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妻子來隊
李英林
四十年前的正月初二,我在場站家屬院請大家聚餐。
1981年6月上旬我在西安結婚,過了八·一節,就趕往成都,等待了二十天,才乘軍航進藏傳回場站。

作者的軍裝照
這年11月下旬,根據機關幹部下連隊代職的要求,我被派到即将到來的新兵連任二排長。經過一周的訓練學習之後,我們幾位班排長就到了位于雷達山東側山角下的新兵連駐地進行前期準備工作。過了兩天,由連長白泰、指導員劉倉弟率領的新兵連頂着風沙開到了駐地。連隊開訓後,我既要學帶兵又肩負着軍醫的責任,工作新鮮、嚴肅又緊張。大約二十天後,文書交給我一封電報,内容是:夫妻已到鳳凰山留守處,在等待軍航進藏探親。看到電報後,我一陣小激動又有些擔心,她人生地不熟,探親路上順利嗎?遇到高原反應怎麼辦?轉念又想,乘軍航進藏的安全系數不知比陸路強多少倍,再者,同行的戰友們肯定會施以援手的。這樣一想,内心就坦然了許多。連長、指導員知道後,就讓我利用星期天回去準備準備。
此時的場站早已告别了工棚時代,青石底,土坯牆,鍍鋅鐵皮頂的簡易營房也是一行行一排排的,而且還有了三棟平房構成的家屬院,供随軍家庭和臨時探親使用。我找到營房助理說明了情況,他馬上領我選好了住房并交給我兩把鑰匙。
家屬院每戶都是兩間房,套間,有20平米左右。裡間為卧室,有雙人床一張,折疊桌、折疊椅各一張,外間有隔斷,内側是廚房,砌有燒柴火的竈台。條件雖然簡陋,但已經有了家的感覺。沒幾天,經過上司和戰友們的幫助,居家過小日子的家夥什也湊齊了。就等待着夫妻的到來。
這期間新兵訓練有序進行,隊列訓練,條例學習,革命傳統教育,行軍拉練,多次夜間緊急集合,射擊訓練等。
我接到電報都二十多天了,1982年的元旦都過了好幾天了,還是沒等到夫妻的到來。就在新兵連即将實彈射擊的的前兩天,連裡通知我,場站接到從貢嘎打來的電話,說軍需助理劉周良、汽車連長苗鎖柱和我的家屬已從軍航上下來,乘北京吉普沿南線回場站。讓我馬上回場站去迎接,排裡工作已經安排好。
下午五、六點鐘吧,一輛北京吉普風塵仆仆從南大門駛進來停在大禮堂門前的廣場上,劉助理、苗連長和我三人分别将各自的家屬接走。印象深刻的是,劉助理家屬暈車嚴重,我上前數了數脈搏,又簡單詢問了一下有關情況,排除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囑咐劉助理注意觀察,有情況及時報告衛生隊。
我陪着夫妻回家屬院,她沒啥高原反應,隻是說一路上昏昏沉沉,也看不清一路上是什麼情況。車到日喀則大百貨公司門前休息。她們幾個在百貨公司轉了一圈,隻覺得藏胞較多,商品沒有内地豐富。
我夫妻就拎着一隻灰色印有人民大會堂圖案的人造革旅行袋,鼓囊囊沉甸甸。她說給我帶了兩瓶西鳳酒,兩瓶丹鳳葡萄酒。那可是陝西兵從内地回來的标配。
沒幾天,我夫妻漸漸習慣了軍号聲,與左右鄰舍也熟絡起來。學會了使用高壓鍋。她是下鄉知青,挑水劈柴做飯難不倒她。當時家屬院裡住有李根生、許錦洪、劉軍、羅會軍、熊定長、格桑等十幾家。李根生隊長的女兒李惠珍,當時6歲左右,我上班走了,她就跑過來天天與我夫妻聊天做伴,很是有趣。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我想在春節期間邀請衛生隊及其他戰友到家裡聚餐。這在當年是件大事,吃什麼呢?不能盡是罐頭,腌制品、臘制品吧?有了這想法後,我就同華祖明醫生商量。
華醫生大家都了解,一言以蔽之,是高人,巧人。平日裡講起休假期間買菜、做飯時頭頭是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什麼半兩票、五分錢的香蔥、如何打肉餡、煎蛋角、濃油赤醬等。使我們對上海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感覺。
華醫生愉快地接受了主廚的邀請。他囑我,一定要想辦法搞到新鮮的綠色蔬菜,新鮮的豆腐,再醬一塊豬肉等。聚餐時間就定在大年初二中午。
有了華醫生做主心骨,我就放心了。我聯系了電廠裝置師喬永利,他說綠葉蔬菜他負責,。後勤上司指派炊事員貴陽小戰士陳強負責磨豆腐的事,還有其他戰友,他們都表示大力支援。
磨豆腐,有一定工藝。我記憶中是熊肋理、羅助理、楊光孝技師或是吳大貴助理不知何時從四川帶來一樽磨黃豆的手推小石磨,在場站小機關中轉來轉去,為戰友們磨制豆漿制作豆腐作貢獻。這在當時已成為一段佳話。春節前小石磨又轉回到家屬院,左右鄰舍齊上陣,磨豆子,濾豆漿,煮豆漿,小陳強将鍛燒好的生石膏研成粉末又制成濃濃的石膏液,供點豆腐用。大家齊心協力,做出的嫩豆腐、老豆腐相當棒。醬肉的事在華醫生指導下,也已腌制好鹵好。我與小陳強在後勤大竈上運回一大捆柴火,截成适合小竈台用的小柴火。又與李根生、許錦洪、格桑打好招呼,到時候小餐桌
及餐具等支援于我。又通知了衛生隊的戰友及其他戰友初二中午前來聚餐。
春節到了,年三十年夜飯我照例在大竈同沒有戰備任務的戰友們熱鬧一番,酒照例是2元左右一瓶的江津白酒,那酒雖然辛辛辣辣,那可是真真的糧食酒。熱鬧過後我趕回家陪夫人再吃年夜飯。熄燈号後,喬永力送來一堆新鮮的波菜。那絕對是稀罕物,此時我不便詢問來源了。
初一上午,華醫生就來了,安排菜單,煎炒油炸不亦說乎。我家夫人給打着下手,我是進進出出也不知忙呼點啥。
初二早飯後華醫生就來了,不一會,砧闆咚咚,爐火紅紅,吱吱啦啦,上海的華大廚上竈了。
我的任務是将李根生、許錦洪、格桑家的小飯桌、小闆凳盤盤碗碗拿到我家,開水、茶葉備好,一切準備妥當,就等待戰友們的到來。
不到十二點,夏發偉隊長帶領着楊敏醫生等衛生隊戰友到來,然後我同年入伍的老戰友也到了。忘了是誰,一進門就粗聲大氣對華醫生說了一句,“華醫生辛苦了,今個要嘗嘗上海廚師的手藝”,結果引來滿堂賀聲和掌聲。
我和李根生隊長不停地為戰友們沏茶倒水,對了還有從陝西帶來的葵花子核桃,大家談笑聲不斷。
一共三個小飯桌,坐了多少人,站着多少人到現在我也想不起來。
兩瓶西鳳酒、兩瓶丹鳳葡萄酒打開斟上了。上菜開始了,涼菜照例是香腸、皮蛋、五香豆腐幹(罐頭)、糖水波蘿(罐頭)我簡單開埸白,主要是表達感謝戰友們對我們夫妻的關切之情,祝戰友們身體健康、春節快樂的吉祥話。老規矩,我帶頭,戰友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這時醬豬肉上來了,大家歡呼,盤中一掃而空!待第二杯酒斟滿,大盤的波菜粉絲上來,這又引起更大歡呼!因為他們又見到了久違的綠色!柸中酒又是一飲而盡!接着上海風味的紅燒肉、竹筍燒肉,白灼豆腐上來了,照例是一掃而空。酒過三巡,又上來那種方方的、甜甜鹹鹹豆腐上來了,我帶頭吃了一口,肉味十足,好吃!大家還是吃了個底朝天,至今我也不知道那道菜的名稱叫什麼!
聚餐結束了,酒沒夠喝,現場制作的滬味菜品也沒吃夠,但戰友們都品嘗到了滬味菜品而津津樂道。
這件事過去了四十年,我記憶深刻。今天我還是要感謝上海的華醫生,感謝參加那次聚餐的所有戰友們。
作者與愛妻現在的合影
作者簡介:
李英林:1954年生,遼甯開原人,1972底由陝西岐山入伍到日喀則場站服役,曆任衛生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職。1987年轉業至西安鐵路局衛生系統工作,任醫務幹事、副院長等職至退休。
作者:李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