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考古從業人員借助顯微鏡觀察标本。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2月23日電 題: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作者 童笑雨

良渚的石料、玉料來自哪裡?姬翔現在在做這個研究。畢業于地質專業的他,如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領域的重要力量。顯微鏡、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裝置,是他除洛陽鏟、小刷子外常備的“考古利器”。

科技考古即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方法和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分為數字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領域。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姬翔介紹衛星圖上的良渚古城。 童笑雨 攝

在浙江,科技考古已不是一個“新興”詞彙。考古工作者借助相關裝置,或“鑒證”良渚五千年文明,或開啟“上帝視角”。

“浙江的科技考古門類在中國各級考古所中是比較健全的。”良渚第四代考古人姬翔說。

此前,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标志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如今,走進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可以看到這裡設立了多個科技實驗室,考古從業人員從事着植物、動物、玉石器科技考古等研究。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實驗室中擺放的大大小小的石頭。 童笑雨 攝

除了下工地,姬翔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地質考古實驗室度過。這裡擺放着無數藏品櫃,地上還壘着無數塑膠筐,裡面放着大小、形态各異的石材,它們大多來自良渚遺址。

他的工作,是對這些石料進行鑒定,搞清楚良渚人是從哪裡采石、怎麼運輸的。“若用肉眼看,隻能判斷個大概。但在裝置之下,能夠分析出石料的礦物結構,是哪種石料。”

研究發現,石料來自不同地區,距離良渚古城有一兩百公裡,甚至更遠。這一發現,為研究良渚古城的生活生産方式和社會面貌提供了證據。

除了“鑒證”曆史,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從業人員張依欣看來,科技考古的作用還在于輔助傳統考古,并不斷拓寬考古工作的研究領域。

她的辦公室和普通上班族沒什麼差別,一張書桌,一台電腦。但細看,就能發現不同之處:電腦上打開的不是文檔,而是等高線圖;牆上挂的不是書畫作品,而是衛星影像。

張依欣說,自己的工作就像是為田野考古“導航”。現在,她就在用測繪所得的等高線圖制作數字高程模型,同時結合曆史遙感影像,希望為浙江甯波施岙古稻田遺址排水口和水渠的尋找提供依據。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千年文明 開啟“上帝視角”

張依欣正在繪制的數字高程模型。 童笑雨 攝

數字高程模型,就是把地圖上位于同一高度的物體塗上相同顔色,不同顔色代表了不同高度,考古工作者可以用這個特征來識别遺址。“這就像打開了‘上帝視角’,讓考古調查和發掘更有針對性。”張依欣說。

遙感技術早已在浙江考古中運用。十多年前,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王甯遠就利用遙感影像發現了良渚水利系統的低壩和良渚古城的外城郭,進而逐漸形成了對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統的整體認識。

張依欣說,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收齊了浙江1940—1970年間的早期航片,目前正在做一些基礎的配準工作,浙江的幾十個遺址調查已經采用了這些影像。

同時,考古隊員還利用部分影像制作了三維模型,并導入到可移動裝置中。一旦出去做遺址調查,在手機或平闆上點一點,立馬就能再現不同年代的地貌是什麼樣子。

科技考古對于傳統考古來說是如虎添翼,但姬翔還是保持着“冷思考”。“科技是輔助,裝置再精細,也就是個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有這樣一支團隊,有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