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奧運冠軍身上看到的四條養育真相,幫助孩子把劣勢變優勢

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說:養育孩子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長遠目标。

很多時候我們養育孩子之是以焦慮,是因為我們隻能看到養育孩子的短期目标,自動屏蔽了長遠目标。

父母焦慮的背後真相,是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成長,隻能看到孩子的對錯。當我們把養育目标拉長,以成長的心态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這種焦慮瞬間就釋懷了。

從冬奧冠軍身上看到的四條育兒真相,看得越明白養孩子越不容易焦慮。

01. 培養學習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比知識更重要。

隻是很多時候,父母們往往會自主地選擇忘記長遠目标,隻盯着眼前的目标。長遠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有長遠目标打底,父母就不會變得焦慮。

比如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态度應該是長遠目标,而學習知識是眼前的目标。這兩個目标并不沖突,但是很多父母隻能看到眼前的學習知識,而忘記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樣父母更容易焦慮。

一旦父母開始進行比較,就開始看到孩子的知識掌握不夠紮實。身處環境中,就容易被感染。如果父母始終堅持,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掌握知識同等重要,就不會隻是被暫時沒有掌握知識而焦慮。

很喜歡谷愛淩媽媽說過的一句話,她說希望愛玲可以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從奧運冠軍身上看到的四條養育真相,幫助孩子把劣勢變優勢

谷燕說谷愛淩可以不考斯坦福,可以考任何自己喜歡的學校,但是需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反過來推理,如果一個人擁有強大的終身學習能力,這樣的人考任何學校都不會太難。

是以說,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可比知識重要多了。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地基,樓高不了。

02. 專注比廣撒網更重要

能夠專注的人,他們的成功機率會更高。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木桶效應,指的是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條。

很多父母培養孩子,會遵循木桶原理,覺得孩子要優秀就要學會均衡發展。

綜藝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6歲的女孩甜心,被媽媽報了十幾個興趣班。孩子的日常從早上九點連軸轉到晚上7點。

從奧運冠軍身上看到的四條養育真相,幫助孩子把劣勢變優勢

很多父母在焦慮之下總是喜歡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即使沒有十幾個也會有個三五個。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孩子沒有時間去專注。

仔細去觀察這些奧運冠軍背後,專注是他們成功的秘密武器。

蘇翊鳴在成為職業運動員之前,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童星,為了備戰奧運會,他最終選擇了放棄演藝事業。

谷愛淩曾經在跑步和滑雪上都有優勢,但是思考之後,她最終選擇了滑雪。

因為專注,谷愛淩每年在雪上隻有60天,卻超過别人在雪上6個月的訓練。因為專注,蘇翊鳴用3年時間取得了别的運動員10年的成績。

專注可以讓孩子更機智、更高效地沉醉于自己的興趣之中,也能讓他們更快地取得成績。

03. 熱愛比成績重要

康德說: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動的雙翼。

熱愛永遠是一個人成功最好的導師。

熱愛可以帶來動力。不管是蘇翊鳴還是谷愛淩,他們都承認自己取得金牌背後是因為熱愛。

參加過3三屆奧運會的範可欣,正是因為熱愛,才堅持下來拿到了自己的奧運會獎牌。

北京冬奧會上,北歐兩項中國第一次參加,運動員趙嘉文曾經從大跳台上跳下摔傷了膝蓋,有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碰過大跳台,不是因為不想,是因為身體害怕。同樣是因為熱愛,最終克服了心理的恐懼。

熱愛就是一台永動機,會源源不斷地為一個人的成長提供動力。

因為熱愛,是以能夠堅持,因為堅持一定會出成績。

當父母過于看重孩子的成績,因為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熱愛。成績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提高,但是對于孩子長遠的發展,這樣的成績因為沒有熱愛支撐,或許很難持久。

對于父母來說,與其隻關于孩子的成績,不如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實在不行,找找孩子興趣所在,成績并不是唯一的選項。

04. 有主見遠比聽話更重要

有主見和聽話是一對反義詞,但是很多父母卻總想把這兩個詞變成同義詞。小時候要讓孩子聽話,長大了卻想讓孩子有主見。

心理學上認為,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越沒有主見。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科恩說過:孩子學會做正确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己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聽話,這樣養育起來的确會更省事。是以,總是習慣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别人對一個孩子最大的贊譽就是:這個孩子好乖。

這樣做的負面影響就是這個乖巧的孩子可能沒有主見,當他進入青春期,可能更容易被同齡人所影響。

不管是谷愛淩還是蘇翊鳴,他們的滑雪都是自己進行選擇了。比賽中,保險期間,谷燕建議女兒做難度比較小的動作,但是谷愛淩堅持選擇了難度最高的動作。面對女兒的叛逆,媽媽隻是說了一句:這是你的比賽,好好享受吧。

從奧運冠軍身上看到的四條養育真相,幫助孩子把劣勢變優勢

最終谷愛淩挑戰成功。這種自主選擇之後的成功帶給她的成就感會讓她更自信,更相信自己的選擇。

孩子的主見都是在一次次的選擇和決定中形成的,并不是長大後自然就有的。

每個人都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強烈願望,隻有那些有主見的孩子才能過好自己的一生。

如果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聽話,就不要責怪孩子長大了叛逆。不是他們叛逆,孩子還是那個孩子,隻是他從聽父母的話變成聽同齡人的話。

把養育孩子的短期目标換成長期目标,孩子身上的那些看似不聽話的部分,就會變成一種成長的優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