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完全放棄了烏克蘭”,揭示大國政治博弈的殘酷 | 京釀館

作者:Beiqing.com
“西方完全放棄了烏克蘭”,揭示大國政治博弈的殘酷 | 京釀館

當地時間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講話中稱,西方已經完全放棄了烏克蘭,隻有他們自己“孤獨地在戰争”。澤連斯基資料圖。圖/新華社

俄烏沖突終于更新到絕大多數愛好和平人士所不願看到的級數。這場沖突,也已經被定義為冷戰後歐洲地緣政治最大亂局,将對未來世界造成深遠影響。

關于此次沖突一線的細節報道,卻泥沙俱下、真僞難辨,許多第一時間廣泛傳播的“戰報”很快被證僞,真相撲朔迷離。

但是,在此次俄烏沖突中,有兩點“大方向”卻毋庸置疑。第一,武裝沖突已在烏克蘭境内全面爆發;第二,北約國家會将對烏克蘭的“見死不救”進行到底。

為此,當地時間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失望地表示,西方已經完全放棄了烏克蘭。

早說了“見死不救”

将繼續堅持“見死不救”

當2月24日淩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對烏克蘭“開展軍事行動”後,曾兩次預言“俄即将進攻烏克蘭”的美國總統拜登,第一時間發表了公開聲明。

拜登聲明稱,“我們與勇敢的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并揚言将和盟國一起對俄實施“毀滅性制裁”,同時取消了所有和普京會晤的既定計劃——但并不包括派兵救援烏克蘭。相反,拜登在其演講中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的部隊絕不會派到歐洲去烏克蘭境内作戰”。

與此同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發表聲明,一方面稱“北約已提高了其部隊應對所有突發事件的準備度”,并拟在2月25日召開北約聯盟上司人峰會;另一方面卻同樣毫不含糊地表示,北約“不會采取任何直接軍事行動支援烏克蘭”。

這并不意外。實際上,早在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爆發前,北約就非常直白地公開表示,他們不會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克裡米亞和頓巴斯先後爆發危機後,北約雖立即表示對俄羅斯行為的譴責,但也同樣立即毫不猶豫地回絕了烏克蘭的求援呼籲。

此輪俄烏沖突更新始于去年下半年,盡管俄羅斯咄咄逼人,烏克蘭屢屢呼救,但北約除了松口援助了一些有限的小型軍事裝備外,繼續明白無誤地表達了“不向烏克蘭境内派一兵一卒”的一貫立場。

非但如此,美英等一些北約國家,甚至将原本在烏克蘭境内執行軍事教育訓練之類任務的少數軍人,也後撤到了安全地帶,或者幹脆撤出烏克蘭。

當此番危機終于總爆發、烏克蘭危如累卵之際,面對俄羅斯全面而直接的軍事壓力,烏克蘭政府甚至已不再徒勞地向北約呼籲援兵——2月24日,烏克蘭國防部長雷茲尼科夫對北約表示,“包括防禦性和進攻性武器、後勤、通訊、個人防護用品等形式的最大實際援助,烏克蘭都迫切需要”,卻隻字未提要求援軍。

不是援軍不“迫切需要”,而是因為烏克蘭如今已心知肚明,早就說了“見死不救”的北約仍然會堅持“見死不救”到底。

“見死不救”一定“赢”

破戒介入卻可能會“輸”

那麼,北約為什麼執意對烏克蘭“見死不救”?

北約和俄羅斯的博弈棋局中,烏克蘭隻是個“劫材”,“北約東擴”才是真正的博弈主題。

對于俄羅斯和普京,他們所真正希望的,是遏止冷戰後北約在其東線步步擴張的軍事增強,并迫使後者以契約形式承諾從這些國家全部撤出,同時承諾不經俄羅斯首肯,不再吸納新成員國。

是以,北約隻要不承諾“無權吸納烏克蘭”,同時在俄羅斯高壓下反向增加在東歐14個成員國的軍事存在,就足以在國内選民及反對黨、盟友和國際社會面前得到“我們是赢家”的觀感。

而且,在北約的盤算中,俄烏沖突鬧得越大,俄羅斯的威脅越直接,這些東歐“前線國家”的恐懼之心就會越甚,原本不情願接納北約的也會變得情願,原本需要西方耗費不菲才能實作的軍事部署,如今的“前線國家”甚至可能倒貼。事實也的确如此。

2014年以前,北約在“東線”新成員國并沒有常态化的前沿軍事存在。克裡米亞事件爆發後,北約立即實作了空中預警基地、4個半永久性“增強型前沿存在”戰鬥群在“東線”新成員國部署,以及北約多國海軍分遣隊在黑海的常态化。

此次俄烏沖突中,2月16日,也即美國預言但未兌現的“開戰日”當天,北約舉行國防部長緊急會議,讨論了将“增強型前沿存在”戰鬥群由4個增至8個的計劃。

2月21日,普京發表其長達57分鐘的“轟動性講話”,翌日,美國就完成了向波蘭出售多達250輛M1A2主戰坦克的“大手筆”。要知道,作為北約重要成員國的英國,如今全軍裝備的主戰坦克,也不過227輛而已。

相反,倘貿然向烏克蘭這窪“渾水”直接派出援兵,就意味着在遠離美英等“主戰派”西方國家本土、卻毗鄰俄羅斯“主場”的不利環境下,打一場缺乏準備戰争的危險。一旦受挫則威風掃地,即便一時獲勝,也勢必直接背負起烏克蘭這個非北約成員國的安全責任。而這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劃算”。

更關鍵的是,北約也不願為烏克蘭背負《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的“成員國共同防禦”義務。這一條款,即便是在冷戰期間都從未真正動用過。

一旦為烏克蘭承擔起“共同防禦”義務,北約則不但要時刻擔心俄羅斯武力染指烏克蘭,也要提心吊膽烏克蘭倚仗有北約撐腰,貿然發動“收複克裡米亞”之類武裝行動。

屆時,北約如派兵參戰則等于被烏克蘭“拉下水”,袖手旁觀則意味着《北大西洋公約》形同廢紙。無論哪一種情形,對于北約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正因如此,北約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明說“見死不救”,也真的“見死不救”。而這也再次表明了大國政治博弈的功利與殘酷。

北約不“救”烏克蘭

但“東擴”也不會手軟

事實上,在普京宣布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後第一時間,北約已啟動“分級應對話”。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聲明對烏克蘭“見死不救”的同時,表示“我們大陸的和平已被打破”,号召北約各國軍隊“準備好保衛盟國的土地”。

而拜登的演講也如出一轍,既明确表示“對烏克蘭見死不救”,又公開表示向“東翼”部署更多地面和空中軍隊,“堅決保衛北約成員國每一寸土地”。

是以,北約目前的戰略目标,是以最小代價與阻力鞏固和強化其“東擴”成果,實作軍事上對俄羅斯的步步緊逼。

而一旦戰争威脅擴大到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等“東翼”北約成員國,不論“喊打喊殺”的美英,還是直到最後一刻還試圖充當和事佬的法德,都将不得不履行《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共同防禦”義務。

否則,不僅意味着北約這個冷戰最大受益體系的徹底破産,也意味着在目前國内外氛圍下,西方主要國家上司人将面對最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對此,已經退役的英國進階軍官謝裡夫爵士在BBC第四台說得更直白,“如果俄羅斯在北約成員國領土上邁出第一步,北約的每一個成員國都不得不與之交戰”。

最新消息稱,俄烏沖突前對加入北約意興闌珊的瑞典、芬蘭兩國,已被邀請出席2月25日開幕的北約緊急峰會。這也釋放了一個清晰的信号:對于此次俄烏沖突,北約将奉行一手軟、一手硬政策,一方面将“對烏克蘭見死不救”進行到底,另一方面則加緊增強其“東翼”、“擴張”絕不手軟。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