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過麥

過麥

作者 冰玉

郊外田野裡到處可以看到機器轟鳴忙着收割小麥的情景,在農村收割成熟麥子的這段時間叫過麥。現在,誰家有幾畝麥子,收割機駛過,金黃的麥浪就變成了一片片齊刷刷的麥茬,後車箱裡已魔術般的堆成了小山似的麥堆,回家找個地方曬麥子就行了。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省時又省力。童年記憶裡收麥子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過麥是個大事,成熟的麥子如果不及時收割,萬一遇上夏季強對流天氣,會造成減産損失。是以收麥子又叫搶收,和老天爺搶時間。

青未了/過麥

過麥的這段時間天氣又幹又熱,割麥子一般都趁天氣涼爽在早晨搶收。清晨,一陣鐵棍敲擊懸挂鐵闆的“铛铛”聲響過,社員們陸續來到大樹下集合,生産隊長稍作分工,社員們各自到分工地點開始了收麥子的工作。如果近期下過雨,麥田土地松軟,就可以直接用手抓起一把連根拔起;如果近期比較幹旱,就得用長把鐮刀割。收麥子的工作比較累,彎着腰一直往前割下去,過不了一會兒腰就痛的直不起來了。好在莊戶人家從小地裡摸爬滾打練就一身好身闆。一個個生龍活虎般向前沖去。後面一片片摞倒的麥子,是大姑娘小媳婦的活兒,紮成捆,立在地上,再有青壯年搬到闆車上,或用人力或用老牛一車車拉到早已平整得幹幹淨淨的場院。然後是用木叉挑散暴曬,等曬幹後,套上牛拉上一個石頭轱辘,一圈圈繞着場院轉,後面是人工用木叉挑出麥桔,等差不多都成了顆粒,最後一項工作是揚場,就是用木鍁在有風的時候把麥子揚起來讓麥皮分離出去。這可是個技術活兒,生産隊都是讓老把式幹這項工作,麥子揚起來不能灑的到處都是,等一遍遍揚完,地上就成了一個長長的小丘嶺似的麥堆。看着這金燦燦的麥堆,莊戶人的心裡才一塊兒石頭落了地,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青未了/過麥

生産隊分麥子像歡快的節日,大人都忙着手裡的事,一般都是讓孩子拿上一條長長的粗布口袋去場院裡挨号,一長串折疊口袋在那裡挨号,孩子們都活蹦亂跳的玩自己的遊戲去了,他們在高高的麥桔堆上爬上去跳下來,松松軟軟的麥桔堆就象棉花堆,掉在裡面既舒服又好玩。也有的幾個人在一個個麥桔堆後面捉迷藏,大呼小叫也玩的不亦樂乎!

青未了/過麥

等大人們都來了開始分麥子,會計翻着賬本,根據每家勞力工分和人口數量分糧。會計算盤珠噼裡啪啦響過報數,小夥子用木鍁把小麥裝入口袋過秤,各家帶着豐收的糧食一路歡聲笑語。

麥收過後總算可以休息休息了,人們把又大又甜的黑皮西瓜放入塑膠網兜,用長長的繩子系在網兜口上,慢慢卸到深深的水井裡,把繩子一端栓在井邊的大樹上,吃的時候拔上來,快刀切成數份,黃瓤起沙的黑子西瓜又甜又涼,既消暑又解渴。

夕陽西下,炊煙袅袅繞着村莊,家家飄出了新麥蒸饅頭的香味兒,那是勞動所得純綠色全麥饅頭,咬一口甜在心裡,既筋道又好吃。

晚上,孩子們躺在院子裡用麥杆做成的地塹上,數着天空中的星星,大人們手搖麥杆編成的扇子為孩子扇着涼風驅趕着蚊子,或講述古老的神話故事,或嗑着曬幹的黑西瓜子唠家常,享受着麥收後迷人的夏夜。

現代科學技術取代了傳統的麥收,可是那些童年裡一幕幕熱火朝天的麥收景象,每年麥收的季節裡還不時在腦海裡湧現。

青未了/過麥

作者簡介:

李延玲,女,筆名冰玉。《詩刊》社子曰詩社會員,德州作協會員,夏津縣詩詞學會理事。作品多次在《中國詩界》《關雎愛情詩》《中國詩詞》《曆山詩苑》《魯北文學》《煙台詩詞》《德州日報》《澳門市民日報》《小拇指》《椹鄉詩韻》《江南紅豆杯全國愛情詩詞大賽作品集》《相聚天台山》等紙媒及網絡平台發表。曾獲“全國紅豆杯愛情詩詞大賽”優秀獎、“大好河山全國詩詞大賽”優秀獎。

壹點号 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