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弓手冬郎

字數:3115,閱讀時間:約11分鐘

編者按:近期揚州博物館所征集的一把被标為“宋代”的“鐵劍”,遭到了很多網友的質疑。可以說,博物館關于這個文物的辨別,除了一個鐵字之外,很多網友都不認,認定這是一把唐代的刀,而非宋代的劍。如果網友所認為的屬實,那這件文物可太冤了,大名鼎鼎的唐刀,被辨別為沒那麼大名氣的“宋劍”。那麼,這把“宋劍”真的是“唐刀”嗎?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揚州博物館的鐵劍

首先,網友的質疑,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這把劍的形制,和一般說的“諸刃唐刀”、“鋒兩刃唐刀”太像了。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上圖,從上往下,第一為揚州博物館藏宋劍,第二為正倉院所藏“唐大刀”即“唐風の大刀”(見正倉院官網),第三為窦曒墓出土的唐代鐵刀。注意,窦曒墓出土的唐刀,頭部并非兩刃。

正倉院官網對“唐大刀”的介紹,措辭是非常嚴謹的。國内一些網友往往盲目的将正倉院藏品說成是中國唐朝的原裝貨,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

正倉院相當一部分藏品,例如其中的弓、箭、胡祿等等,都與中國文物和文獻記載大相徑庭。日本的奈良博物館官方在2018年舉辦“正倉院展”的時候,早已公開了正倉院藏品的出處:

在正倉院所藏9000件藏品中,95%的文物為日本制造(筆者注,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新羅造,真正的唐物極少)。雖然在正倉院藏品中,不乏一些唐代傳至日本的精美之作,但在此展(筆者注:指2018年的正倉院展)的56件文物中,确定唐代文物的僅僅2件。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正倉院官網的唐大刀,解說文的第一句翻譯為:唐大刀是指唐風的大刀。

網友質疑揚州博物院的事,還登上了揚州當地的媒體,揚州博物館方面也針對此事做出了回應,相關報道截圖如下: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總結來說,博物館認定為宋代鐵劍的依據是“形制和材質”,同時認為這把鐵劍是“自制兵器”,并非官方武器。

雖然博物館也會出錯,不假;但是在這件事上,筆者認為博物館做的是非常嚴謹的。即這把就是“宋劍”,而不是“唐刀”。

本文也因為認同博物館的看法,是以後文統一稱之為“劍”。

首先我們來談第一個問題,這到底是不是一把劍?結合相關文獻可以知道,這種隻有劍梢為兩刃的劍,在宋代和明代确實被稱之為“劍”,是道士用來做法、防身、修行用的兵器。

此類劍首,從文藝作品中看,南宋托名吳道子的宗教繪畫圖集《道子墨寶》有持此類劍的道教神仙形象。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南宋《道子墨寶》,持劍的佑聖真君,注意劍梢

西夏黑水城遺址的《玄武大帝圖》(現藏俄國)中,道教神靈玄武大帝也手持一柄單刃劍,雖然劍梢被遮擋,但猜測應該也是劍梢雙刃: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西夏《玄武大帝圖》

從文獻上來看,那麼資料更為豐富。宋代的道教典籍《雲笈七簽》第八十四卷《屍解》有《造劍屍解法》,詳細記錄了宋代道士配件的形制;

……作精利劍。使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以杪九寸為左右刃處。其柄任長短,取适也,頭可安錄環也,唯使長三尺九寸耳……

欲知劍之左右内外,以劍正指南,使劍背在上,使劍刃在下也……

劍杪九寸,有兩刃處,并刻兩刃中,脊上内外面各作三丁字,從兩刃頭始作丁字,分以三寸為一丁字,字順向劍杪……

此文提到的“劍杪”即位劍梢,也就是劍尖的意思,而且屢次提到劍梢九寸是“兩刃”、“左右刃”,而且提到了“劍刃”和“劍背”,可見《雲笈七簽》所記載的道教用劍,即劍梢開兩刃,劍背如刀背的形制。

類似的記載,也見于宋代的《太平禦覽-卷劉百六十五-道部七-劍解》,而且記載更為詳細:

使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謂背脊上近柄間,令厚三分半也。至兩刃際,可減一二厘耳。

又向刃邊,先煞背二分,乃立刃至抄,亦以漸令薄也。杪九寸,為左右兩處,當從镮項定度,整三尺,刻背為刃,亦廣三分八厘,必使中脊馀六分也。

這兩段文字記載也引發一些網友的質疑,認為“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以宋代度量衡來計算的話,太過誇張,找不到這種尺寸的東西:

然而其實隻要在《太平禦覽》這一篇中多翻一頁,便可知道,道教好古,造劍所用度量衡并非宋代的營造尺,而是和樂律、天文一樣用所謂“周尺”:

尋古今尺長短不同,九章算法皆積毫厘之度。晉中書監荀勖善音律伎藝,常恨八音不調。後有人掘地得一玉律,銘題周世,短晉尺四分半,以改定音律,聲韻合度。今宜用此尺為準,是以示者,總真、桐柏并以周時作劍,用周尺也。

嘉慶十二年本《太平禦覽》古籍截圖如下: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其實中國古代唐以後所謂的“尺”,本就分為兩種。營造、量衣、日用,為大尺,曆代不一,約合今天的三十多厘米,這種一般稱之為“營造尺”;

而涉及天文、樂律、醫學的“尺”,則一直沿用古制,為小尺,約合今天的24.5厘米,曆代一直沒有大的變化,這種尺被稱之為“天文尺”、“量天尺”,一直到清代才改變曆法,用營造尺統一了“量天尺”。

道教一方面好古,另一方面常自诩天人,自然熱衷于用古制,使用“量天尺”是情理之中的。

那麼我們以量天尺來計算,那麼宋代道士用劍的長三尺九寸,約為95.55厘米,寬一寸四分,是3.43厘米。劍梢九寸為兩刃,即劍尖22.05厘米為兩刃。

厚三分半,就是8.575毫米。

具體到揚州博物館的這個文物的長度資料而言,其長度為98厘米,折合量天尺為四尺整;寬度3.2厘米,折合量天尺為一寸三分,也幾乎是整數。整體資料折算為量天尺,長、寬幾乎都為整數,并且與宋代道教标準用劍的資料高度接近。

然而博物館并未提出更多資料,我們無法準确知道這把劍的厚度和兩刃長度;但是有兩點可以肯定,一個是劍身較厚,應該在8毫米以上,也和宋代道教劍吻合;

另外劍尖兩刃部分的長度,可以通過與寬度的對比得到近似值,途中,兩刃部分的長度約為寬度的6.5倍,約為21厘米,也與宋代道教标準用劍高度接近。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還有一點争議,就是文獻中提到,宋代道教用劍,頭部會安裝“錄環”,“錄環者,镂刻劍環也。”

但是具體到文獻中的上下文可知,“錄環”其實是選裝配件,并非标配。

《雲笈七簽》的記載是:其柄任長短,取适也,頭可安錄環也,唯使長三尺九寸耳。

《太平禦覽》:劍頭可安錄镮。

類似的道教劍,在明代的道教經典中也有記載,但是在明朝,劍環似乎才成為标配。《洞玄靈寶道學科儀》記載:

若快鐵作精利劍,镮圓二寸六分,柄長一尺一寸七分,劍刃長二尺四寸七分,合長三尺九寸。法鈎镮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以梢九寸,為左右刃處,頭安镮。

去掉了可字,可見在明代,道士用劍,劍環似乎成為了标準配件。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最後補充一點,就是這種隻在尖部開兩刃的形制,應該就叫“左右刃”。除了上面引述的《雲笈七簽》、《太平禦覽》、《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中的記載之外,明代戚繼光的《練兵實紀》記載了“線槍”、“透甲槍”,也明确提到了左右刃:

造法:鋒用鋼,三寸左右刃用鋼,一尺以下皆鐵,從脊分鏟至刃左右面平,乃利。至鋒更扁,漸寬又漸收,收薄則利,寬則刃入以下不滞矣。最利馬上直戳,用法亦如長槍,但終不能禦長器,于腰刀互有勝負,得十之五。

冷研之前曾經就發過一個特殊的明代矛頭的照片,應該就是戚繼光說的“透甲槍”:

外形酷似日本正倉院唐大刀,揚州博物館真把出土唐刀當成宋劍?

圖中兩刃部分約為10厘米,正好符合“三寸左右刃”的長度資料;圖中一尺以下為與杆子的連接配接處,材質似乎偏軟,符合“一尺以下皆鐵”的記載。

綜合來看,至少宋、明兩代,劍、矛的頭部兩刃形制,都被稱之為“左右刃”。

“諸刃”、“鋒兩刃”“鋒者兩刃”這些稱呼,我才疏學淺,尚未在中國古籍中找到。也并未在宋之前文獻中找到關于此類劍梢的記載。

但總體而言,這個文物更應該是一把宋代道士所用的“劍”,而非一些朋友所猜測的那樣,是把“唐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弓手冬郎,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