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與讀書|虎年說“古”虎

鳳凰讀書計劃·文化與讀書

文化修身,讀書明理,多多益善

文化與讀書|虎年說“古”虎

在古代文獻裡,虎有很多種不同的稱呼,最著名的就是明清小說裡常見的“大蟲”;老虎還和先賢老子同名,被稱作“李耳”。《太平禦覽》中記載:“呼虎為李耳。俗說虎本南郡中廬李氏公所化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還有一種說法,說李耳就是狸兒的諧音。此外,“於菟”“白額将軍”“戾蟲”“虞吏”“伯都”“巴而思”等等,都是老虎的别稱。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虎解釋為“山獸之君”,《三輔黃圖》則将白虎與蒼龍、朱雀、玄武合稱為“四靈”,被認為是分别職掌東西南北的四方之神。在古代神話中,很多傳說中的神明和神獸,都有着老虎的造型,最著名的就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的西王母,“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掌管“昆侖之丘”的陸吾,“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黃帝之孫蓐收,“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在古代人對神的想象裡,老虎似乎永遠跟權力、力量和刑罰聯系到一起,人們認為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噬食鬼魅”,招祥辟邪,這種對虎的印象和神化的概念也一直流傳到了現代。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是早期最大最精美的圓鑄虎造型器物,虎通長53.5厘米,重6.2千克,這尊青銅虎内為空心無底,造型威武勇猛,形象生動奇特,四腿匍匐,擡頭平視,雙目圓睜,口張露齒,兩耳豎張,雙尾垂卷,背伏小鳥。頭腹飾有雲紋,背部裝飾雲雷紋,鼻、脊、尾、四肢下部裝飾有變形的鱗紋。将商代人對虎這種動物的崇拜和想象表現得淋漓盡緻。新幹大洋洲商代墓葬位于贛江東岸的新幹縣附近,這處墓葬因為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而被發現。1989年9月,當地農民在取土時偶然挖出十多件青銅器,當地政府和文物考古部門得知後,立刻趕赴當地勘察并追回流散文物,在經過科學的勘察和籌備後,考古部門對這處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舉世矚目的大洋洲商代墓葬才得以完整現世。

文化與讀書|虎年說“古”虎

贛江在商代時期生态環境比較原始,山林密布植被茂盛,适宜老虎生存,當地先民屬于古越人的一支,對虎這種動物應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有的部族将虎作為崇拜的對象和部落的象征及守護神,認為虎是庇佑自己部落的神明,同時因其兇惡和勇猛,可以恐吓敵對部族。是以在新幹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的器身造型、裝飾紋飾上,多見有虎的形象,這也是這個地區青銅器差別于中原的重要特點。商王武丁在位時,曾多次征伐周邊,其中有一個名為“虎方”的小國,非常英勇善戰,有專家根據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的紋飾風格,推斷商代甲骨文中屢屢出現的虎方,很有可能就在大洋洲所在附近。在曆史中,虎一直與軍隊和厮殺聯系在一起,在傳統觀念裡,虎象征着威嚴、勇猛、正義和權威,特别是在古代,虎象征着軍隊和戰争,打仗勇猛的戰士被稱為虎贲,百戰百勝的将軍被稱為虎将,戰無不勝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而作為軍權的象征則被稱為“虎符”。虎符一般是由青銅黃金等材料做成的虎狀的令牌,左右對稱分開,其中左符交給将帥,右符由皇帝儲存,當皇帝下令調兵遣将時,就派人将右符帶至持有左符的将領處,查驗符合後,軍隊才會聽命行動。虎符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一直使用到隋唐時期,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将虎符改為魚符、龜符等形制,而後又逐漸演變成了令牌形式。

......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