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最近,俄烏沖突事件成為網絡上熱門話題。烏克蘭這個很少被提及的國家,從前還是俄羅斯的盟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系走到現在這一地步?

俄烏兩國之間有着怎樣的曆史淵源?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在聊到俄烏兩國起源的問題,絕對繞不開的話題是斯拉夫這個民族。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上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如果按照地域進行劃分,俄羅斯人就屬于東斯拉夫人。同樣,烏克蘭人也通常被認為是東斯拉夫人的聚集地。既然都是斯拉夫人,那麼俄羅斯與烏克蘭理應關系很好,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反目成仇呢?

其實,俄羅斯與烏克蘭也有一段“蜜月期”,隻是因為一些曆史遺留下來的沖突問題,才導緻如今兩國兵刃相見。在了解這段曆史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關注一下烏克蘭首都基輔。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因為這個地方曾經還是俄羅斯大國的文明起源地。在遙遠的公元9世紀時期,東斯拉夫這個民族建立起基輔羅斯公國。這是一個典型的君主制國家,首都為基輔。

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基輔羅斯公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公國的貿易範圍囊括了東歐、中歐、西歐,經濟、文化發展得相當繁榮,亦可看作是類似于中國的“大唐盛世”。

基輔羅斯公國的發展,成為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文明源泉。輝煌之後的基輔羅斯開始走向下坡路,12世紀呈現衰退趨勢。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13世紀初期,蒙古鐵騎踏平了東歐平原,粉碎了基輔羅斯的繁華景象。蒙古大汗将基輔羅斯四分五裂,統治了東北羅斯。俄羅斯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立起來的。

基輔羅斯西南部漸漸發展成了立陶宛、波蘭等公國。16世紀中後期,立陶宛與波蘭成立共和國,國家版圖包括了如今烏克蘭大部分領土。

可以看到,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文明都起源于基輔羅斯公國,但是在蒙古來犯之後,兩國的命運開始出現差别。在波蘭共和國的殖民統治下,烏克蘭走上經濟農奴制的道路。

而俄羅斯前身莫斯科公國,在15世紀後期開始蓄力發展,成為一個獨立且強大的國家,還幫助周邊公國擺脫蒙古的侵擾。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17世紀起,烏克蘭人因不滿波蘭統治者的壓迫,開始走上起義反抗的道路。起義上司者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與沙皇俄國結盟。當然,這在烏克蘭人看來,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雖然得到了沙皇俄國的庇佑,但是對這位新的統治者仍有很多抱怨。17世紀中期,一紙《佩列亞斯拉夫協定》将俄羅斯與烏克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擁有主導權的沙皇俄國,指令烏克蘭必須承認沙皇的最高權利。烏克蘭領袖臣服于沙皇俄國的做法,其實就是用統治權換取保護權。

因為,當蘇聯在20世紀末期遭遇解體時,烏克蘭方當即對《佩列亞斯拉夫協定》表現出了諸多不滿。烏克蘭把俄烏17世紀的合并看作是“政治聯盟”,否認兩國的“文化同根”。

這些說法間接導緻兩國之間沖突的進一步加劇。當然,烏克蘭的不滿的确有其來源。沙皇俄國在進行北方戰争時,由于忽視烏克蘭的利益,導緻烏克蘭高層十分氣憤。

烏克蘭隻在18世紀中期享受過短暫的自治權,而其餘大部分時期,沙皇中央正政府都會選擇幹涉烏克蘭的事務。沙皇政府為加強對烏克蘭的統治,對烏克蘭推行農奴制。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為防止烏克蘭出現不滿情緒,沙皇女王刻意拉攏烏克蘭貴族,防止他們與人民聯合起來對付沙皇。不僅在制度上進行強行改革,連烏克蘭的文化都受到很大影響。

19世紀70年代,沙皇禁止烏克蘭的書籍在國内銷售,不允許劇院、學校、社會活動出現有關烏克蘭的相關文化成果。同時,沙皇下令禁止學校教職工使用烏克蘭語。

總而言之,沙皇通過各種手段,在教育、生活等領域試圖抹去烏克蘭文化。而在烏克蘭沙皇建立的學校内,教師必須用俄語進行教學。

19世紀30年代開始,沙俄禁止烏克蘭信奉希臘天主教。因而,烏克蘭一直在長期隐忍着沙俄政府。如今的烏克蘭人在評論那段時期的曆史時,稱沙俄違背當初的《佩列亞斯拉夫協定》,對烏克蘭實施的不外乎是一種殖民統治。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對于烏克蘭人的說法,俄羅斯的專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烏克蘭作為一個小國,不具備擁有獨立主權的能力。烏克蘭能有今天廣袤的土地,是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取得的碩果。

如果僅僅是把烏克蘭當成是殖民地國家,那麼怎麼會如此慷慨地幫助烏克蘭擴張領土。另外,工業化時期,烏克蘭飛速發展也是不争的事實,盡管在部分制度上受到限制,也是出于對全俄羅斯市場所考慮的,這種明确分工也是有利于烏克蘭的發展。

再者,針對烏克蘭人所說的沙俄限制烏克蘭文化這一點,在俄國二月革命之後,這一現象就不再存在。蘇聯甚至将烏克蘭語放在國語的位置上,足見對于烏克蘭的重視。

正如俄羅斯專家學者所言,事實情況确實如此。俄國進行二月革命以後,烏克蘭人民也想趁着這波革命進行一場民族獨立。可是無論是敵對勢力還是鄰邊國家,都沒有國家願意承認烏克蘭的獨立。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因而,當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烏克蘭隻能選擇加入蘇聯大家庭。這在烏克蘭看來,同樣屬于無奈之舉。曆史上的烏克蘭,兩次與俄國結盟,兩次還都是不情願的情況下加入的。

這也就使得烏克蘭與俄國的沖突在無形之中成型。烏克蘭與俄國的恩怨糾紛,倒是與中國與台灣的關系有很多神似之處。

相似之處在于,小地方仰仗着大國的保護,卻時刻想着“跳槽”“獨立”,尋找來的借口也都是五花八門。不同之處在于,台灣省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是包括中國在内及中國180個建交國家共同承認的事實。

而烏克蘭甚至想切斷與俄國同根同脈的文化淵源,因而,烏克蘭的做法更令俄國感到憤怒。烏克蘭的憤怒還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曾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鬧過饑荒。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當時,蘇聯為了發展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忽視了國家農業的發展。進而導緻烏克蘭的農業領域受到很大的沖擊影響。1932年,烏克蘭爆發大面積饑荒。

在這場饑荒中死去的人數突破300萬人次。這次的饑荒也為俄烏沖突埋下了很深的伏筆,并且演變成為政治問題。現在的烏克蘭高層人士認為,當年的饑荒是蘇聯針對烏克蘭進行的一次滅絕種族的行為,認為是蘇聯領袖斯大林故意而為之。

這種看法還被寫進烏克蘭的教科書内。對于這種看法,俄國學者也持反對意見。他們反駁的理由是,烏克蘭出現饑荒之後,蘇聯政府就立即向烏克蘭進行援助計劃。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如果饑荒是蘇聯蓄意策劃,那麼蘇聯為什麼還會選擇挽救烏克蘭?俄國學者稱烏克蘭高層的看法屬于歪曲曆史。不過,無論得到什麼樣的解釋,烏克蘭始終堅定自己的看法。

烏克蘭高層為了實作烏克蘭獨立的夢想,還曾在二戰中與德軍進行過一次合作。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借用德軍的力量,反抗蘇聯共産黨。

這批民族主義者最終被蘇聯勢力給壓了下去,民族主義者班傑拉被間諜殺害。烏克蘭為了紀念他們的民族主義者,還在班傑拉去世100周年之際舉行紀念活動。

2010年,烏克蘭總統還授予班傑拉“民族英雄”的稱号。而在烏克蘭的教科書等文化宣傳中,我們很難看到有關描寫蘇聯對于烏克蘭幫助的字眼。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那麼,蘇聯當真沒有為烏克蘭的發展付出過努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二戰之後,蘇聯政府在恢複烏克蘭的經濟、文化等領域付出很大的精力。

1922年之後,蘇聯将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劃分為烏克蘭。1954年,赫魯曉夫把克裡米亞當作兩國合并300周年的禮物,送給了烏克蘭。而這一舉動被烏克蘭認為是一種變相的“監視”。

總之,無論蘇聯作出怎樣的努力,在烏克蘭人看來,隻要不承認其民族獨立,都屬于别有用心的做法。在烏克蘭的教科書上,一直号召人民為民族獨立而戰。

烏克蘭的諸多舉動不斷激化俄烏兩國之間的沖突。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終于實作獨立的夢想,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但是國家東西部一直出現大大小小的沖突。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在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的東部,人民主張親俄,而在烏克蘭中西部,則主張親歐。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沒有因為烏克蘭的獨立而徹底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從2014年起,俄、法、德、烏都曾進行過幾場外交論壇,還簽署了《明斯克協定》,意在和平解決俄烏的關系危機,但都未能取得圓滿的順利。

抛開曆史問題及當下俄烏面臨的戰争問題不談,我們單從烏克蘭近些年的發展狀況來看,就可以感受出烏克蘭的獨立之舉是否明智。

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主要靠出口農産品、金屬礦産為主要業務。截止到2021年,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顯示,烏克蘭國内有460萬人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有20%的兒童出現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的情況。

同一個祖先不同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到底有什麼不可調和的恩怨

烏克蘭很多年輕人被迫離開國土,到國外尋求新的生機。這就很像是中國北部蒙古國的處境。烏克蘭與蒙古一樣,都有着豐富的礦藏資源、肥沃的土地,然而國家的領袖都沒能将這些資源條件給利用起來。

當他們依附于俄國、中國的時候,他們能夠在大國的庇佑下謀求發展的機會,一旦脫離大國的影響,他們就會出現捉襟見肘的凄涼景象。

外蒙的凄涼與内蒙的繁榮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外蒙意識到了大國的力量。不知道烏克蘭什麼情況下會萌生這樣的意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