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赌神》

近两年,总能听到“港片已死”的说法。对于从小看港片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有些BGM已经刻入了基因里,只要一听到,眼前就开始出画面。比如在《赌神》里,最经典的BGM一响起,眼前立刻是发哥风衣一甩,大步流星的潇洒模样。三十年过去,这个形象依然是广大观众心头的“白月光”。

赌博电影是港片中一个不小的类型,从三十年前的《赌神》到前几年的《澳门风云》,电影里的赌神们总能赢过对手,大杀四方,但现实中远非如此。当人与人的对赌逐渐让步于人与机器的对赌,“迷境”就因此诞生。每一次拉动老虎机的杠杆,都会让玩家咬住“运气的诱饵”,不停地进入下一回合。

不止是赌博会让人上瘾,盲盒、短视频、网络游戏……诱饵无处不在,它们诱使你不断地做出选择,期待结果,却又因为不得满足而越发焦虑,上瘾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设计者们,也就是现代资本在你身上耍的“心机”。

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上瘾,以及如何自救?今天分享《运气的诱饵》一书译者李奇关于上瘾的谈话。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出发,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上瘾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走出“迷境”?

以下音频和文本内容来自灵感买家俱乐部线上活动解散派对上的分享,当晚活动主题是「与上瘾共存」。分享者李奇,《运气的诱饵》译者。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以及如何自救

讲述:李奇

《运气的诱饵》主要讲赌博,但是它关注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切面——机器赌博。

人使用老虎机、扑克机,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赌,而是机器与人之间的对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澳门或者拉斯维加斯玩过,有一排一排的机器,人坐在机器旁边拉杆,里边图片会不断变化,如果图片一排一致就会有奖励。如果你没有去过赌场,可以想象一下,这其实是非常异化的场景。一排一排的机器,排得非常的密集,人坐在机器前面,每个人面部表情都是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拉动机器拉杆。

开篇讲了一个可以说是让人惊讶的一个场景。拉斯维加斯很多赌场都标准化配备心脏起搏器,很多人在玩机器的过程会突发心脏病,赌场保安会给倒在地上的人做心脏复苏。惊讶的不是有人会在赌场里突发心脏病,也不是为什么保安反应会如此迅速,熟练的让人心疼。惊讶是其他人的反应,大部分人在玩赌博机时,对这事都是无动于衷的态度,根本不会在意这事,一直沉浸在自己和机器所建立的世界。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寻找小津》

人和机器所建立的世界,我把它翻译成「迷境」,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异化的场景。但仔细想想它和我们平时生活,可能也没有特别本质区别。我每天早上到公司,会习惯性戴上耳机开各种会议,通讯软件上回各种消息,一直到下班。我从上班开始,我把自己连接到一台机器上,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个跟在赌场里赌博的人的状态其实是非常相近,可能我没有他们那么开心,但整个状态非常相近。

这本书讲的就是机器赌博让人上瘾背后有什么原因,以及怎么解决。我讲讲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01

为什么赌博机会这么让人成瘾?

第一,随机性。当我们每次去拉动一次赌博机,我们都会期待随机性的结果。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深有体会,比如说盲盒,其实盲盒是我们现在消费社会的极致,满足都在打开盲盒那一瞬间完成。那它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因为它里面有非常强的随机性,在赌博场景里也是一样,当然它会做很多随机性相关的设计,比如它会让中奖概率更低,或者让人们有一种自己离中奖很近的错觉等等,都是对随机性的操作。

第二,是反馈非常快,越快就越容易上瘾。每拉动一次老虎机可能只要几秒钟,而且这事做到极致是人自动去玩。会发现整个过程当中,意义感在快速丧失。为什么在玩这个东西以及我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最后变成我连玩这个动作都没有,只是在跟机器连接在一起。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茉莉牌局》

第三,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总有人在赢。赌场设计有一个非常创新的设计,当赢的时候,硬币吐出来的托盘故意做成非常大的金属牌,而且故意把托盘跟出口离得非常远。这样导致只要我们在赌场里面玩赌博机,就会感觉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赢,确实也是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赢。

第四,更重要的原因是主观因素。作者去访谈很多玩赌博机成瘾的人,会发现他们跟我们日常想象中的赌博目的完全不一样,我们通常会想象赌博当然是为了赢钱,但实际上有非常非常多的人,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并不是为了赢钱,而且知道自己赢不了钱,这里边甚至有本身就是赌场的算法设计者,也会对老虎机成瘾。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确定性。这事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但实际上非常深刻。因为生活比赌博更不确定,很多人赌博其实是为借助赌博机这样的机械动作,以及预期的失望和偶尔兴奋,这样循环来完全占据自己思考,从而忘掉自己生活当中那些更让人压力巨大或者是更让人恐惧的事情。玩赌博机其实是用花钱的方式,买心态的平和或者短暂逃避,去抵消真正人生当中受到的一万点伤害。

我看过一个 TED 演讲。越战(注:音频里误说为二战)时期海洛因作为止痛剂在战场上使用,很多人发现海洛因成瘾的倾向性之后,预测说越战回来的伤兵会爆发巨量的成瘾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些士兵不是为逃避自己生命中其他负向的东西,作为情感依赖去使用,而是只是用到止痛这个效能,所以他不会轻易上瘾。

02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悲惨程度,

比玩一场必输的游戏还要更悲惨?

第一点书里提到非常重要的观点:新自由主义社会。消费型社会的普遍要求,个人积极参与消费市场,同时要为自己所有事情负责,从经济责任到法律责任,再到心理层面的责任,要为自己一切负责。

第二点认知扭曲。比如 90 后 95 后放弃大厂百万年薪去做短视频,从此过上开心的生活。我看他们的视频,我觉得我输了,在我所接触到的自媒体,各种短视频里所宣扬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成功的状态,一个人有多么开心、幸福。我看他们会生出一种嫉妒,认为我的人生不值得过。

书里也提到一个例子,以前默认提供一种好东西,现在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比如:健康。健康是什么东西?在过去,健康是一种默认状态,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没有生病。而现在社会的健康是什么?现在社会的健康是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够勉强达到的状态。必须健身,必须去补充维生素,必须去按照食谱去吃饭,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方式去生活,才有可能达到健康的状态。原本默认所有人都能得到的东西,现在变成所有人都得不到而且要努力争取的东西。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梦之安魂曲》

现在默认状态变成什么?亚健康,所有人在这个事情上都变成不合格,这是一种认知扭曲,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们现在把管理这两个字用在人生一切地方。比如说时间管理、经历管理、皮肤管理,身材管理,好像我们整个人生都在做一场买卖,而这场买卖我们已经输了,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迎头改善,才能变得正常。

03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

本质是焦虑有市场价值,举一个产品经理才知道的例子,在购物网站上购物时,下单之后到支付之间是有时间限制,是现在购物网站的标准设置。为什么会有这个设置?在接触这事之前,所有人认为,限定的时间不会影响最终订单的成交和付款。但实际上做 AB 测试后,限制时间会增加付款比例,因为焦虑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药,焦虑本身就是最好的促销。

所以市场都开始不断地贩卖焦虑,包括广告也是一样。很古老的广告非常明确的说我有一辆车要出售,我这个车是什么样的配置等等。最早贩卖焦虑的电视广告是口臭喷剂。很漂亮的女演员,但男人在接近她之后,会一脸厌恶地离开,女演员脸上露出茫然不解的神色,为什么大家都离我而去。焦虑铺垫成功之后,会说解药是什么牌的防口臭喷雾器。

从这个广告开始,商家会发现贩卖焦虑要远远比卖产品要容易获得商业价值,焦虑本身就成了整个社会的常态。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为什么现在的人会觉得生活不好?因为日常生活每天都给我们造成一万点伤害。从客观标准来看,我们现在生活实际上是比古代皇帝还要好,我们吃的比他更好,能享受非常多的便利,超市里我们基本都能买得起,这么多好吃的,每天吃一样一辈子都吃不完。

为什么在这样好的生活里,我们仍然焦虑?刚才提到两点,第一点我们要为自己所有事情去负责,第二点整个世界弥漫着焦虑。我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没有做得更好,那就是错,所有东西都会压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那我们不如沉迷到另外一个东西里面,让思维能短暂离开。

04

怎么自救?

成瘾最重要的原因,刨除客观的成瘾物本身,其实最重要因素是我们自己。比如戒烟,戒烟或者是戒掉成瘾习惯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必须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是不是又回到刚才说的第二点,反而让自己更焦虑。我现在戒不掉烟,所以我是废物。

如果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在微信里边跟其他人聊天,说你看我是个废物,我想戒烟怎么也戒不掉,我就是没有自律的人。马上就给你推荐三分钟提升自制力,有脑子就能学,只要九块九且只有今天有效,类似课程反而会陷入更焦虑的状态。

我认为唯一的出路是,我们怎么样自己帮助自己。到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还是我本身已经是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丛林里面,我做着英雄主义式的抗争?如果做不到我死了,那是因为件事非常难;如果我做到,那我就是英雄。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方法:通过尼古丁(笑)来缓解焦虑。

讲述者:李奇 音频剪辑:SF

文本编辑:不周 策划:傅丰元 aka 鲍勃

【推荐书目】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理想国丨《我们为什么上瘾》

[美] 迈雅·萨拉维茨 著;丁将 译

资本如何在你身上“耍心机”?

理想国丨《运气的诱饵》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著;李奇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