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賭神》

近兩年,總能聽到“港片已死”的說法。對于從小看港片長大的一代人來說,有些BGM已經刻入了基因裡,隻要一聽到,眼前就開始出畫面。比如在《賭神》裡,最經典的BGM一響起,眼前立刻是發哥風衣一甩,大步流星的潇灑模樣。三十年過去,這個形象依然是廣大觀衆心頭的“白月光”。

賭博電影是港片中一個不小的類型,從三十年前的《賭神》到前幾年的《澳門風雲》,電影裡的賭神們總能赢過對手,大殺四方,但現實中遠非如此。當人與人的對賭逐漸讓步于人與機器的對賭,“迷境”就是以誕生。每一次拉動老虎機的杠杆,都會讓玩家咬住“運氣的誘餌”,不停地進入下一回合。

不止是賭博會讓人上瘾,盲盒、短視訊、網絡遊戲……誘餌無處不在,它們誘使你不斷地做出選擇,期待結果,卻又因為不得滿足而越發焦慮,上瘾越來越嚴重。這些都是設計者們,也就是現代資本在你身上耍的“心機”。

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上瘾,以及如何自救?今天分享《運氣的誘餌》一書譯者李奇關于上瘾的談話。從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出發,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上瘾無處不在,我們該如何走出“迷境”?

以下音頻和文本内容來自靈感買家俱樂部線上活動解散派對上的分享,當晚活動主題是「與上瘾共存」。分享者李奇,《運氣的誘餌》譯者。

我們為什麼會上瘾?

以及如何自救

講述:李奇

《運氣的誘餌》主要講賭博,但是它關注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切面——機器賭博。

人使用老虎機、撲克機,并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賭,而是機器與人之間的對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澳門或者拉斯維加斯玩過,有一排一排的機器,人坐在機器旁邊拉杆,裡邊圖檔會不斷變化,如果圖檔一排一緻就會有獎勵。如果你沒有去過賭場,可以想象一下,這其實是非常異化的場景。一排一排的機器,排得非常的密集,人坐在機器前面,每個人面部表情都是一樣,一遍又一遍地拉動機器拉杆。

開篇講了一個可以說是讓人驚訝的一個場景。拉斯維加斯很多賭場都标準化配備心髒起搏器,很多人在玩機器的過程會突發心髒病,賭場保安會給倒在地上的人做心髒複蘇。驚訝的不是有人會在賭場裡突發心髒病,也不是為什麼保安反應會如此迅速,熟練的讓人心疼。驚訝是其他人的反應,大部分人在玩賭博機時,對這事都是無動于衷的态度,根本不會在意這事,一直沉浸在自己和機器所建立的世界。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尋找小津》

人和機器所建立的世界,我把它翻譯成「迷境」,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異化的場景。但仔細想想它和我們平時生活,可能也沒有特别本質差別。我每天早上到公司,會習慣性戴上耳機開各種會議,通訊軟體上回各種消息,一直到下班。我從上班開始,我把自己連接配接到一台機器上,成為機器的一部分。這個跟在賭場裡賭博的人的狀态其實是非常相近,可能我沒有他們那麼開心,但整個狀态非常相近。

這本書講的就是機器賭博讓人上瘾背後有什麼原因,以及怎麼解決。我講講書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點。

01

為什麼賭博機會這麼讓人成瘾?

第一,随機性。當我們每次去拉動一次賭博機,我們都會期待随機性的結果。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深有體會,比如說盲盒,其實盲盒是我們現在消費社會的極緻,滿足都在打開盲盒那一瞬間完成。那它之是以這麼有吸引力,因為它裡面有非常強的随機性,在賭博場景裡也是一樣,當然它會做很多随機性相關的設計,比如它會讓中獎機率更低,或者讓人們有一種自己離中獎很近的錯覺等等,都是對随機性的操作。

第二,是回報非常快,越快就越容易上瘾。每拉動一次老虎機可能隻要幾秒鐘,而且這事做到極緻是人自動去玩。會發現整個過程當中,意義感在快速喪失。為什麼在玩這個東西以及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最後變成我連玩這個動作都沒有,隻是在跟機器連接配接在一起。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茉莉牌局》

第三,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點,就是總有人在赢。賭場設計有一個非常創新的設計,當赢的時候,硬币吐出來的托盤故意做成非常大的金屬牌,而且故意把托盤跟出口離得非常遠。這樣導緻隻要我們在賭場裡面玩賭博機,就會感覺時時刻刻都有人在赢,确實也是時時刻刻都有人在赢。

第四,更重要的原因是主觀因素。作者去訪談很多玩賭博機成瘾的人,會發現他們跟我們日常想象中的賭博目的完全不一樣,我們通常會想象賭博當然是為了赢錢,但實際上有非常非常多的人,他們明确知道自己并不是為了赢錢,而且知道自己赢不了錢,這裡邊甚至有本身就是賭場的算法設計者,也會對老虎機成瘾。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确定性。這事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沖突,但實際上非常深刻。因為生活比賭博更不确定,很多人賭博其實是為借助賭博機這樣的機械動作,以及預期的失望和偶爾興奮,這樣循環來完全占據自己思考,進而忘掉自己生活當中那些更讓人壓力巨大或者是更讓人恐懼的事情。玩賭博機其實是用花錢的方式,買心态的平和或者短暫逃避,去抵消真正人生當中受到的一萬點傷害。

我看過一個 TED 演講。越戰(注:音頻裡誤說為二戰)時期海洛因作為止痛劑在戰場上使用,很多人發現海洛因成瘾的傾向性之後,預測說越戰回來的傷兵會爆發巨量的成瘾問題,但實際上并沒有。因為這些士兵不是為逃避自己生命中其他負向的東西,作為情感依賴去使用,而是隻是用到止痛這個效能,是以他不會輕易上瘾。

02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悲慘程度,

比玩一場必輸的遊戲還要更悲慘?

第一點書裡提到非常重要的觀點:新自由主義社會。消費型社會的普遍要求,個人積極參與消費市場,同時要為自己所有事情負責,從經濟責任到法律責任,再到心理層面的責任,要為自己一切負責。

第二點認知扭曲。比如 90 後 95 後放棄大廠百萬年薪去做短視訊,從此過上開心的生活。我看他們的視訊,我覺得我輸了,在我所接觸到的自媒體,各種短視訊裡所宣揚的生活狀态,一個人成功的狀态,一個人有多麼開心、幸福。我看他們會生出一種嫉妒,認為我的人生不值得過。

書裡也提到一個例子,以前預設提供一種好東西,現在必須通過努力才能達到,比如:健康。健康是什麼東西?在過去,健康是一種預設狀态,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隻要沒有生病。而現在社會的健康是什麼?現在社會的健康是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夠勉強達到的狀态。必須健身,必須去補充維生素,必須去按照食譜去吃飯,必須按照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方式去生活,才有可能達到健康的狀态。原本預設所有人都能得到的東西,現在變成所有人都得不到而且要努力争取的東西。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夢之安魂曲》

現在預設狀态變成什麼?亞健康,所有人在這個事情上都變成不合格,這是一種認知扭曲,所有人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們現在把管理這兩個字用在人生一切地方。比如說時間管理、經曆管理、皮膚管理,身材管理,好像我們整個人生都在做一場買賣,而這場買賣我們已經輸了,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迎頭改善,才能變得正常。

03

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觀點?

本質是焦慮有市場價值,舉一個産品經理才知道的例子,在購物網站上購物時,下單之後到支付之間是有時間限制,是現在購物網站的标準設定。為什麼會有這個設定?在接觸這事之前,所有人認為,限定的時間不會影響最終訂單的成交和付款。但實際上做 AB 測試後,限制時間會增加付款比例,因為焦慮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藥,焦慮本身就是最好的促銷。

是以市場都開始不斷地販賣焦慮,包括廣告也是一樣。很古老的廣告非常明确的說我有一輛車要出售,我這個車是什麼樣的配置等等。最早販賣焦慮的電視廣告是口臭噴劑。很漂亮的女演員,但男人在接近她之後,會一臉厭惡地離開,女演員臉上露出茫然不解的神色,為什麼大家都離我而去。焦慮鋪墊成功之後,會說解藥是什麼牌的防口臭噴霧器。

從這個廣告開始,商家會發現販賣焦慮要遠遠比賣産品要容易獲得商業價值,焦慮本身就成了整個社會的常态。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為什麼現在的人會覺得生活不好?因為日常生活每天都給我們造成一萬點傷害。從客觀标準來看,我們現在生活實際上是比古代皇帝還要好,我們吃的比他更好,能享受非常多的便利,超市裡我們基本都能買得起,這麼多好吃的,每天吃一樣一輩子都吃不完。

為什麼在這樣好的生活裡,我們仍然焦慮?剛才提到兩點,第一點我們要為自己所有事情去負責,第二點整個世界彌漫着焦慮。我們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沒有做得更好,那就是錯,所有東西都會壓到每一個個體身上。那我們不如沉迷到另外一個東西裡面,讓思維能短暫離開。

04

怎麼自救?

成瘾最重要的原因,刨除客觀的成瘾物本身,其實最重要因素是我們自己。比如戒煙,戒煙或者是戒掉成瘾習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必須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是不是又回到剛才說的第二點,反而讓自己更焦慮。我現在戒不掉煙,是以我是廢物。

如果覺得自己是個廢物,在微信裡邊跟其他人聊天,說你看我是個廢物,我想戒煙怎麼也戒不掉,我就是沒有自律的人。馬上就給你推薦三分鐘提升自制力,有腦子就能學,隻要九塊九且隻有今天有效,類似課程反而會陷入更焦慮的狀态。

我認為唯一的出路是,我們怎麼樣自己幫助自己。到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還是我本身已經是在一個危機四伏的叢林裡面,我做着英雄主義式的抗争?如果做不到我死了,那是因為件事非常難;如果我做到,那我就是英雄。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方法:通過尼古丁(笑)來緩解焦慮。

講述者:李奇 音頻剪輯:SF

文本編輯:不周 策劃:傅豐元 aka 鮑勃

【推薦書目】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理想國丨《我們為什麼上瘾》

[美] 邁雅·薩拉維茨 著;丁将 譯

資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機”?

理想國丨《運氣的誘餌》

[美] 娜塔莎·道·舒爾 著;李奇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