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輪驅動,全力建構思政課樹人育才長效機制——以鄭州一中思政課建設為例

作者:河南經濟報

■吳建财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無可替代;而作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青少年階段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直接得益于思政課,也直接關乎大陸教育成敗的關鍵。“敬教勸學,建國之大學;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關于思政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長期以來,鄭州一中始終不渝抓好思政課建設,進入新時代以後,更是以思政課為抓手,通過“1+3+N”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3+N”即一個目的、三項重點内容、N項工作體系。一個目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任務,引導學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項重點内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圍繞“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目标,全力建構N項可持續、待完善、重實效的思政課工作體系。鄭州一中結合高中學生生活學習實際,建構“發揮‘學校主陣地、家校主管道、身邊主帶動、社會主行悟’各自功能,分别開展‘養成思政、合力思政、聚力思政、實踐思政’系列思政課活動”等四方交融、三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時時處處“以文化人”的N項思政課工作體系。

一是發揮學校主陣地功能,開展養成思政課活動。對全體老師緊扣“四有、四個引路人”進行全員師德教育訓練,提升上好思政課的水準和能力;對政治課教師要求緊扣“六要”上好思政專項課。發揮國文、曆史和地理教師的特長,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曆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分别對學生上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政融合課。數學、實體、化學和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态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課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外語課要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統籌安排和用好地方及學校課程加強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曆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開展法治教育、廉潔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影視教育等專題教育;分别有側重地精心上好學科思政滲透課。利用學生社團上好思政體驗活動課;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結合,廣泛開展研究性學習、學雷鋒志願服務、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等,抓好“行走式”曆練思政課。傳承創新鄭州一中“三風一訓”,融合新時代最強音,形成特色鮮明的文明校園建立立體思政課。

二是發揮家校主管道功能,開展合力思政課活動。辦好家長學校,暢通線上線下家校交流溝通管道,達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共識,提升全體家長育人本領,力争實作把“5-2”變成甚而超越“5+2”的思政課效果最大化。

三是發揮身邊主帶動功能,開展聚力思政課活動。身邊人人争做或良師或益友或亦師亦友的好長者,正“家”之“源”,活“校”之“流”,潤“生”之“心”;邀知名校友談成功之道,聘英模好人講初心使命,引導學生樹立“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遠大理想抱負,積極主動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培根鑄魂方能取得思政課助力“生”之“行穩緻遠”的效果,形成“正源、活流、緻遠”的聚力長效工作格局。

四是發揮社會主行悟功能,開展實踐思政課活動。依照新課改要求,紮實推進素質教育落地生根,結合學生成長生涯課程規劃實施,必然離不開社會這個廣闊天地,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行知、知行、行中悟知、知驗于行,循環往複、梯級攀升,定能實作實踐思政課“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的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的目的。

“蒙以養正,聖功也。”就是說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确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上司和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辦好學校思政課,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以,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并立足學校和學生身心發展實際,不斷創造性開展工作,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位。

(作者系鄭州一中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