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雲陽的小寨村,有一戶特殊的彭姓人家,村民們對他家敬而遠之,甚至經常繞道走。
因為彭家有三個“盆栽娃娃”,村民們都覺得不吉利。
彭家三姐妹時常骨折,長大以後全都骨骼變形,村裡人稱她們為“瓷娃娃”或者“盆栽娃娃”。

母親無奈之下又冒險懷了一胎,萬幸生下的四女兒身體健康。
然而父親為了養家糊口,卻不慎摔成重傷。
大女兒彭燕,1987年出生,如今她的身高隻有70厘米左右,體重在12.5公斤左右。
二女兒彭江秋,1990年出生,身高約在80厘米,體重在25公斤左右。
三女兒彭江丹,1993年出生,和二姐身高相仿,體重在22.5公斤左右。
她們的母親名叫姜延蘭,和其他農村婦女相比并沒有什麼差別,每天種種莊稼,以此貼補家用。
她們的父親叫做彭伯祥,是村裡的一位理發匠,時而在外東奔西跑。
理發的收入并不高,加上夫妻二人又沒什麼家庭背景,一家人隻能勉強過活。
那麼問題來了,這對世代務農、靠丈夫理發為生的夫妻,為何會冒着巨大風險選擇生下病兒?
難道他們不知道孩子的疾病極大可能來源于他們的遺傳嗎?
其實早在大女兒彭燕一歲時,成骨發育不全的征兆就已經暴露無餘。
起初,姜延蘭夫婦并不知道自家女兒居然會患此疾病。
成骨發育不全,在遺傳學上的機率幾乎為十萬分之一,即便是有經驗的醫生也難以斷定。
更别提當初還怎麼見過世面,半輩子就呆在雲陽沿養鹿鎮小寨村的夫妻二人了。
姜延蘭居住的小寨村,離縣城大約有十幾裡路,每一次女兒骨折後送去醫院,都要大費周章。
大女兒彭燕在一歲多的時候,便發生了第一次骨折,夫妻二人把這件事當作是意外。
姜延蘭認為是自己懷孕的時候沒有及時補充鈣質,加上小孩子出生後營養沒有跟上,是以走路摔了個跟頭。
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彭燕接二連三地骨折,夫妻二人意識到了事态的嚴重性。
鄉鎮的醫生哪知道彭燕是遺傳帶來的先天性疾病,隻好把彭燕骨折的地方斷了又接。
從小就遭此大罪的彭燕,還隻是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卻要忍受着異于常人的病痛。
随着身體上骨折的地方越來越多,彭燕的軀體也就慢慢異化,但是彭燕的其他各個器官都在正常發育。
在彭燕成長的過程中,她的四肢就像幹枯的樹枝,頭部卻正常發育,看起來比例極其不協調。
但對于這樣一位有着嚴重身體缺陷的病兒,母親姜延蘭并沒有放棄養育,對她呵護備至。
當初,姜延蘭把第一個孩子的病症當作意外,以為是自己沒有養好胎。
在周遭四處打聽彭燕為何有此疑難雜症時,大家都說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裡缺少鈣質。
這種營養物質的缺乏,導緻了大女兒彭燕胎裡發育不全,身體情況異于常人。
是以姜延蘭對大兒女彭燕懷始終揣着愧疚之情,認為是自己沒有安心養胎導緻的。
為了有一個健康的孩子,姜延蘭在大女兒彭燕兩歲時便又懷孕了。
對于這次的妊娠,姜延蘭十分在意,身在小寨村的她,還時常去縣裡的醫院做彩超。
四處托人找關系的姜延蘭,在做完産檢之後,得知二女兒彭江秋發育正常,一時間喜出望外。
有了大女兒的前車之鑒,姜延蘭一直小心翼翼在家安胎,一家人盼望着這個孩子呱呱墜地。
二女兒彭江秋出生後幾年,确實沒有發生類似于大女兒彭燕經常骨折的情況。
雖然也偶爾出現過間歇性骨折的情況,但病症的嚴重程度要比彭燕輕松很多。
到了一歲多時,彭江秋雖然有些磕磕絆絆,但還算是能正常走路。
這樣美好的光景一直持續到彭江秋6歲的時候。
一家人都以為彭燕的遭遇不會再發生到接下來的孩子身上時,命運又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在彭江秋6歲時,一個臨近下雨的黃昏,家裡人催促着彭江秋趕緊回家時,意外發生了。
6歲的彭江秋突然快步跑了幾步,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不慎跌倒摔了一跤。
剛開始,家裡人還沒怎麼在意,小孩子跌跌撞撞也是常有的事。
外公看見躺在地上站不起來的外孫女,吓壞了的他趕緊過去檢視彭江秋出了什麼情況。
自此以後,二女兒彭江秋就如同大兒女彭燕一樣,身體成骨發育停滞在了6歲。
在彭江秋出生後的三年,一家人都以為病魔不會再籠罩他們時,母親姜延蘭再次懷孕。
這次懷孕,姜延蘭又順利地生下了第三個女兒彭江丹。
三女兒彭江丹的情況類似于大姐彭燕,從小就易發骨折,成骨發育不全,多病多災。
三個女兒都有此症狀,母親姜延蘭才極其不願地接受了這是自家遺傳基因導緻的問題。
那為何從醫生那裡知道,是自家遺傳基因産生的問題之後,還要冒險生下第四個女兒呢?
那時,丈夫彭伯祥為了養活一家四口人,已經起早貪黑,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妻子姜延蘭在這時又身懷有孕,她也猶豫着,要不要再次冒險生下這個孩子。
就在姜延蘭還在思考是否要結束妊娠的時候,丈夫彭伯祥又突發意外。
圖檔源自網絡,與本文無關
原來,有着三位經常骨折的病兒,醫藥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養活三個女兒本就極其不易。
沒啥家底的彭伯祥在村裡理發有着一些微薄的收入,但對于沉重的家庭負擔而言,明顯是入不敷出。
村裡剪發的村民們大都是圖個友善,賺不了太多錢。
是以在生意不好的時候,彭伯祥需要在附近的村鎮、縣城裡去做一些體力活兒,貼補家用。
身為理發師的彭伯祥并沒有固定的剪發地點,在外的他偶爾會回家一次。
就在彭伯祥在外替别人修房子攢辛苦錢的時候,他不慎從三樓摔了下來。
彭伯祥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摔成了嚴重的腦震蕩,内髒也不同程度受損。
在縣城醫院做過腹腔手術之後,彭伯祥又在家中休養了一段時間,他的身體才慢慢痊愈。
為了給丈夫彭伯祥做手術,一家人幾乎耗盡了所有的積蓄。
而且彭伯祥重傷康複之後,摔傷給他帶來了永久的後遺症。
彭伯祥不能再從事繁雜的體力勞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重活兒,都要靠着外人的幫忙。
他的最大承重極限便是三塊磚頭,隻能堅持5分鐘的時間,否則便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家裡的頂梁柱倒下之後,彭家的日子每況愈下。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姜延蘭還未降生的第四個女兒身上。
家裡迫切需要有着一個正常的勞動力來照管家中的一大堆事務。
姜延蘭當然也想過,這個孩子也像他的三個姐姐一樣,生下來就會是成骨發育不全。
但對當時的彭家來說,再多一個成骨發育不全的孩子也終究是多一張嘴吃飯,情況還能再壞到哪兒去?
現在已經家徒四壁了,生下這個孩子并不會變得更糟。
但如果是一個健康的孩子,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姜延蘭就可以外出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在當時缺乏勞動力的農村家庭,如果不生孩子,這個家庭的結局可想而知。
于是抱着萬分之一的希望,姜延蘭希望這回上天能夠眷顧她一次。
三個姐姐對于母親姜延蘭肚子裡的孩子,也是關懷備至,她們不希望自己的悲劇再度上演。
懷揣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姜延蘭的第四個女兒降生了。
這一次,他們一家人終于得償所願,第四個女兒是一名健康、未帶有任何遺傳病的女嬰。
在第四個女兒一歲的時候,她的手臂有一天突然脫臼了,家裡人猶如大難臨頭。
三個姐姐和姜延蘭夫妻二人都害怕得要命,擔心這個孩子有着跟三位姐姐一樣的症狀。
在離他們家不遠的地方,小寨村有一座觀音廟,三位姐姐把吃剩下的冰棍兒當作福簽。
在上面寫下祝福禱告的話語,希望窗台對面的觀音,能夠護佑他們的妹妹。
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一次病症之後,家中的四妹妹也算無病無災地慢慢成長。
那麼,生下一名健康女嬰之後,這個家庭的命運又如何呢?
大姐彭燕在回憶自己二十多年來,平均每個月就要骨折一次時,她流下了心酸的淚水。
彭燕還說,每個月她都能清楚地聽到自己身上某一處骨頭斷裂的聲音。
那聲音雖然很輕微,但卻真實地發生在她身上,那種撕心裂肺的苦楚,自己隻能默默承受。
她們的骨頭就像麻花或者瓷器一樣,稍不留神就會斷裂,是以才會被稱為“瓷娃娃”。
雲陽雖然在南方,但處在偏遠山區的小寨村,冬天的時候氣溫偶爾也會降到零下,早晚有時還會結霜。
面對這樣的天氣,三姐妹卻連一床厚被子都不能蓋上。
因為被子蓋厚了,容易壓迫到骨頭,造成骨折或脫臼的情況。
而且她們睡覺時也不能翻身,下意識的動作便會讓脆弱的骨頭産生斷裂。
睡熟了稍不注意,她們便會被骨折的痛楚驚醒,徹夜難眠。
骨折之後,面對鑽心的疼痛,她們也不敢放聲大哭,因為大哭也會造成骨折。
所i以她們面對疼痛,隻有一點一點的哭,這樣才能勉強發洩。
每天起床後,疊被子這件事也需要三姐妹合力完成。
一床被子的重量對她們來說,已經是極限。
四妹妹三歲左右,便能幫着母親姜延蘭照顧自己的三位姐姐了。
四妹妹會給姐姐們梳頭,端茶遞水,洗澡洗衣服,還能喂她們吃飯。
等到四妹妹再大一點,有了生活自理能力之後,她還可以抱着姐姐們四處散步了。
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童年,四妹妹從記事開始,便一直幫着家裡,幫助照顧三位姐姐。
而她也從不埋怨,心裡想着自己若能夠多做一點,母親就不會那麼勞累。
姜延蘭等到家中不再需要自己,四女兒能在一旁幫助彭伯祥處理家務時,她便到了縣城。
在雲陽縣城,姜延蘭做起了一份保姆的工作,在雇主家裡幫助照顧小孩兒。
這位母親放棄了家中四個需要關懷的孩子,為了生計來到了别人家中。
姜延蘭在外打工,一方面是為了給家裡掙生活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賺到四女兒的學費。
三位成骨發育不全的姐妹,沒辦法像四妹妹一樣在還有的年紀走進學堂。
在三姐妹眼中,四妹妹就是他們一家全部的希望,承載了三姐妹所有的夢想。
三姐妹在家中的時候,也會自學漢字,對着電視螢幕下的字幕,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識字。
她們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命運而自暴自棄,即便遭受了多年的苦難,她們也依舊樂觀。
雖然沒辦法在學校内接受正規的教育,但三姐妹并不難過,她們覺得對着電視學習漢字,這樣的方式很有意思。
2014年,彭家的表弟送給了三姐妹一部手機,這讓三姐妹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三姐妹剛開始通過手機下載下傳一些APP,每一次成功下載下傳能夠賺到1毛錢。
或者她們可以在一些簡單的紙牌遊戲裡當陪玩,每個小時能夠賺到3塊錢。
後來她們又發現可以通過申請賬号的方式,來擷取流量,然後再把流量賬号低價轉給網友。
就這樣,這看似不起眼的幾塊錢甚至幾毛錢,卻承載着三人的夢想。
經過兩年時間的積攢,她們終于攢夠了錢,購買了電腦。
購買了電腦之後,三姐妹足不出戶便能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大事兒。
而且通過網絡,她們也查清楚自己所患的病症叫做“成骨發育不全”。
她們還了解到這種病症并非隻有他們獨有,國内還有許多相同的病例。
2020年,三姐妹還通過發郵件的方式向新聞媒體尋求幫助。
後來,她們還登上了《向幸福出發》《當幸福來敲門》這樣的電視節目。
雲陽縣政府也關注到了小寨村三姐妹的現狀,每個月給予三姐妹倆千多元的補貼。
而且在當今短視訊平台火熱的時代,三姐妹也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貼補家用。
她們在快手上注冊了賬号,取名“梅香盡寒去”,賣的東西大多都是雲陽當地的麻花和桃片糕,是雲陽縣的土特産。
對于網絡上各種粉絲的提問,三姐妹也是十分耐心地回答。
當被問及以後是否想要嫁人時,三姐妹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她們都表示自己不想拖累别人。
隻想安靜活着的三姐妹,也不願在直播平台上透露自己四妹妹的姓名。
她們想要保護自己的妹妹,靠着自己的努力來貼補家用。
與此同時,志願者們也在行動,就在2022年春節,志願軍再度上門,為她們送上了新春的祝福和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
志願者們了解到,如今彭家三姐妹的網上粉絲已經有幾十萬,每個月的直播帶貨收入已經有五千元左右,一般是和鄉鎮還有縣裡的食品企業合作。
這些企業經常會給她們發一些獎金和慰問品,家裡的生活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彭家三姐妹還表示,此前有好心人花3萬元買下了她們的十字繡作品,還表示要贊助她們開網店。
言語之間,她們都對未來充滿着期待。
人生無法預測,結局無法改變,生活就是皮鞭,每一天都在鞭策。
衷心祝願彭家一家人的日子能夠越來越好!
-完-
參考資料
重慶晚報:《26萬粉絲和床上的三個重慶“瓷娃娃”》
上遊新聞:《3萬元買下十字繡好心人還要扶持“瓷娃娃”姐妹仨開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