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妻子来队
李英林
四十年前的正月初二,我在场站家属院请大家聚餐。
1981年6月上旬我在西安结婚,过了八·一节,就赶往成都,等待了二十天,才乘军航进藏返回场站。

作者的军装照
这年11月下旬,根据机关干部下连队代职的要求,我被派到即将到来的新兵连任二排长。经过一周的训练学习之后,我们几位班排长就到了位于雷达山东侧山角下的新兵连驻地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过了两天,由连长白泰、指导员刘仓弟率领的新兵连顶着风沙开到了驻地。连队开训后,我既要学带兵又肩负着军医的责任,工作新鲜、严肃又紧张。大约二十天后,文书交给我一封电报,内容是:爱人已到凤凰山留守处,在等待军航进藏探亲。看到电报后,我一阵小激动又有些担心,她人生地不熟,探亲路上顺利吗?遇到高原反应怎么办?转念又想,乘军航进藏的安全系数不知比陆路强多少倍,再者,同行的战友们肯定会施以援手的。这样一想,内心就坦然了许多。连长、指导员知道后,就让我利用星期天回去准备准备。
此时的场站早已告别了工棚时代,青石底,土坯墙,镀锌铁皮顶的简易营房也是一行行一排排的,而且还有了三栋平房构成的家属院,供随军家庭和临时探亲使用。我找到营房助理说明了情况,他马上领我选好了住房并交给我两把钥匙。
家属院每户都是两间房,套间,有20平米左右。里间为卧室,有双人床一张,折叠桌、折叠椅各一张,外间有隔断,内侧是厨房,砌有烧柴火的灶台。条件虽然简陋,但已经有了家的感觉。没几天,经过领导和战友们的帮助,居家过小日子的家伙什也凑齐了。就等待着爱人的到来。
这期间新兵训练有序进行,队列训练,条例学习,革命传统教育,行军拉练,多次夜间紧急集合,射击训练等。
我接到电报都二十多天了,1982年的元旦都过了好几天了,还是没等到爱人的到来。就在新兵连即将实弹射击的的前两天,连里通知我,场站接到从贡嘎打来的电话,说军需助理刘周良、汽车连长苗锁柱和我的家属已从军航上下来,乘北京吉普沿南线回场站。让我马上回场站去迎接,排里工作已经安排好。
下午五、六点钟吧,一辆北京吉普风尘仆仆从南大门驶进来停在大礼堂门前的广场上,刘助理、苗连长和我三人分别将各自的家属接走。印象深刻的是,刘助理家属晕车严重,我上前数了数脉搏,又简单询问了一下有关情况,排除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嘱咐刘助理注意观察,有情况及时报告卫生队。
我陪着爱人回家属院,她没啥高原反应,只是说一路上昏昏沉沉,也看不清一路上是什么情况。车到日喀则大百货公司门前休息。她们几个在百货公司转了一圈,只觉得藏胞较多,商品没有内地丰富。
我爱人就拎着一只灰色印有人民大会堂图案的人造革旅行袋,鼓囊囊沉甸甸。她说给我带了两瓶西凤酒,两瓶丹凤葡萄酒。那可是陕西兵从内地回来的标配。
没几天,我爱人渐渐习惯了军号声,与左右邻舍也熟络起来。学会了使用高压锅。她是下乡知青,挑水劈柴做饭难不倒她。当时家属院里住有李根生、许锦洪、刘军、罗会军、熊定长、格桑等十几家。李根生队长的女儿李惠珍,当时6岁左右,我上班走了,她就跑过来天天与我爱人聊天做伴,很是有趣。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想在春节期间邀请卫生队及其他战友到家里聚餐。这在当年是件大事,吃什么呢?不能尽是罐头,腌制品、腊制品吧?有了这想法后,我就同华祖明医生商量。
华医生大家都了解,一言以蔽之,是高人,巧人。平日里讲起休假期间买菜、做饭时头头是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半两票、五分钱的香葱、如何打肉馅、煎蛋角、浓油赤酱等。使我们对上海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
华医生愉快地接受了主厨的邀请。他嘱我,一定要想办法搞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新鲜的豆腐,再酱一块猪肉等。聚餐时间就定在大年初二中午。
有了华医生做主心骨,我就放心了。我联系了电厂设备师乔永利,他说绿叶蔬菜他负责,。后勤领导指派炊事员贵阳小战士陈强负责磨豆腐的事,还有其他战友,他们都表示大力支持。
磨豆腐,有一定工艺。我记忆中是熊肋理、罗助理、杨光孝技师或是吴大贵助理不知何时从四川带来一樽磨黄豆的手推小石磨,在场站小单位中转来转去,为战友们磨制豆浆制作豆腐作贡献。这在当时已成为一段佳话。春节前小石磨又转回到家属院,左右邻舍齐上阵,磨豆子,滤豆浆,煮豆浆,小陈强将锻烧好的生石膏研成粉末又制成浓浓的石膏液,供点豆腐用。大家齐心协力,做出的嫩豆腐、老豆腐相当棒。酱肉的事在华医生指导下,也已腌制好卤好。我与小陈强在后勤大灶上运回一大捆柴火,截成适合小灶台用的小柴火。又与李根生、许锦洪、格桑打好招呼,到时候小餐桌
及餐具等支援于我。又通知了卫生队的战友及其他战友初二中午前来聚餐。
春节到了,年三十年夜饭我照例在大灶同没有战备任务的战友们热闹一番,酒照例是2元左右一瓶的江津白酒,那酒虽然辛辛辣辣,那可是真真的粮食酒。热闹过后我赶回家陪夫人再吃年夜饭。熄灯号后,乔永力送来一堆新鲜的波菜。那绝对是稀罕物,此时我不便询问来源了。
初一上午,华医生就来了,安排菜谱,煎炒油炸不亦说乎。我家夫人给打着下手,我是进进出出也不知忙呼点啥。
初二早饭后华医生就来了,不一会,砧板咚咚,炉火红红,吱吱啦啦,上海的华大厨上灶了。
我的任务是将李根生、许锦洪、格桑家的小饭桌、小板凳盘盘碗碗拿到我家,开水、茶叶备好,一切准备妥当,就等待战友们的到来。
不到十二点,夏发伟队长带领着杨敏医生等卫生队战友到来,然后我同年入伍的老战友也到了。忘了是谁,一进门就粗声大气对华医生说了一句,“华医生辛苦了,今个要尝尝上海厨师的手艺”,结果引来满堂贺声和掌声。
我和李根生队长不停地为战友们沏茶倒水,对了还有从陕西带来的葵花子核桃,大家谈笑声不断。
一共三个小饭桌,坐了多少人,站着多少人到现在我也想不起来。
两瓶西凤酒、两瓶丹凤葡萄酒打开斟上了。上菜开始了,凉菜照例是香肠、皮蛋、五香豆腐干(罐头)、糖水波萝(罐头)我简单开埸白,主要是表达感谢战友们对我们夫妻的关切之情,祝战友们身体健康、春节快乐的吉祥话。老规矩,我带头,战友们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酱猪肉上来了,大家欢呼,盘中一扫而空!待第二杯酒斟满,大盘的波菜粉丝上来,这又引起更大欢呼!因为他们又见到了久违的绿色!柸中酒又是一饮而尽!接着上海风味的红烧肉、竹笋烧肉,白灼豆腐上来了,照例是一扫而空。酒过三巡,又上来那种方方的、甜甜咸咸豆腐上来了,我带头吃了一口,肉味十足,好吃!大家还是吃了个底朝天,至今我也不知道那道菜的名称叫什么!
聚餐结束了,酒没够喝,现场制作的沪味菜品也没吃够,但战友们都品尝到了沪味菜品而津津乐道。
这件事过去了四十年,我记忆深刻。今天我还是要感谢上海的华医生,感谢参加那次聚餐的所有战友们。
作者与爱妻现在的合影
作者简介:
李英林:1954年生,辽宁开原人,1972底由陕西岐山入伍到日喀则场站服役,历任卫生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1987年转业至西安铁路局卫生系统工作,任医务干事、副院长等职至退休。
作者:李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