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邊界”的關系,都是一場災難

文/碧讀·切爾西

生物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

把兩隻困倦的刺猬放到戶外的空地上,刺猬們凍得瑟瑟發抖,便相擁在一起取暖。

然而,因為各自身上都長着刺,為了不被刺傷,他們不得不離開一段距離。

分開的距離又使他們冷得受不了,隻好又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他們不斷在受凍和受刺間,來回掙紮,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适的距離:既能互相取暖而又不至于被紮。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刺猬定律”。

人與人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跨越了“心理邊界”,人際關系便會坍塌;如果保持适當的距離,便會久處不厭。

01

相識,禮貌但不打擾

前段時間,嶽雲鵬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透露,曾拒絕了女神王菲的好友邀請。

沒有“邊界”的關系,都是一場災難

王菲是他從小就很喜歡的偶像,曾經有段時間,特别想要取得王菲的聯系方式。

一向清冷的王菲,也非常欣賞嶽雲鵬,聽說對方是她的忠實粉絲,便貼心地托人去問嶽雲鵬:“想不想要她的微信?”

沒想到,嶽雲鵬竟然直接拒絕了。

事後,他在一期綜藝節目中解釋道:

“我覺得我和她之間的橋梁,不用任何人去搭,作為一個粉絲,我隻要遠遠地看着她就好。”

嶽雲鵬的這一行為,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

網友們評價他為粉絲界的楷模,三觀,超正。

也有人很欣賞他為人處世的态度,追星不是摘星,任何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你是否有過以下感受?

跟不太熟悉的人講話時,如果對方靠近一點,會情不自禁地後退一點。

餐廳吃飯時,空位很多,若有人直接坐在你旁邊,便會覺得壓抑不舒服。

别人詢問工資多少、 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二胎這種隐私話題時,會覺得被冒犯……

任何人,都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

席瑞在《奇葩說》中提到:“和一個有邊界的人相處,建立邊界感,才是舒服的”。

初次相識的陌生人,雙方有太多的不了解,過于親近,很容易打擾到别人而不自知。

與才相識的朋友,保持距離感,并不是說拒絕交往,也不是人情冷漠,而是要懂得交往的分寸,禮貌性的接觸,等到發現雙方共同的愛好,自然也更容易深入交流。

成年人的友情,從來不需要那麼迅速,總要經曆時間的打磨,心靈的碰撞,才能開出友誼的花。

沒有“邊界”的關系,都是一場災難

02

相交,親密但有分寸

三毛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曾在微網誌上,看到一位部落客@梅酒釋出的文章:

部落客在老家工作,但在省會有一套房,裝修花了30多萬,很漂亮。

由于工作原因,部落客很少有時間能去省會的家住上一陣。

部落客有個朋友聽說了此事,便跟她要求,希望寒暑假能去她省會的家休假。

部落客以自己沒在那邊,不友善接待為由婉拒了。

哪知朋友直接回複:“你在不在有什麼關系,鑰匙給我就行。”

部落客覺得朋友太不知分寸,心裡非常不舒服。

然而這位朋友卻不自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過去住,部落客索性不動聲色地跟她斷交了。

網友紛紛給部落客留言:這樣不知分寸的朋友,不要也罷。

很多人以為,好的友情,應當不分你我。

然而,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幾乎所有親密關系的破裂,都是從界限感的消失開始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不叫相交,而叫添麻煩。

如果你的朋友常常不知分寸給你添麻煩,這樣的友誼,你真的想要維持下去嗎?

哪有什麼不怕麻煩的人,不過是隐而不發。

要想感情維持長久,彼此一定要留有一定的距離,把握一定的分寸。

正如畢淑敏所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與其過度親密而漸行漸遠,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沒有“邊界”的關系,都是一場災難

03

相伴,陪伴但不幹預

曾在心理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分享:

有對夫妻,女方非常幹預男方的生活:

老公行醫的,但她認為人人都應該懂點經濟學,便逼着老公自學經濟學。

她覺得自己為人處世做得很好,便教老公如何跟人打交道。

她自己很喜歡心理學,每次看到感興趣的内容,便分享給老公。

她認為男人應該成熟穩重,遠離酒肉朋友,便阻止老公跟朋友聚會。

然而,不管她如何試圖改造老公,他總是敷衍了事,為此她特别苦惱。

明明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為什麼他一點都不領情呢?

老公苦不堪言,也常跟朋友抱怨:因為對方美其名曰的“為你好”,自己快要窒息,活得一點都不是自己,已經變成老婆手中的提線木偶。

心理咨詢師的回複直戳要害:

“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你愛上的是現在的他,若試圖改變他,便入侵了他的心理邊界。親密關系裡,也要把握好“心理邊界”。”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一個誤區,總認為相愛的兩個人,便可以無條件進入對方的生活,我對你的改造都是為了你好。但事實上,越是相愛的兩個人,越要學會求同存異,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漿糊邏輯”:

“家庭成員之間如果沒有隐私,不分彼此,關系就會亂成一鍋粥,沖突和沖突也将随之更新。”

其實,不單單是家庭關系,任何一種關系,如果不分彼此,勢必引發無盡的沖突。

王爾德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學會接納和放手,何嘗不是相愛的最佳方式呢?

沒有“邊界”的關系,都是一場災難

04

明确“邊界”,問題迎刃而解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中90%的沖突和問題,都是來自自我邊界的不清晰。

武志紅認為“邊界意識”簡單了解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如果想讓我幫你,過來跟我說。我的事如果沒有對你發出邀請,不要幹涉我。”

是呀,天底下的事,隻有三件: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這三件事,直接劃分了我們為人處世的界限。

老天爺的事,我們無能為力,隻能接受。

别人的事,别人是主導,我們隻可尊重。

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指望他人。

當了解了這點,便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打擾到别人,也不會因為别人的事情而影響了自己。

所有牢不可破的關系,無非是認清各自的邊界,而不試圖逾越。

有人說:遠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

餘生,願我們都能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既有經營好感情的能力,又有維持好關系的智慧。

作者:切爾西,十三年外貿精英,兩個男孩的媽媽,一路追尋寫作的光,從未放棄。本文為“碧讀好書指南”原創,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我們旨在提供高品質必讀好書資訊,幫助每個人讀到好書!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