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童年都少不了玩具,玩具不僅是陪伴孩子的“玩伴”,也是小朋友們之間進一步溝通獲得友誼的橋梁。
為了一個中意的玩具,孩子會用各種方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當然小夥伴們一起玩耍時為了一個玩具,上一秒相親相愛,下一秒便展開“不共戴天”地争奪狀況時有發生。
搶玩具是大多數孩子都有過的經曆,看到想玩的玩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或對方是否允許就要拿來。有的時候是保護自己的玩具不被其他小朋友搶去發生争奪,還有在一些公共場所,公用的玩具,發生搶奪。
孩子搶玩具,父母的做法很關鍵。因為和小朋友玩已經屬于社交範疇,如果父母處理不得當,孩子傳遞不恰當的思想,影響他以後的社交。
方芳2歲半的兒子在小區愛和小朋友搶玩具出了名,每次方芳和孩子在家說得好好的,出去帶着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小朋友的,要征得人家同意不能争奪。兒子豆豆每次在家答應得好好的,可到了小廣場和小朋友玩起來,就忘記媽媽的話。
其他小朋友的小汽車、變形金剛、甚至滑闆車,女孩兒的玩偶,他都搶過,每次都互不相讓,方芳為此事很苦惱。其他小朋友之間也有搶玩具的的現象,但沒有一個像豆豆這樣“屢教不改”,現在很多小朋友看到豆豆出去會下意識護着自己的玩具。
前兩天豆豆搶奪一個男孩兒的飛機模型,男孩兒奶奶最先看見,直接打了豆豆的手,并把他推開。方芳慌忙道歉這才平息,而豆豆嚎啕大哭。方芳覺得隻告訴他不能搶玩具好像根本沒效果,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這樣不對,“标本兼治”才行。
曾經甯波一個遊樂場,兩個孩子一起玩,為了一個玩具争奪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媽媽開打另一個3歲左右女孩子的耳光,衆人攔都攔不住。最終女孩兒的臉打腫了,被打女孩兒的媽媽得知後趕過來,與打人媽媽厮打起來,場面過于混亂。
其實因為孩子搶玩具家長出面幹涉發生争執的事例不少見,有的甚至鬧到派出所。家長的方式不得當,孩子看在眼裡,受傷害的孩子留下陰影,而打人一方的孩子也會模仿父母都行為,遇到問題暴力解決。
玩具是搶着玩才“香”嗎,還是另有原因?找到合适的解決方法,把孩子之間的事教給孩子處理才最得當。
為什麼孩子會搶玩具?
喜歡的東西都想占為己有,這是孩子的本能,模仿也是孩子的天性,看到對方玩一個玩具很開心,自己也被吸引。幼兒沒有足夠的溝通能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與人協商的能力。不懂得怎樣維護友情,并且沒有考慮他人感受到意識,他們的出發點大多時候是自我。
幼兒隻有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滿足需求,這就表現出看見想玩的玩具直接上手拿,對方不同意就開始搶奪。
孩子搶玩具,用6招“治”
1、傳遞物權概念
讓孩子懂得物品所有權的概念,懂得這個物品屬于誰,誰才有決定權。如果不是自己的物品不能随意拿來,要征得對方允許。
從日常生活開始,可以告訴房間裡的物品分别歸屬于家裡的哪位成員,也讓孩子認識哪些物品專屬于他。在孩子說“我的”時,要根據情況及時做出肯定的回應,或者及時糾正。
經過認識物品所有權,孩子會逐漸由自我意識變為客觀認識,并且也會建立起所有權的安全感。
2、父母的分享示範
父母的言行都影響着寶寶,必要時自己的物品分享給他人,在别人需要時,能力範圍内提供物品幫助。也可以和孩子做互換遊戲,孩子喜歡父母的某件東西可以給他玩,同時拿一個他的玩具來互換分享。
3、引導分享,依據孩子意願
教孩子學會分享,但一定是遵照他的意願。孩子從自我意識到學會分享需要過程,要适當引導。如果在某些場合孩子不願分享自己的物品,也不能勉強,否則他心理會産生不滿或抵觸情緒,物品所有權安全感缺失,将會變得更不願意分享。
讓孩子明白分享給别人的物品最終所有權還是自己,可以在家借他一個玩具,過幾分鐘歸還等一些互動遊戲。
4、延遲滿足
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并緊急的可以直接滿足,如果達不到及時滿足的條件,要告訴他不能滿足的理由。父母守住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訓練延遲滿足,讓他願意等待。
否則,習慣了平時看到喜歡的物品就立即要得到,容易出現“搶”的行為。
5、教基本的相處禮儀
想玩對方的玩具要學會協商,得到對方允許,并且要懂得說“謝謝”。如果對方不同意,自己上手搶,告訴他這是錯誤的行為,要給對方道歉,懂了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後,孩子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6、傳遞換位思考的意識
每個孩子自己的玩具都不希望被别人搶,那樣會難過、不開心,也會痛恨對方。同樣自己搶别人玩具時,小朋友也會不高興,引導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傳遞換位思考的意識。在遇到任何事時,他都會學着考慮他人感受。
枕邊育兒寄語:
搶玩具是孩子們當中普遍現象,成人不确定什麼時候發生,更不适合在中間幹涉。教給孩子與人相處必要的禮儀和分享概念,讓他明白怎樣用合理的方式玩到喜歡的玩具,并且不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沖突,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這也是培養日後交際能力的基礎。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