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打響晶片軍備競賽,會對中國半導體産生什麼影響|矽基世界

全球打響晶片軍備競賽,會對中國半導體産生什麼影響|矽基世界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钛媒體App推出産業報道專題「矽基世界」,長期關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技術與産業更新,洞悉産業一手資訊、深度趨勢。

最近兩周,全球晶片半導體巨頭們開啟了新一輪軍備競賽。

2月14日,AMD宣布完成對FPGA晶片巨頭賽靈思的收購,該交易約為500億美元,成為半導體行業内最大規模并購案,随後股價大漲,AMD市值首次超過英特爾。

次日(2月15日),英特爾則突然宣布以總價54億美元現金收購以色列晶圓代工廠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有望加快其晶片代工業務發展,提升營收近百億。

英特爾CEO基辛格、高通近日還揚言,要通過财團方式再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英偉達660億美元并購失敗品,但英偉達依然獲得了Arm公司20年的ARM架構授權,持續鞏固其主導地位,并加劇了晶片企業之間的市場投資競争。

2月15日,台積電宣布,汽車零部件生産商電裝(Denso)将對台積電和索尼的日本合資廠投資3.5億美元,獲得略超10%的股份,進而滿足台積電擴廠資金需求;與此同時,三星、英特爾、高通、英飛淩也紛紛宣布了繼續擴産、投資的計劃,而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天津五地都有布局,建新廠方面的投資總額超760億元,在上周财報會上也宣布繼續投資40nm等成熟制程的擴産。

2月18日,阿裡巴巴、騰訊、小米長江産業基金等19位股東投資國産DRAM廠商長鑫存儲母公司、內建電路研發商“睿力內建”,據媒體估算,這輪投資額将超過100億元。而此前,該公司已獲得大基金二期、兆易創新等機構的156.50億元融資。但有消息指,直到去年11月左右,長鑫存儲才開始提供DDR3存儲晶片産品,而其競争對手南韓三星、SK海力士早已推出DDR5閃存晶片,市場供不應求。

當下,晶片半導體巨頭們紛紛開啟了并購、投資、擴産之路,英特爾、AMD、英偉達這美國“晶片三巨頭”不斷通過橫向并購擴張方式,鞏固其主導地位。相對而言,國内半導體産業發展還處于中早期,大市場沒有出現像英偉達、高通這樣的晶片巨頭型公司,阿裡、騰訊、小米的這些投資布局并沒有讓晶片企業自身形成大範圍商業化,加上“造不如買”的思維定勢,明顯和英特爾、AMD、高通這些晶片巨頭形成差距。

在這其中,作為如今最缺芯的中國汽車企業、自動駕駛廠商們依舊沒有享受到國産晶片的“福利”,嚴重依賴于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美國公司設計的晶片解決方案。

例如,去年4月北京車展上,百度和吉利合資的極度汽車将推出的“汽車機器人”(Robocar),其内置了英偉達Orin晶片解決方案,而蔚來最新款ET7、小鵬G9、理想One也都是搭載英偉達Orin晶片,長城的WEY摩卡、哈弗H6等車型則采用英特爾Mobileye EYEQ4解決方案。

全球打響晶片軍備競賽,會對中國半導體産生什麼影響|矽基世界

英偉達CEO黃仁勳在2016百度世界大會上發表演講(來源:Nvidia)

一家晶片設計企業負責人張宏近日接受钛媒體App采訪時表示,雖然英偉達的東西大家在用,但有下遊客戶告訴他們,當下缺芯漲價狀況嚴重,客戶飽受英偉達等美國晶片的困擾,急需國産晶片的補足與替代,但現在還沒有國産的先進GPU處理器晶片——要知道,國産GPU新秀摩爾線程、壁仞科技、沐曦內建電路三家共獲得超過100億元的融資,遠高于整個商業航天領域2021年全年投資總額,然而其技術與産品還無法供應下遊企業。

那麼,世界芯荒下,并購、投資、擴産成為美歐晶片半導體公司鞏固其主導地位的新戰略手段,這對于中國企業有何啟發?當中企受依賴美國晶片困擾,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難題?

美歐展開晶片軍備競賽,影響中國半導體

近期,歐盟委員會通過《歐洲晶片法案》,美國通過的《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中包括了《晶片法案》。

其中,歐盟提出投資超過430億歐元資金,以提振歐洲晶片産業,降低歐洲對美國和亞洲企業的依賴;美國政府則撥款近300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汽車關鍵部件等行業的研發和補貼,以及解決日漸嚴重的供應鍊問題,并以此提高對中國的競争力。

兩份晶片法案,其核心目的是給予本土晶片企業提供補貼,使其不會因其他國家的補貼而遷走。同時,該法案希望吸引台積電、三星等大廠前來建廠。

随着晶片短缺、産能不足狀況的持續,在各國政府資金激勵支援下,英特爾等晶片巨頭積極推進,不論是半導體企業還是全球各國,都欲搶占下一個制高點,晶片制造是必争的環節。

2022年2月15日,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宣布以總價4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85.05億元)現金收購以色列晶圓代工廠高塔半導體,有望提升其晶片代工業務營收。

全球打響晶片軍備競賽,會對中國半導體産生什麼影響|矽基世界

這次英特爾收購的以色列高塔半導體,是全球第九大晶圓代工廠,主要聚焦模拟晶片生産,在射頻(RF)、電源、矽鍺(SiGe)、工業傳感器等專業技術方面,服務于移動、汽車和電源等市場,跨區域經營代工業務。其設施遍布美國和亞洲,為晶片設計公司提供服務。

目前其市值為35.94億美元,而英特爾溢價超50%将其收入麾下,高塔半導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高塔半導體和中國半導體公司有一定的合作關系。根據钛媒體App獲得的一份中國吉林省外事辦公室檔案顯示,2016年10月起,吉林推動長春長光圓辰微電子公司與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展開技術合作,其中包括晶圓代工、建立技術生産線等。

2017年12月29日,吉林省工信廳在同以色列、美國等合作開展的《工業項目情況》中披露,長光圓辰微電子在高塔半導體指導下,“開始建設世界上第三條能開展背照式CMOS圖像傳感器制造的工藝生産線”。檔案稱,該項目将徹底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能夠滿足中國民用領域對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巨大需求。

此外,長春光機所也曾提出與高塔半導體的合作的意向,得到了吉林市高度重視。

是以,英特爾對高塔半導體的這一收購案,将直接影響高塔與中國半導體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

行業研究機構“芯謀研究”指出,這筆收購一旦成功,對國内半導體産業短期不會造成影響,長期會造成一定影響,中國應謹慎看待。當高塔半導體成為美國半導體振興計劃的一部分,是否會大力的扶持美國産業鍊,中國國内的客戶會遭遇怎樣的命運,都是不确定因素。中國需謹慎看待其中的利害關系,認真評估一下對國内半導體産業的影響。

與此同時,英特爾的競争對手、美國晶片巨頭AMD公司則成功完成賽靈思的收購,加強了AMD自身的商業閉環。

2月15日,AMD宣布以全股票交易方式完成對賽靈思公司的收購,交易價值為498億美元(約合3165億元人民币)。收購完成之後,AMD CEO蘇姿豐将繼續擔任公司的CEO,賽靈思總裁兼CEO Victor Peng将加入AMD,任新成立的自适應和嵌入式計算集團 (AECG) 的總裁。合并賽靈思完成後,AMD成為繼英特爾後又一家兼具CPU、GPU、FPGA三大産品線的半導體廠商。

钛媒體App從消息人士處獲悉,收購完成後,賽靈思中國業務将并入至AMD大中華區自适應和嵌入式計算業務(AECG) 中,目前AMD暫未提出對賽靈思中國團隊進行裁員等措施。

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RIOS圖靈獎實驗室聯合主任、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接受钛媒體App采訪時表示,AMD-賽靈思收購案能夠獲得審批,更多是因為賽靈思FPGA/ASIC産品在市場上的可替代性,應用範圍也主要僅限于通信技術、資料加速這些專業領域。

他強調,并購交易能夠被通過的因素特别多,包括彼此之間的利益博弈、政府機構監管等。而如果客戶影響不大、替代性很強,連非專業人士都不是特别熟悉的領域/企業,通過并購審批的機率就很高。

不過,今年美歐的這些晶片并購軍備競賽,卻沒有中國企業參與的身影。世界芯荒下,并購、投資、擴産成為美歐晶片公司形成護城河的新戰略手段,這對于中國企業有何啟發?

有半導體行業人士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市場之一,這輪晶片軍備競賽當中,面對重大國際半導體并購案時,中國需要提高自身的參與感。而在巨大的國産化趨勢以及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下,通過并購投資,要為中國産業和市場争取利益最大化。不過并購依然有風險,包括監管、收購失敗後的大筆“分手費”風險。

“這是一個沖突的事件,更多取決于企業自身。”上述人士表示。

芯謀研究指,對于國内半導體産業來說,企業要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要靠自身來化解這些收購過程中的難題。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國際半導體收購,清醒的認知将更有利于國内半導體産業的良性發展,也更有利于規劃國内半導體産業未來的發展路徑。

中企深受美國晶片依賴困擾

随着美歐展開晶片軍備競賽,英特爾、AMD、高通等晶片巨頭則紛紛采取投資擴産模式鞏固其主導地位。

不過,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卻依賴于這些巨頭的晶片産品中,并深受此困擾,如今他們希望得到國産晶片替代,但市場上并沒有這類國産晶片,尤其是現在全球處于缺芯漲價之際。

張宏告訴钛媒體App:“一個原因是英偉達去年可能漲價很厲害,晶片自身漲價,更多的是中間闆卡、管道的漲價。是以對OEM來說,拿到的時候價錢貴,這是他們所不喜歡的地方;第二就是中國市場隻是英偉達的一部分市場,尤其是中國的企業客戶現在可能缺貨,是以他們不滿意英偉達的服務;最後一個則是,缺貨情況下,其實客戶真的也是沒辦法,大家在各顯神通的時候,大量要貨十分之難,就造成了困擾。”

貝恩公司半導體行業專家Velu Sinha表示,英偉達得益于其GPU(圖形處理器)技術的成功,擁有“10年的領先優勢”。即便有無數資金湧向這個領域,但目前英偉達依然處于領先位置。

市場咨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預測,到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将占到中國新車銷量的40%,産生近1萬億美元的汽車銷售收入和1.1萬億美元的出行服務收入。

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資料,對标高通、英偉達的中國晶片設計(非制造)公司,已經占據全球16%的市場佔有率,至少有18家不同的中國公司将其晶片作為它們自動駕駛計劃的關鍵部分。但在先進晶片制造方面,中國還無法供應補足。

不止是自動駕駛企業。資料中心領域,浪潮、騰訊雲、阿裡雲、百度雲等企業的伺服器産品,大部分依然内置英特爾、英偉達、AMD晶片産品。商湯方面則告訴钛媒體App,他們最新AIDC資料中心也會采用制程更先進的AI晶片——也就是英偉達+寒武紀雙晶片方案。

至于手機領域,高通骁龍8系列旗艦晶片牢牢占據了國産廠商中高端手機産品裡面。

那麼,當中企受依賴美國晶片困擾,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難題?

華映資本主管合夥人章高男此前接受钛媒體App采訪時表示,現在中國先不糾結于怎麼去取代英偉達,路都是一步一步走的。首先中國得有國産AI晶片、通用GPU、FPGA等底層算力。隻要國内有市場需求,中國企業一定有很多機會。

他認為,中國現在需要切入GPU市場,尤其半導體和下一代AI技術都是中國必須突圍的領域。

目前來看,受到美國晶片困擾,需要國内企業自身不斷消化,和上有晶片廠商建立合作聯系,一步步替代國産晶片。不過,對标英偉達、高通的這些國内晶片企業依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國大陸的晶片制造技術産業化、市場化能力較弱,沒有産生實際的大規模使用,中國企業距離超越或取代英偉達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是,近日,台積電宣布計劃在今年增加44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同比提高150%,尤其這些資金都砸向了先進晶片領域。

但相比之下,中芯國際(SMIC)2022年的計劃資本支出卻為50億美元,而且都不再投入7nm以内的先進制程工藝當中——核心原因是沒有得到ASML的極紫外(EUV)光刻機。

是以有專家認為,中芯國際在技術發展方面仍比台積電落後約5年。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林志佳,受訪者張宏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