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作者:每日一段曆史

序章:新中國在封鎖中艱難開局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

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和無數英雄烈士的流血犧牲,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終于在這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沒有“三座大山”壓迫、沒有戰争和侵略的新國家。

但是,如何確定新中國和她飽經苦難的人民不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不受貧窮、饑餓、疾病的折磨,成了毛主席和那一輩開國元勳們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帝國主義的餘孽們,被解放軍的鐵掃帚毫不留情地從中國的土地上掃地出門了,但他們依然無時不刻地打算卷土重來。

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後,他們更進一步勾結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反動派,對人民政權磨刀霍霍。

為了在北韓戰場挫敗強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新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封鎖、制裁和國際上妖魔化的政策。

很顯然,在建國之初要和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真正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關系是不現實的。

是以,建國之初新中國的外交政策隻能是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積極靠攏。

1949年10月2日,蘇聯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随後的一周内,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北韓、波蘭等國陸續承認了新中國,并與大陸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毛主席通路蘇聯

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争,蘇聯政府對新中國給予了積極的幫助,不僅派出部分空軍進入北韓上空支援志願軍作戰,而且向新中國有償提供了可以武裝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武器裝備。

截止1955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價值40億美元,約合100億人民币的實物援助,其中武器裝備占四成,還有156個工業項目以及大量援華專家和技術人員,其中大量核心技術相當于無償贈送。

截止到1957年新中國的“一五”計劃完成時,這些援助項目中已經有将近70個工業項目完成建設并投産。

這其中包括著名的鞍山鋼鐵公司、沈陽飛機制造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武漢鋼鐵公司、華北制藥廠等,這些大工廠都是改革開放之前大陸國内幾乎家喻戶曉的響當當的國字号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還向新中國提供了大量教育方面的援助,其中包括協助組建中國人民大學等近百所高等學校和專業技術學校,以及資助大批中國留學生赴蘇聯留學等。

應該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向大陸提供了急需的、富有價值的幫助,正是這些鼎力支援,幫助新中國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奠定了自己的重工業基礎。

一、研發原子彈:新中國選擇了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

1954年9月,赫魯曉夫接替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上司人,在對華援助問題上他延續了斯大林時期的政策,并且還進一步擴大了援助的範圍和程度。

然而,盡管蘇聯一開始表現得十分殷勤,甚至有些主動,但毛主席對于中國的發展卻有自己的考慮。

他早已認識到,蘇聯的援助除了擷取中國在經濟上的代價,還有更加深遠的目的。人民志願軍在北韓半島和“聯合國軍”血戰三年,換來了蘇聯援助下的一個“五年計劃”,如今赫魯曉夫又主動提出追加援助,無疑是想把中國更加緊密地籠絡在自己一邊。

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年,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已經開始兩年有餘,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不得不面臨在美國和蘇聯之間“選邊站”的困境。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蘇聯同志參加國慶慶典

雖然中國由于客觀需要和蘇聯關系比較密切,但新中國最終要走的道路,是一條獨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的道路。

而且,自從1950年訪蘇時從錄像中認識到原子彈的威力之後,毛主席就已經判斷出,未來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就非得有自己的核武器不可。他對随行人員說:

“這次到蘇聯,開眼界哩!看來原子彈能吓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也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從北韓戰争開始,美國方面就一再威脅要對新中國使用原子彈,但我們沒有原子彈,沒有對應的核遏制力量。

1954年9月,赫魯曉夫訪華參加新中國建國五周年慶典,而美國第七艦隊也開進台灣海峽,台海形勢驟然緊張。

毛主席在會見赫魯曉夫時提出,希望蘇聯能夠幫助新中國發展原子彈和飛彈事業,但赫魯曉夫并沒有回應。

他十厘清楚,不能把原子彈這種戰略性威懾力量交給新中國,因為一旦新中國也有了原子彈,在國際上可能就不會那麼“聽話”了。

是以他擺出了一大堆理由:核武器研發代價高昂、而且貯存時間長了還要變質淘汰、最重要的是,有蘇聯的“核保護傘”,新中國要那個東西沒有用。

當然,這動搖不了毛主席讓新中國擁有原子彈的決心,在未來的世界上,沒有核武器我們就要看别人的臉色!

1955年1月,新中國開始自主研發原子彈。

新中國原子彈的誕生一波三折,雖然從1957年開始蘇聯派出專家協助中國開展核武器的研發,但隻過了2年多一點時間蘇聯就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帶走了所有圖紙,并且那些隻造了一半的工廠也撒手不管了。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毛主席與錢學森

這時,新中國還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家的經濟情況十分困難。

面對這樣的困境,中國人民選擇了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毛主席堅決地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橫空出世,大陸原子彈的研發生産進展之快,不僅出乎了蘇聯的預料,也讓包括美國在内的世界各大強國十分震驚。

僅僅三年後的1967年6月17日,新中國又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枚氫彈,帝國主義動不動就對中國進行核訛詐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二、自廢武功,烏克蘭将核武器拱手讓人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被宣布停止存在。

作為蘇聯的主要成員國,烏克蘭從蘇聯繼承的核彈頭數量達近1400枚,其中包括176枚洲際飛彈核彈頭,這使它一躍成為當時僅次于俄羅斯和美國的第三大核武器國家。

蘇聯時期在烏克蘭修建的170多個核武器發射井完全就是為了世界大戰而設計的,美國的核彈發射井能夠承受每平方厘米175公斤壓力,而烏克蘭的核彈發射井能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公斤的壓力!

這讓俄羅斯和北約兩方都覺得十分緊張:俄羅斯當然不願意家門口出現一個新的擁核大國,就算烏克蘭不會拿核武器對準自己,但加入它的核武器保管不善,弄不好再搞出一次像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事故就麻煩了。

而作為西方當然更加寝食難安,因為當時烏克蘭境内的絕大多數核武器都是對準西歐的大型城市的,因為烏克蘭證據不太穩定,萬一冒出哪個二愣子向歐洲發射一枚核彈,說不定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于是,俄羅斯和北約這兩個冤家對頭在烏克蘭的核武器問題上達成了空前的一緻:烏克蘭的所有核武器必須銷毀。

俄羅斯首先找到烏克蘭:反正核武器的密碼箱在我這裡,核彈頭留在你那裡也沒用,而且每年都會消耗大量維護費用,不如交給我。

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四國簽訂了《關于對核武器采取聯合監督措施的協定》,約定白、烏、哈三國在1992年7月1日前将戰術核武器運到俄羅斯銷毀。

然後美國人又找上門來:你不是還剩下那些戰略飛彈嗎?可以把核彈頭裡的濃縮鈾賣給我,我會給你提供經濟補助。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四國簽訂《布達佩斯備忘錄》

經過2年多的讨價還價,1994年12月5日,烏克蘭與俄羅斯、美國以及英國簽署了《布達佩斯備忘錄》,按照這份協定的約定,烏克蘭同意銷毀境内所有核武器。

該檔案同時約定: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之後,俄,美,英作為擔保方,保證烏克蘭的獨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并且不幹涉烏克蘭的内政。

随後,烏克蘭将一部分核彈頭移交給俄羅斯,又将另一部分核彈頭拆解,其中的濃縮鈾被美國收購,作為補償,美國還向烏克蘭提供了3.3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3.7億美元的其他援助。

《布達佩斯備忘錄》簽訂後,華盛頓的美國參議員們随即興沖沖地趕到烏克蘭,親手按下核彈發射井的起爆按鈕,欣賞着懸在自己頭頂幾十年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化為廢墟。

1996年6月1日,烏克蘭銷毀了境内全部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到2001年10月,烏克蘭将最後一個地下飛彈庫拆毀,至此成了一個徹底的無核國家。

以幾億美元的代價将自己的核武器全部拱手讓人或者幹脆就地銷毀的國家,烏克蘭是曆史上第一個,應該也是最後一個。

在烏克蘭全部解除核武裝的13年之後,克裡米亞危機爆發,原屬于烏克蘭的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并入俄羅斯聯邦。

三、新中國堅持自力更生建設自己的國防工業

到1960年代初期,新中國國防工業體系已經逐漸完善,共擁有大中型企業100多個,獨立的科研設計機構20多個,共有金屬切削機床6萬台,職工70多萬人,其中技術人員3.3萬人。

這時,新中國已經具備了自己生産和維護火炮、坦克、噴射機、地地飛彈、護衛艦和潛艇的能力。

1964年初,國家開始醞釀“三五”建設計劃,農業、财政、工交三個部門各自組織了長期規劃會議,并确定了一個“吃穿用第一,基礎工業第二,國防第三”的“三五”計劃指導思想。

毛主席對此問題想得更高,更遠:美蘇争霸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令人記憶猶新,美國對新中國的戰略威脅并沒有解除。

從1961年4月開始,美國就加大了對越南戰争的幹涉力度,雖然北越軍隊接連獲勝,但美帝國主義一定不甘心失敗,越南戰争還有進一步更新的可能。

在6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對國家計委的同志說:我們沿海各省要搞手榴彈廠、炸藥廠、軍工廠。講了幾年了,都沒搞起來。每個省都有一、二、三線嘛!軍工部署也要考慮一下,隻搞大的不行。要搞第三線基地。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中國國防工業加快三線布局

果然,就在“三五”計劃開始實施後不久的1964年8月,美國以“北部灣事件”為借口迅速擴大侵越戰争,派出幾十萬大軍進入越南南部并轟炸越南北部,新中國南方的戰略壓力驟然增加。

為此,從1965年開始國家在西南、西北三線大力建設國防工業基地,以提高主要國防工業在敵人第一輪攻擊,特别是核打擊之後的生存機率。

三線國防工業的部署大緻是:正常兵器工業基地以重慶為中心、航空工業基地以成都為中心的、造船工業基地以長江上遊重慶至萬縣為中心;

此外,還在西北地區規劃了航天工業、航空工業、正常兵器、電子和光學儀器等工業基地,并加快建設核工業三線工廠,這使得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布局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陸上反應堆,也是在西南的“909基地”秘密地建設和試驗成功的。

為了核潛艇的研制,毛主席當然也想到了請蘇聯幫忙,但蘇方隻撂下了一句話:“核潛艇技術太複雜,以你們的技術是搞不了的,花錢也太多,你們不要搞。”

這更加促使毛主席下定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主持國防工委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全力支援下,在黃旭華、彭士祿、黃緯祿、趙元恺“四大總師”和千千萬萬新中國科研工作者、勞工和戰士的辛勤努力下,1970年12月26日,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大半年之前的1970年4月24日,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那一年,擔任“東方紅一号”人造衛星技術負責人的孫家棟才隻有41歲,他在後續的半個多世紀裡又為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人造衛星成功發射,意味着新中國已經在理論上具備了制造洲際飛彈的能力。

1965年3月,新中國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東風5号”正式立項,負責遠距離跟蹤和打撈飛彈資料艙的遠洋船隊“718艦隊”也根據毛主席的訓示于1976年組建完畢。

經過長達8年之久的反複試驗和摸索,到1979年初,“東風5号”已經具備了發射條件,1980年5月18日,大陸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發射成功,射程超過9000公裡。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東風飛彈,傳播真理

從此世界開始流傳一句話:“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從新中國建立到毛主席逝世的27年中,不管國内和世界的形勢如何變化,我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建設現代化國防事業的腳步。

盡管蘇聯、美國和歐洲國家一再地卡我們,壓我們,但我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終于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具有核武器全球投放能力的國家。

從此我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我們自己成為巨人!

四、烏克蘭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

不僅銷毀了核武器,烏克蘭在削減正常武裝的道路上也完全陷入了迷之執着。

這一切的開端,是美國對烏克蘭的“戰略忽悠”:冷戰結束了,東西兩大陣營已經全部被納入了“民主國家體系”,大規模戰争從此一去不複返。

烏克蘭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坐享和平紅利,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便從1992年開始大規模裁撤自己的武裝力量。

首先,數百輛代表當時蘇聯最高水準的T-80主戰坦克和其他幾千輛坦克和裝甲車一起,被集中送到了哈爾科夫的“坦克墳場”,逐漸爛成廢鐵。

曾經被國内軍迷津津樂道的可以搭載核武器的圖-160戰略轟炸機,除了幾架交給俄羅斯抵債,其他全部拆成碎片。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圖160被拆解令多少人唏噓

然後,烏克蘭賣掉了T10-K原型機等在内的原來給航空母艦配套的艦載飛機,當然還有算是半成品的“瓦良格”号航母。

随後烏克蘭還驚喜地發現東南亞國家對陸戰兵器有極高的需求,于是烏方把大量步兵戰車和自行榴彈炮賣給了緬甸,并且把一批T-84坦克賣給了泰國。

其實烏克蘭對外軍火貿易已經到了“給錢就賣”的窘迫境地,從印度到葉門,從安哥拉到科特迪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簡直銷往全世界,甚至連蘇-27和S-300飛彈這樣的現役武器都賣給了美國為首的北約。

從2005年到2014年,烏克蘭又出售了約30000門各種火炮、800多輛坦克、230架直升機、200架戰鬥機和180萬支槍械。

政府賣得起勁,部隊私底下也在偷偷地賣,2018年11月,烏克蘭邊境執法部門還查獲了即将被倒賣到黑市的84台坦克發動機和3億發子彈。

随着武器裝備的大量流失,烏克蘭軍隊的人數從剛獨立時的78萬下降到25萬,而且逃兵不斷,從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到2018年,烏軍幾乎每年都有七八千人開小差。

曾經是整個蘇聯驕傲的烏克蘭國防工業部門,也随着獨立後北約對烏克蘭的“指導”而關的關,倒的倒。

哈爾科夫地區曾經大批生産T-80坦克的馬雷舍夫工廠,從2009年到2019年隻生産了1輛坦克,專門設計大型運輸機和轟炸機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改行研制客機,黑海的造船廠連1萬噸以上船隻的訂單都接不到。

薪水驟降和對本國國防工業的絕望使得烏克蘭的軍工技術人員大量流失到國外,其中還有許多拖家帶口搬到了中國。

毫無疑問,烏克蘭自己摧毀了作為國家支柱的國防工業,是獨立以來繼放棄核武器之後的第二大緻命錯誤。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哈爾科夫坦克墳場

五、永遠不能把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1958年年中,新中國和蘇聯就建立長波電台(相當于一個占地數平方公裡的基地)和聯合艦隊的事情産生分歧。

實際上從建國以後毛主席的态度就已經十分明确,即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統一永遠不可能通過外國支援或者武力保護來完成。

就算不要蘇聯在核潛艇和原子彈關鍵技術上的支援,中國也不會允許外國租借自己的土地駐紮軍隊,或者對中國的國防指手畫腳。

随後,又發生了事先未知會蘇方的8.23炮擊金門事件,這标志着新中國在涉及到國家統一和主權的問題上絕對不會受外國的控制,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兩國漸行漸遠,甚至邊境局勢日益緊張。

看到中蘇關系緊張的美國方面抓住機會,于1970年代初期主動聯系新中國,開啟了兩國關系正常化的程序。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路中國,并且先後與毛主席和周總理舉行會談,随後兩國共同發表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上海聯合公報》。

受到中美關系轉暖的影響,僅僅是1972年這一年,中國就先後與日本、英國、聯邦德國、希臘、荷蘭、澳洲、紐西蘭等西方國家建交。

随着新中國與西方交往的大門緩緩打開,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大為改善,這也使得蘇聯方面開始重新評估與新中國交惡的代價。

然而美國方面确實失算了,新中國的外交戰略既不是所謂的“聯美抗蘇”,也不是“聯蘇反美”,而是根據中國的國家需要不斷地調整。

尼克松的繼任者福特受制于國内的壓力,同時也沒有足夠的魄力走出建交這一步,毛主席在1975年底會見他時含蓄地指出美國人在“放空炮”。

既然美國不急,中國也更加不急。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福特訪華

中美蘇三國,以至日後中美俄之間的關系,本就是随着彼此的實力此消彼長而動态平衡的。

當然,獨立以後的烏克蘭曆屆上司人就遠遠沒有新中國第一代上司人這樣的智慧和魄力。

烏克蘭的終極目标是加入歐盟,享受歐盟市場的開放和優惠政策,借以改善江河日下的國内經濟和凋敝的民生。

但加入歐盟的條件十分複雜和苛刻,于是烏克蘭退而求其次,尋求加入主要成員國都是歐盟國家的北約。

聽西方的話,銷毀自己的核彈發射井和洲際飛彈,這就是烏克蘭交給北約的投名狀,在他們的邏輯中,既然國土主要位于亞洲的土耳其都能加入北約,我烏克蘭又為什麼不能?

在《布達佩斯協定》已經岌岌可危之後,烏克蘭更開始不顧一切地向北約靠攏,無非是希望北約的軍事力量能夠給自己撐起新的保護傘。

這是因為他們發現,沒有了核武器,連正常武器都大幅度削弱的烏克蘭就像剪掉了爪牙的老虎,根本沒有能力控制國内日漸動蕩的局勢。

當然,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的做法明顯刺激了俄羅斯,并進一步加劇了自己國家的分裂,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所謂的“大國庇護”隻能讓自己變成棋子和替死鬼。

曆史的教訓證明,所有請外國勢力來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和統一的做法最終都是要破産的,要想實作國家的富強、和平與統一,最終隻能靠我們自己。

毛主席那一輩偉人,帶領中國人民用27年的艱苦奮鬥、筚路藍縷留給了我們一個不用看别人臉色,不用聽别人号令,也不用和别人結盟的獨立、強盛、發達的中國。

看到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後,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

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

即使是在他逝世之後幾十年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依然在不斷地證明他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