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作者:田間耕夫

——田間耕夫

2022-2-24

昨天,在浏覽網頁時,忽而看到一張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已經發黃的半張舊傳單。再放大仔細看過去,傳單最上端内容是最高訓示,接着是“林的話”:

毛主席說:

“群衆是眞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幻雅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林的話:

“毛主席的路線,是讓群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路線,是“敢”字當頭的路線,是敢于相信群衆、敢于依靠群衆,敢于放手發動群衆的路線、這是黨的群衆路線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運用和新發展,這是無産階級文化大草命的路線。"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接着是大标題:向王逸倫……同志執行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猛烈開火!

再往下的内容就不完整了:“内蒙古物資廳”……“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一直貫穿着兩條路線的鬥争。劉*慶卻公然與黨中央的訓示相對抗。他們不敢放手發動群衆,是在我廳貫徹王逸倫等同志的資産階級反動路線的具體執行者”。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這半張傳單産生在文革早期的内蒙古物資廳已确定無疑。為什麼說是早期?明顯的标志是在向“王逸倫……同志”資産階級路線猛烈開火中帶有“同志”二字,是溫和的“猛烈開火”,含蓄表示彼此還是一個戰壕的。

凡是從文革走過來的人都知道,後期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隻要和資産階級路線連在一起,就隻有“打倒”、“火燒”,更有甚者“踩上千萬隻腳”、“千刀萬剮”等等。

不過,引起我注意的倒不是探究傳單發出者物資廳的文革結果是怎樣的,而是醒目大标題所指向的第一個人王逸倫。

據我所知,王逸倫是我們赤峰人。文革前任内蒙古黨委副書記,是黨的進階幹部。文革開始後,自然也就成了造反派們緊盯着的大人物。這就斷定,文革中挨批鬥、受迫害的命運是逃脫不了的了。

王逸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由這半張傳單,這就不能不喚起我進一步認識王逸倫、了解王逸倫不平凡人生的興趣。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王逸倫1904年10月出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南山村一個農民家庭。

1928年,在赤峰接官廳教學期間,受郭皓軒、杜真生等共産黨人的影響,激發了參加革命,為窮苦大衆謀解放的宏圖大志。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赤峰地區早期的革命者之一。

日本占領東北和熱河後,赤峰淪陷。王逸倫轉入地下開展抗日鬥争。深入農村,宣傳黨的抗日思想,培養抗日骨幹,發展黨員和黨的組織。在赤峰地區先後建立起10多個秘密聯絡點,發展黨員30多名,建立5個黨支部,形成了赤峰地區組織上司蒙漢各族群衆堅持抗日鬥争的核心力量。

與此同時,王逸倫在乃林、玉皇一帶發動群衆,組織抗日武裝。曾在赤峰東南四道井子東梁,指揮抗日武裝力量設伏,襲擊了向平莊運送物資的日軍汽車,炸死8名日軍,鼓舞了群衆抗日鬥志。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1934年5月,接受上級黨組織安排,王逸倫赴西部綏遠河套地區開展地下工作。任中共臨河縣委書記等職。

1935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9年回到延安。

1942年春,又回到家鄉赤峰,以南山村私塾教師作掩護,積極開展抗日鬥争。同時,秘密活動于翁牛特旗、赤峰周邊等地,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入赤峰地區,王逸倫公開身份,迎接蘇軍。并組織地方武裝,配合肅清日僞殘餘勢力,清剿土匪,維護赤峰、烏丹、林西一帶的社會治安。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上圖為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駐赤峰後與赤峰地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會合。圖為中共z方面負責人王逸倫(左二)文進(左四)宋誠(右三)楊雨民(右一)與莫斯科黨代表馬丁諾夫(右四)及蘇軍駐赤軍官合影】

1947年1月,王逸倫随烏蘭夫前往烏蘭浩特,參加内蒙古自治政府的籌建工作。

1949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代表,參與新中國大政方針的協商制定。

「學史知新」半張舊傳單上的“王逸倫”赤峰早期的革命者

建國後曆任内蒙古自治區黨政重要職務。文革中遭受迫害。

1978年,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10月恢複自治區上司職務,先後任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大主任等職。1986年6月2日,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2歲。

赤峰革命先行者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