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随筆】淺談國學

■ 王悠行

說起與國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對我們這代人而言,頗有一點黑色幽默的意味。國小四年級時,突然要求“批孔”,說是有一個叫孔丘的老頭,要“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地“克己複禮”。開始還以為這個老頭是哪個公社的壞人,老師告訴我們,這個老頭是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外号孔老二,喜歡搞複辟。于是,也稀裡糊塗似懂非懂地跟着寫“批孔”的作文。

長大後,才知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特别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曆朝曆代都以儒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孔子更是萬世師表的聖人。

是以對于多數國人來說,認識國學是從知道孔子開始的。國學作為以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所展現的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如仁愛思想、浩然正氣、人格修養等等,毫無疑問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與魂。但是,自清末民初西學東漸,面對積貧積弱的國勢和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人把飽受西方列強欺淩所帶來的怨氣,一古腦兒地發洩到了老祖宗頭上,相對于西學而言的國學,變得似乎自慚形穢起來。改革開放讓國人物質生活漸次豐盈,但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盛行,一些人因為“無根”而變得浮躁。在這種背景下,針對部分國人國學素養不足和媚俗文化的沖擊,普及國學知識,弘揚傳統文化,以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态度學習國學呢?我以為,我們首先要以科學理性的精神認識國學。國學的核心内容“經史子集”所展現出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和人生智慧,永遠是中華民族吸收精神營養的源泉。大陸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能彌補當下一些人的道德缺失和心靈迷惑、完善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諸事有度,過猶不及,我們對國學的認識,還應該放在當今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去感悟去觀照,進行冷靜思考和理性探讨。孔子、莊子、孟子、朱子和王陽明等聖賢生活在幾千幾百年前,他們的學說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适用于當今飛速發展的世界,如“仁義禮智信”也需要賦予新的内涵。而對于那些“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漠視個體生命、維護社會階層等級制度的觀念和特權思想,則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揚棄。是以科學理性地認識國學,就是要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用現代的視角,對祖國傳統文化系統進行科學分析,一方面要傳承和發揚光大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方面還要學習人類社會的一切其他優秀文化。這樣方能保持國人對國學認識的恒溫理性狀态。

其次,我們要以虔誠懇摯的态度學習國學。盡管國學在西學東漸之際備受冷落和忽視,其後又飽受摧殘,似乎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地步,但國學“花落春猶在”,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适宜生長的土壤及空間。樹高千尺,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國學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圖騰,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炎黃子孫,對于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不以虔誠的态度去學習,就會如同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的故鄉和父母一樣。是以我們必須以懇摯的态度學習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要像嬰兒吸吮母親乳汁一樣吸取國學的精神營養,通過對國學浸潤心靈的閱讀,克服當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實作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最後,我們要以開心愉悅的心态享受國學。對國學典籍的學習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一顆歡喜心。國學所彰顯的道德價值、人生意義與生存智慧,完全可以輕松地去感悟去吸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重人倫、求和諧和盼安定的學說可以給我們一份愉悅溫馨的心情。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樣自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了古代先賢的聰明智慧、提煉了悠久的傳統美德,但這些學說并不是道貌岸然闆起面孔的說教。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不就像老朋友随意地交流學習經驗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讓人要像水一樣具有寬闊的胸懷,進而在生活中卻去紛争,過得甯靜淡泊。從唐詩宋詞裡透露出的那種空靈飄逸,更如一泓山泉,沁人心脾。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一卷詩詞在手,即可與古人進行跨時空的心靈對話,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和人生體驗。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品讀中,不知不覺間,我們就獲得了愉悅無比的精神享受。

是以,我們對于國學的認識,經典的狀态應該是恒溫而綿長的。對祖國傳統文化,要以科學理性的精神去認識,以虔誠懇摯的态度去學習,以開心愉悅的心态去享受,讓忙忙碌碌的現代人完成一次心靈的美容,進而培根鑄魂,增強文化自信,以自信的心态包容開放,實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互鑒,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生機勃勃,四季常青。

(作者機關:湖南省長沙市國庫集中支付核算中心)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複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