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曆時16天的北京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圓滿閉幕,将國内外的陣陣驚歎留在了身後。
根據《2021年中國冰雪産業發展研究報告》,2015年到2020年,大陸冰雪産業總規模從2700億元增長到6000億元。在冬奧會帶動全民冰雪運動熱情的情況下,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預測,到2025年将會有1萬億元的規模。
現如今,在奔向萬億的過程中,這個産業正在經曆一場大轉折。這場轉折到目前并未被太多人所知。
對于多數人而言,冰雪是屬于北方的事物,這屆冬奧會也印證了這一點。本屆賽事中國隊的佳績,可以稱得上是北方人的大勝利。
在中國冬奧代表團中,176名運動員,有100名來自東北,剩下的除了歸化隊員,大多來自新疆、北京、天津、甘肅等。
中國體育健兒取得了9金、4銀、2銅的曆史最好成績,而奪得9枚金牌的12名運動員中(包括團隊項目),10人來自東北,1人來自徐州——偏南的北方城市,還有1個是歸化的谷愛淩。至少從這支奧運代表隊的比例來看,中國冰雪運動的參與者中,北方人是絕對主力。
依照直覺,這是件很正常的事。
煤炭産業要先有煤,鋼鐵産業要先有鐵,冰雪運動,首先也得有冰雪。中國從南嶺往北,基本上越北冰雪越多,友善擷取的冰雪活動場地就越多。實際情況确實如此。
根據《2020滑雪産業白皮書》,大陸滑雪場地目前呈現北多南少的格局,常年降雪的北方,滑雪基建也更加完善。
2020年國内正常營業的滑雪場總數為715家,排在首位的就是緯度最高的黑龍江省,滑雪場總數達94家,新疆、河北以65家滑雪場排名第2,後續的山東、山西、河南、吉林、内蒙古、遼甯、陝西等都是北方地區。

滑雪人數方面也呈現出相似的規律。2020/2021雪季,全國參與滑雪的人數為1086萬人,相比疫情前減少近2成,但河北、吉林、北京以221萬、202萬、188萬的滑雪人數,依然位居三甲,占比近半。
滑雪人數前10的省份中,僅有四川、浙江2個南方省份
與此同時,根據滑雪領域頭部移動社交平台“滑呗”釋出的資料,其60%的使用者集中在北京、吉林、河北、黑龍江4個北方省份。記錄軌迹裡程數最多的滑雪場Top10,如萬龍度假天堂、松花湖度假區、密苑雲頂樂園等,4座位于河北張家口,吉林有3座,新疆有2座,哈爾濱1座。
根據某投資機構對滑呗的背景調研資料,滑呗App在滑雪愛好者群體内的滲透率已高達82.4%。以上資料應當算是相對全面地反映了滑雪愛好者群體的分布情況,大體集中在北方地區。
尋找天才是在拼機率,參與冰雪運動的群衆基礎,和好苗子出現的機率正相關。有衆多頂尖苗子作為儲備,在從中掐尖選拔,繼而進行專業教育訓練,這就是中國代表團北方選手在本屆冬奧會大放異彩的原因。
不過,産業發展脈絡錯綜複雜,不會一成不變。像足球這種初始是“窮人”運動的産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也會演變成需要一定經濟門檻。
至于滑雪這種本身屬于“貴族”的運動,身處6000億産業規模當下,簡簡單單一句“北方自然條件優越,群衆基礎紮實”,更不足以囊括其“萬億”規模的前景。
首先必須明确一點,大陸的滑雪産業仍處于相當稚嫩的階段。既然稚嫩,就不能簡單依照現狀,先入為主地形成刻闆觀念,否則隻能坐失良機。
一個運動産業發不發達,參與者是一項重要名額,而參與者又可以大緻分成2種——心血來潮試一試的“玩票”體驗人群;和将其當作愛好投入其中,有定期固定消費習慣的核心參與者。
毫無疑問,後者才是産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缺少核心參與者,一個産業就不能說發展起來。
盡管中國足球曾經擁有天量資本注入,頂級聯賽觀賽人群衆多,周邊産業發達,面子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踢球人少、“足球人口”不足這一緻命問題,決定了大陸足球産業内裡不成熟的裡子。
滑雪到目前也是如此。
上文中提到,目前國内有700多座滑雪場正在營運,每年有上千萬人加入這項運動,但是其中絕大多數稱不上是核心參與者。
按核心目标客群,《白皮書》将大陸滑雪場分為3類:旅遊體驗型、城郊學習型和目的地度假型。
其中,城郊學習型針對的是本地有滑雪運動需求的客戶,平均停留時間3-4小時,目的地度假型則針對度假客戶,停留時間超過1天。這2種滑雪場,前者的目标客戶無疑是上文說的核心參與者,後者則介乎核心參與者和“玩票”人士之間。
不過無論是城郊學習型還是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場,都隻占滑雪場的一小部分——前者占22%,後者占3%,剩下的75%,都是旅遊體驗型的滑雪場。
旅遊體驗型滑雪場,針對的完全就是“玩票”人群。這種場地,一般都在景區裡面或是城郊,設施簡單,滑雪道也隻有初級道。其使用者群體90%以上為一次性體驗客戶,平均停留時間隻有2小時,大約摔幾個屁股墩,剛剛能夠站穩滑下去就走了,以後也不會回來。
這部分群展現在是北方“冰雪熱”的主要參與者,但必然不會是未來中國萬億冰雪産業的支柱力量,炎熱的南方将反身而上,成為冰雪産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原因很簡單,歸根結底2個字——經濟。
一項産業在萌芽階段,可能首先在自然禀賦豐富的地區誕生,但在成型之後,還是會順應經濟規律,集中在發達地區。像滑雪這種高門檻運動,尤其對經濟水準有要求,這是可以在世界上找到先例的。
按照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水準時,國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開始上升;
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産業将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
而一直要到人均GDP向1萬美元進發時,大衆體育運動形式才會由相對簡易、成本相對低廉的郊遊、登山、徒步、跑步等,向較為複雜、成本相對較高的騎行、滑雪、潛水、沖浪等轉移。
2019年,大陸人均GDP整體突破10000美元大關,但地域差距依然存在。
以七普人口資料統計的2020年來計算,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為北京、上海、江蘇、福建、天津、浙江、廣東、重慶、湖北、内蒙古、山東,其中南方省份7個,北方省份4個。
如果從城市看,差距更為明顯。2020年人均GDP國内10強城市為無錫、北京、南京、蘇州、深圳、上海、常州、珠海、杭州、廣州(不包括資源型城市)——隻有北京1個北方城市。
南方地區的優勢顯著。
從現實場景來看,覺得冰雪産業應該依托于北方的觀點,無非是認為北方是冰雪的“原産地”,參與成本低。然而,這種觀點對冰雪運動的認知,實際上還停留在過去“在冰面上動一動”的程度,對于真正冰雪運動核心參與者缺乏了解。
實際上,現代冰雪運動的門檻不在于如何“獲得雪”,而是能否負擔得起裝備、訓練等方面的開銷。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若想認真學習滑雪,購置一整套中等滑雪裝備需要上萬元。即便是成年人,在長期使用之下,化滑雪裝備的壽命隻能堅持2、3年,更遑論生長迅速的兒童滑雪者,頻繁更換裝備更是一筆天價的支出。
在教育訓練課程方面,杭州某滑雪體驗店一對一滑雪私教課平均每節課價格在400-600元左右。按照1周2節課的頻率來算,1年的花費在6萬元以上。
對于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人而言,場地雖近,裝備和訓練卻成為沉重的負擔,隻有發達地區才有更多人群能夠負擔得起相應花費。
這一趨勢已有苗頭顯現。根據迪卡侬公布的資料,連續6年,其旗下滑雪品牌Wed’ze銷量最高的城市均為北京、上海、成都。
根據攜程跟團遊和自由行資料,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冰雪旅遊二十大客源城市分别為上海、廣州、北京、深圳、南京、杭州、武漢、南昌、貴陽、廈門、長沙、合肥、重慶、西安、南甯、成都、天津、濟南、鄭州和西甯。冰雪旅遊對南方遊客有着特别吸引力,每年冬季前往北方觀雪已經成為近年來的潮流。
在冰雪旅遊人均消費中,南方城市客群消費普遍要高于北方人群消費,其中桂林以人均消費7069元登上榜首,前二十名城市的單次人均消費達到了3827元。由于冰雪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北方,交通成本使得南方城市遊客的旅遊成本較高。
與此同時,南方“冰雪熱”已經通過室内滑雪場的火爆顯現出來。
《白皮書》中明确提到,室内滑雪場投入營運帶來的增量,對滑雪人次的增長構成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南方城市大中型室内滑雪場。報告提到,在2020-2021雪季财年,國内共有36家室内滑雪場,數量為全球第1。
雖然場地數量遠低于室外滑雪場的700多座,但在室内滑雪場滑雪的人次達到驚人的321萬,以5%的場地占比,獲得了2020-2021雪季财年全部2076萬滑雪人次的15.46%。
之是以能獲得這一成績,除了迎合南方人越發強烈的冰雪需求外,室内滑雪場還克服了室外滑雪場的營運難題——四季營運。
一個大型雪場從開發建設到纜車等硬體裝置,以及人工造雪、人員成本、服務設施等等,均攤到每年的成本都在幾個億,而雪場真正的營運周期隻有冬季這1季。
在大陸,由于南北氣候差異的影響,雪場的黃金經營期大概3-5個月,從每年的11月份開始,最晚到來年的2、3月份。大部分雪場在4月份就宣告雪季結束了,極少數像萬龍這樣的滑雪場能營業到“五一”前後。
雖然國内滑雪場很多在探索四季營運的模式,增設了山地車速降、徒步、越野跑、音樂節、全地形越野車等項目,但是受制于經濟原因,參與者寥寥,非雪季營收占全年能超過40%的滑雪場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或許有人會問,北方也建室内滑雪場,行不行?行是行,但必須考慮到,修建室内滑雪場的成本非常高。
2019年,融創中國與深圳市寶安區簽訂了投資合作協定,在寶安區建設融創中國大灣區總部及冰雪文旅綜合體項目。其中,冰雪文旅綜合體項目拟投資約338.3億元。當然,這不是單獨建設滑雪場的費用,單獨的費用是多少呢?
綜合第三方報道來看,占地7.5萬平方米的廣州融創雪世界,建設成本為15億,世界最大室内滑雪場、8萬平方米的哈爾濱融創娛雪樂園,建設成本為22億。這隻是個開始,在建成之後,為了維持穩定的冰雪環境,後續還要投入大量資金。
廣州融創室内滑雪場,常年溫度保持在-6至-4攝氏度,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廣州融創滑雪場負責人常海透露,該場館僅電費1項,1年就花費超過2500萬元,而全年營運成本大約是4000萬元。
要覆寫如此高昂的成本,對目标人群的消費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廣州融創文旅城,融創樂園的門票是258元,水世界是228元;而要進行滑雪項目,僅2小時的娛雪就需要228元,初級道3小時338元、中進階道4小時398元、不限時票458元。
結果是好的。根據廣州融創公布的資料,從19年6月15日到2020年9月30日,迎來了超過100萬遊客。按人均250元計算,這就帶來了2.5億元的收入,扣掉營運成本後預計還有2億左右的利潤。
不過還是要看到,這是在廣州。作為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能做到這一點不足為奇。
但對于北方經濟略微落後的城市而言,面對前期高昂的建設成本、後期長期維持數十萬以上消費人群這兩大門檻,還需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
綜上所述,中國的冰雪産業将在5年内從6000億發展到1萬億,這近乎翻倍的産業規模增長,蘊涵的投資機會令人垂涎。但是要抓住這波紅利,必須有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如果隻盯着北方的冰天雪地,反而會錯失分享這波紅利的最佳機會。
2月25日,前瞻經濟學人即将舉辦2022年第一期趨勢研讨會《解構冬奧趨勢下的“白色經濟”新奧義》,共同聚焦冰雪産業“熱經濟”!屆時,将有超過30位冰雪産業資深人士莅臨現場,圍繞5大議題共同剖析大陸冰雪産業未來的機遇與挑戰。(點選下方圖檔即可直接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