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与读书|虎年说“古”虎

凤凰读书计划·文化与读书

文化修身,读书明理,多多益善

文化与读书|虎年说“古”虎

在古代文献里,虎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明清小说里常见的“大虫”;老虎还和先贤老子同名,被称作“李耳”。《太平御览》中记载:“呼虎为李耳。俗说虎本南郡中庐李氏公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还有一种说法,说李耳就是狸儿的谐音。此外,“於菟”“白额将军”“戾虫”“虞吏”“伯都”“巴而思”等等,都是老虎的别称。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虎解释为“山兽之君”,《三辅黄图》则将白虎与苍龙、朱雀、玄武合称为“四灵”,被认为是分别职掌东西南北的四方之神。在古代神话中,很多传说中的神明和神兽,都有着老虎的造型,最著名的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掌管“昆仑之丘”的陆吾,“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黄帝之孙蓐收,“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在古代人对神的想象里,老虎似乎永远跟权力、力量和刑罚联系到一起,人们认为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噬食鬼魅”,招祥辟邪,这种对虎的印象和神化的概念也一直流传到了现代。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早期最大最精美的圆铸虎造型器物,虎通长53.5厘米,重6.2千克,这尊青铜虎内为空心无底,造型威武勇猛,形象生动奇特,四腿匍匐,抬头平视,双目圆睁,口张露齿,两耳竖张,双尾垂卷,背伏小鸟。头腹饰有云纹,背部装饰云雷纹,鼻、脊、尾、四肢下部装饰有变形的鳞纹。将商代人对虎这种动物的崇拜和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位于赣江东岸的新干县附近,这处墓葬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而被发现。1989年9月,当地农民在取土时偶然挖出十多件青铜器,当地政府和文物考古部门得知后,立刻赶赴当地勘察并追回流散文物,在经过科学的勘察和筹备后,考古部门对这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举世瞩目的大洋洲商代墓葬才得以完整现世。

文化与读书|虎年说“古”虎

赣江在商代时期生态环境比较原始,山林密布植被茂盛,适宜老虎生存,当地先民属于古越人的一支,对虎这种动物应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有的部族将虎作为崇拜的对象和部落的象征及守护神,认为虎是庇佑自己部落的神明,同时因其凶恶和勇猛,可以恐吓敌对部族。所以在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的器身造型、装饰纹饰上,多见有虎的形象,这也是这个地区青铜器区别于中原的重要特点。商王武丁在位时,曾多次征伐周边,其中有一个名为“虎方”的小国,非常英勇善战,有专家根据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的纹饰风格,推断商代甲骨文中屡屡出现的虎方,很有可能就在大洋洲所在附近。在历史中,虎一直与军队和厮杀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观念里,虎象征着威严、勇猛、正义和权威,特别是在古代,虎象征着军队和战争,打仗勇猛的战士被称为虎贲,百战百胜的将军被称为虎将,战无不胜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而作为军权的象征则被称为“虎符”。虎符一般是由青铜黄金等材料做成的虎状的令牌,左右对称分开,其中左符交给将帅,右符由皇帝保存,当皇帝下令调兵遣将时,就派人将右符带至持有左符的将领处,查验符合后,军队才会听命行动。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使用到隋唐时期,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龟符等形制,而后又逐渐演变成了令牌形式。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