥薩克領袖跟沙俄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定》。協定的核心内容就是烏克蘭接受沙俄的保護,兩國結盟。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1654年哥薩克與沙俄達成《佩列亞斯拉夫協定》

協定簽訂之後,沙俄就發動了跟波蘭人的戰争。到18世紀,沙俄逐漸把烏克蘭并入到版圖。然而,對于烏克蘭人來說,并入沙俄并不意味着就過上了好日子。

沙俄統治時期,取締了烏克蘭的自治權,嚴格限制烏克蘭的語言和文化,尤其是限制了貴族的特權。是以,合并進入沙俄不久,西部烏克蘭人很快就後悔了,他們找到了昔日的宗主國波蘭,簽訂協定重新回歸了波蘭-立陶宛王國。

而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本來就與沙俄聯系緊密,還曾一起打過土耳其,是以他們心甘情願成為沙俄帝國的一部分。

後來,烏克蘭多次被俄國、波蘭、奧匈帝國、德國瓜分。發展到了現在,烏克蘭東西部沖突已經相當嚴重。烏克蘭的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但東部和東南部更多的是使用俄語,而西部則幾乎全部使用烏克蘭語,甚至以說俄語為恥。烏克蘭東部普遍信仰東正教,各種文化習俗都跟俄羅斯接近。而西部由于長期被波蘭統治,很大一部分群眾信仰天主教,文化和習俗上更加偏向于歐洲。

就這樣,烏克蘭内部的東部與西部沖突開始真正産生了,并且一直持續至今。

在這種複雜的曆史環境下,随着19世紀歐洲各國革命和獨立運動的爆發,烏克蘭的民族獨立意識開始逐漸産生,但遭到了沙俄的殘酷鎮壓。

1917年十月革命後,沙俄分崩離析。一支烏克蘭力量想借助外部勢力實作獨立,但目标落空。

到蘇聯時期,烏克蘭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1939年,蘇聯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後,也出兵波蘭,很快就占領了今天的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烏克蘭重新獲得統一,雖然是在蘇聯的掌控之下。

由于蘇聯多次在烏克蘭問題上政策失誤,烏克蘭人長期以來對蘇聯極為不滿。當蘇東劇變、蘇聯解體之時,烏克蘭人的機會來了,1991年,烏克蘭終于脫離了蘇聯,成為了獨立國家。這是烏克蘭真正意義上實作第一次建國。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1991年《别洛韋日協定》簽訂,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分别獨立建國

其三:沖突不斷反目成仇

縱觀俄烏關系史,雖然俄羅斯與烏克蘭合并了約三百年,但兩國長期沖突不斷乃至反目成仇。

合并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沙俄都是通過暴力手段統治烏克蘭。合并後不久,沙皇就改組烏克蘭軍隊,降低烏克蘭的自治權限,引起烏克蘭人不滿。烏克蘭的某位首領就跟沙俄的死敵瑞典結盟,反抗沙俄。

沙俄在打敗瑞典之後,開始“清算”烏克蘭人,基本取消了烏克蘭的自治權限。甚至禁止出版烏克蘭語書籍,禁止演唱烏克蘭語歌曲。此外,沙俄貴族還把烏克蘭自耕農的土地奪走,強迫他們成為農奴。彼得大帝安排軍隊在烏克蘭駐紮,随時消滅叛亂,這些都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種子。

從這個意義上,俄羅斯認為俄烏兩國是自願合并的,而很多烏克蘭人則認為自己是被沙俄高壓統治。

如果說沙俄剝奪了烏克蘭人的自由與文化的話,那麼蘇聯則對烏克蘭人犯下了慘絕人寰的大規模殺人罪。

1930年代初,斯大林為了快速完成蘇聯的工業化,給國家制定的總方針是用糧食換取機器,而這個糧食又主要從烏克蘭出。

在蘇聯政府瘋狂地從烏克蘭征用乃至搶奪糧食之時,從1932年到1933年,烏克蘭的44個區都出現了大饑荒。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1932年到1933年期間,烏克蘭爆發了嚴重饑荒

據西方學者統計,烏克蘭大饑荒期間餓死了500萬人左右,有烏克蘭研究者更認同的數字的是700萬以上。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公開表示,大饑荒時期烏克蘭“至少餓死了四分之一的群眾,是一場有計劃的種族滅絕”。

正因為蘇聯在烏克蘭犯下了累累罪行,二戰時期,烏克蘭很多軍人根本不願意為蘇軍效力,反而掉頭加入德軍。二戰期間,有百萬以上的烏克蘭人在為軸心國效力。這反過來又造成了蘇聯高層對烏克蘭人的不信任。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更是讓烏克蘭群眾對于蘇聯政府極為反感乃至仇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境内,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僅僅130公裡。這場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發生後,蘇聯政府反應遲緩,且刻意隐瞞資訊,導緻核事故破壞力被人為地嚴重擴大。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千年恩怨:從同文同種到反目成仇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據統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的7年,有7000名清理人員死亡。參加救援的從業人員中,已有30多萬人受到放射性傷害死去。當年的核輻射至少造成了全球100萬人死亡。

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烏克蘭并沒有走上反俄的路線。雖然兩國在克裡米亞半島的歸屬問題、黑海艦隊基地的使用問題、能源運輸通道問題上沖突不斷,但是關系還沒有走向破裂。

然而,2014年風雲突變。親俄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随後親歐派勢力上台,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迅速激化。

在這種情況之下,烏克蘭南部的克裡米亞通過全民公投加入了俄羅斯,此後頓巴斯戰争打響,烏克蘭東部的受俄羅斯支援的民間武裝同烏政府軍發生激戰。雖然2015年雙方簽署了和平協定,但零星的沖突不斷,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俄烏戰争。

尾聲:俄烏關系 路在何方

回顧俄羅斯與烏克蘭關系史,兩國雖然在曆史上曾同屬一個國家和一個族裔。然而,複雜的曆史也給兩國關系埋下了大量的沖突點。

當這片土地上隻有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家之時,兩國面對沖突糾紛時多少還能夠坐下來談判,不至于掀桌子。然而,當美國人來了,北約來了,甚至攜帶着攻擊性武器來到烏克蘭之後,兩國關系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當年美國面對古巴飛彈危機能夠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現在俄羅斯面對烏克蘭危機也是同樣的态度。

對于烏克蘭來說,在跟俄羅斯關系交惡的時候,一味地希望加入北約來對抗俄羅斯,絲毫不顧及俄羅斯的安全顧慮,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巨大風險。說明那些民選的政客多數都是短視的和膚淺的,缺乏在危機情況下掌舵國家的能力。

對于俄羅斯來說,明明知道烏克蘭危機是美國給自己設的一個套,也義無反顧地跳進去。長期以來,面臨國家安全問題之時,俄羅斯總是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去解決,這樣不僅很難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帶來更多的問題。此次俄烏戰争,就算普京如願達到了目标,那麼十年以後呢?百年以後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