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648年,由烏克蘭曆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蓋特曼——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1595―1657)上司的最大規模的哥薩克起義爆發。

一、赫梅利尼茨基大起義

生于魯塞尼亞貴族之家的赫梅利尼茨基早先在耶稣會學校接受教育,後于波蘭軍隊服役。在17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他成功地經營着在中部烏克蘭的家業,避免卷入哥薩克的起義,并成為忠誠的冊編哥薩克。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看上去他并不像是一個将會上司大起義的人物。

1、與波蘭的瓜葛

然而在1646年,一個波蘭鄰居搶劫了他的莊園,把他的小兒子毆打緻死,并搶走了他的未婚妻。在當地法院和華沙的參議院無法實作公正的裁決之後,他逃往塞契,并被選為蓋特曼,鼓勵哥薩克在其上司下再次起事。在得到過去的敵人——鞑靼人的援助後,哥薩克向北挺進與波蘭軍隊交戰。

赫梅利尼茨基最初赢得了幾場大勝。他們在1648年4月的黃水戰役中痛擊波蘭軍隊,而在1648年全年當中,哥薩克在進軍華沙的過程中不斷戰勝波蘭軍隊。起義軍在烏克蘭鄉村得到了很多支援、農民趁機襲擊波蘭地主和那些文化上被他們所敵視、經濟上又有利可圖的猶太人。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東正教會試圖把赫梅利尼茨基的起義變為一場聖戰,莫吉拉的繼承人、基輔大主教西爾維斯特·柯蒂夫宣布赫梅利尼茨基為“新摩西”和“上帝的禮物”(烏克蘭語本意即為波一格丹)。

到1649年,赫梅利尼茨基已經占據了烏克蘭中部的大部分,并稱之為“蓋特曼政權”,建都基輔。

不過直到此時,赫梅利尼茨基的目的并不明了。1648年,他數次寫信給波蘭國王表示自己的憤慨,但署名為“尊貴的國王陛下的紮波羅熱之主人蓋特曼”。在時機看似成熟的1648年末,他也并沒有借機收複加利西亞。

盡管很多烏克蘭人把1648年當作民族解放戰争的一年,實際上許多魯塞尼亞貴族——波蘭化的和依舊信奉東正教的——卻起兵反抗赫梅利尼茨基。

到1650年,赫梅利尼茨基甚至調轉槍口希望自己的兒子季莫什成為統治者而發動對摩爾多瓦的進攻。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不僅如此,哥薩克内部的分歧也日漸嚴重,主要集中在是否廢除農奴制的問題上(作為地主的赫梅利尼茨基傾向于保留農奴制)。和波蘭人一樣,哥薩克精英們也不斷地宣稱自己為薩爾馬提亞人的後裔,以此來強調自己地位的合法性,這使得哥薩克人變得更具階級性,而非早期烏克蘭民族的代表。

作為對鞑靼人的回報,赫梅利尼茨基允許他們随意到魯塞尼亞(烏克蘭)的村莊裡擷取奴隸,然後到克裡米亞的奴隸市場上拍賣。

不論目的如何,赫梅利尼茨基最終沒有成功。1649年,在一次重要的戰役中,鞑靼可汗撤回了自己的援軍,迫使赫梅利尼茨基與波蘭國王達成臨時協定。這個協定禁止波蘭軍隊和猶太人進入蓋特曼的領土,但要求農民恢複其農奴身份。

1651年,又一輪與波蘭人的戰争打響。在利沃夫東北接近别列斯捷奇科小鎮的一場大戰中,波蘭軍隊與哥薩克—鞑靼人聯軍共15萬人對陣。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由于鞑靼人臨陣變節并綁架了赫梅利尼茨基,導緻哥薩克人此役戰敗。簽訂了另一個和平協定後,赫梅利尼茨基于1652年重返戰場,在巴托格戰役中擊敗波蘭軍隊。但很明顯,此時的赫梅利尼茨基已經無力籌備一場針對波蘭王國的決定性戰役了。

2、俄羅斯的介入

就在這時,赫梅利尼茨基尋找到了新的外部支援:莫斯科。俄羅斯對烏克蘭有着很強的興趣:俄羅斯想西擴自己的勢力,削弱對手波蘭,并保衛東正教徒的權利。1654年1月,在基輔近郊的小城佩列亞斯拉夫, 赫梅利尼茨基接受了俄羅斯沙皇對烏克蘭的統治權。赫梅利尼茨基期望俄羅斯人能宣誓保障哥薩克在自己領土上的權利,但俄羅斯人拒絕答應這個要求。

相反,赫梅利尼茨基卻單方面做出了對沙皇效忠的宣誓,進而使沙皇成為“大俄羅斯與小俄羅斯(烏克蘭) 專制君主”。

通過《佩列亞斯拉夫協定》 , 曾經遠在歐洲邊緣的俄羅斯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大國, 并迅速成為東歐的主導力量。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盡管赫梅利尼茨基受到指責,但各種對《佩列亞斯拉夫協定》的解釋還是為其辯護,認為他隻是單純尋求一個軍事聯盟或一種隸屬關系(沙皇需為哥薩克提供保護但不得幹涉其内部事務),或可能尋求一個基于共同君主但政府分離的個人聯合。

不管怎樣,在協定簽訂後,俄羅斯開始了對波蘭的入侵。在17世紀早期抗擊波蘭的瑞典同樣起事,于1655年9月占領了華沙。瑞典人、哥薩克與特拉西瓦尼亞王國(今天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發動了瓜分波蘭的聯合軍事行動。

不過瑞典人也進攻俄羅斯,造成了哥薩克與俄羅斯人之間的緊張關系。未經與哥薩克協商,俄羅斯于1656年與波蘭締結和約,瑞典—哥薩克—特蘭西瓦尼亞聯軍被擊敗。在哥薩克人内部的叛亂中,赫梅利尼茨基于1657年病逝。

二、東西分裂的緣起——《安德魯索沃條約》

赫梅利尼茨基的死并沒有帶來戰争的結束,接下來争戰不休的30年是被烏克蘭人稱為“大衰敗”的災難時期。

由于擔心俄羅斯不斷膨脹的勢力, 赫梅利尼茨基的繼任者蓋特曼伊萬·維戈夫斯基嘗試與波蘭人達成和解。

1658年, 哥薩克與波蘭人簽訂《加佳奇協定》 。協定規定基輔、切爾尼戈夫、布拉茨拉夫等省份為獨立的大公國,成為共和國平等的第三方。大公國将享受空前的自治權,擁有選舉自己的蓋特曼以及擁有自己的法院、貨币和軍隊的權利。哥薩克的傳統權利得到保證,并且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哥薩克可以獲得貴族地位。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布列斯特聯合被廢除,是以天主教和東正教享有平等的地位。

如果這個協定能夠付諸實施,那麼絕大部分烏克蘭的領土将從此擺脫俄羅斯的影響,進而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的确,它的條款給予了烏克蘭比以往波蘭和立陶宛人統治時期的任何協定都要多的自主權,但是這項協定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

甚至在協定簽訂之前,一支俄羅斯大軍就已經踏上烏克蘭的土地。雖然維戈夫斯基率軍将其擊敗,但卻面臨一些同胞對他的指責,認為他向波蘭出賣了哥薩克。最後,維戈夫斯基在叛亂中于1659年退位并逃往波蘭。

赫梅利尼茨基18歲的兒子尤裡當選為蓋特曼, 在俄羅斯人的逼迫下簽訂了新的協定,将哥薩克的外交權拱手讓與俄國,并允許俄羅斯在所有的蓋特曼大城市中駐軍。

1660年,波蘭與俄羅斯為争奪烏克蘭的土地開戰。

烏克蘭根據1667年的《安德魯索沃條約》被公然瓜分,俄羅斯得到左岸,波蘭人得到右岸。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按照協定,俄羅斯人應将基輔交還波蘭,但事實上并沒有那麼做。波蘭人、俄羅斯人、哥薩克和鞑靼人之間的戰争一直持續到1686年。

1686年,波蘭與俄羅斯肯定了《安德魯索沃條約》(1667)的條款:波蘭得到右岸(西)烏克蘭,俄羅斯控制了左岸(東)烏克蘭和基輔。俄羅斯沙皇獲得東岸烏克蘭的主權,哥薩克同時保持了某種形式的自治權。哥薩克的領土上實際存在着3個并立的自治政權:蓋特曼政權、紮波羅熱塞契和斯洛博達( “自由”) 烏克蘭。

三者中蓋特曼政權是最大也是最有政治影響力的一個。

所謂的波蘭和俄羅斯《永久和平條約》實際上确認了《安德魯索沃條約》對烏克蘭的瓜分,而且對波蘭人來說無比屈辱的是,條約規定俄羅斯人有權以保衛東正教信仰的名義幹涉共和國内的事務。

由于波蘭重掌右岸烏克蘭、紮波羅熱塞契依舊享受着自治,17世紀後期哥薩克蓋特曼政權隻占有赫梅利尼茨基曾經控制領地的1/3, 其行政首都位于基輔東北部的巴圖林。

一次哥薩克大起義,咋還成為,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根源?

蓋特曼政權被沙皇稱為小俄羅斯, 其北部和東部與俄羅斯接壤人口密度遠大于其南部的鄰近地區。一些居民稱其為“烏克蘭”(字面意思為在邊界上),這也是第一次以“烏克蘭”來命名這塊土地。它包括11座城市和1800多個村莊,1700年時總人口約為120萬。

原本緻力于提升烏克蘭自治權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到頭來卻使烏克蘭分裂為東西兩半,并将其中一半拱手讓與俄羅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