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是前輩書畫鑒定家楊仁恺發現的奇才。此前,西學再次東漸,中國畫被視為窮途末路,畫界有人盲從,有人彷徨,石樸則堅守傳統,化古為今,是以楊老稱贊有加,熱心扶植,并在暮年建議他與研究傳統藝術的本人相識。我于是應邀來到古都長安,與從周塬移居而來石樸相會,傾聽他不同流俗的見解,觀賞他動人的書畫作品,寫下了評價石樸的首篇文章《隐者石樸畫集序》。又十多年過去了,石樸精進不息,碩果累累,他的藝術在公子張思遠的推動下,廣為流傳,由隐而彰,受到畫壇耆宿與名家的好評,邵大箴先生稱之為“傳統山水畫繼承與發揚的大藝術家”,林木先生稱之為“西北人文圖式的開創者。”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薛永年為石樸題字

也有人稱石樸為“長安畫派的遺珠”,而石樸并不認為自己屬于長安畫派。由此我不免想起從北京應邀來西安美院任教的羅銘,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聞名南洋,後被徐悲鴻聘來北京執教,1954年與李可染、張仃聯袂江南寫生,影響深遠,而他正是石樸在國畫學習班的授課老師,也并沒有列入長安畫派。可見在長安畫壇,除去人所共知的長安畫派各家及其高足,還有不屬于長安派的大家。近些年來,我不斷看到石樸的新作,閱讀他的畫語,深感石樸藝術有了新的飛躍。最近,思遠又為将推出的石樸畫集征序于我,我便借此機會再談談這位特立獨行的畫家及其重要建樹。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楊仁恺先生題石樸《溪山清遠圖》 石樸80年代創作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楊仁恺先生題石樸《秋山深隐圖》 石樸80年代創作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氣韻在筆 56×35cm 2008年

石樸屬于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他出生在中醫世家,少年時代已下功夫練習書法和中國畫,接着經曆了知青生活的磨練,刻苦于繪畫創作而嶄露頭角,後來則成為西北國營機械廠裡一名勞工美術骨幹,同時學習了傳統書論和楊式太極拳。他與多數學院畢業的美術家不同,走的是一條自學成才的獨特藝術道路。論其自學道路的成功,石樸歸結為主體認知能力。他說:“通過自學修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包括師今人,師古人到師造化,将自己的所學到自然中印證,對自我主體的修煉,這也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關鍵在于主體的認知能力。”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地是黃金版 40×28cm 2015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崆峒夕照 57×122cm 2019 年

圍繞着石樸不同流俗的認知能力,可以發現三條獨特經驗。一是得益于“深造求通”,也即“貴能深造求其通”地紮根于傳統文化深處,他把《黃帝内經》等中醫理論,楊氏太極拳的道家思想,講求“書道”的古典書法理論,在深層上打通了。很早就明确了“中國畫的根基是傳統文化”,有了“由技進道”的認識。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無形的,是最高的層次。石濤的‘一畫論’實質上指的就是作畫所要遵循的道。”“我以道修身,以道治畫,将太極之理引入畫道,柔中含剛,動中寓靜,以神統領,以氣化形,以意寫物,以氣貫指,講‘一畫論’,講一氣呵成。”潘天壽早已指出:“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在科學。是以,中西繪畫各有自己的體系和發展規律。”自學成才的石樸,不僅第一口奶就是傳統文化,而且很早就把對中國畫的了解上升到哲學層面了。

二是得益于理論自覺。他不僅“理論思考與勤奮實踐并行”,而且較早地以“知”帶“行”,避免藝術實踐的盲目性。他指出:“沒有繪畫理論的支撐,隻憑感覺去畫。容易走邪。”“把繪畫理論變成潛意識,變成自覺,經過實踐,時間長了你就會逐漸形成正确的習慣。”在上世紀90年代之初,石樸已初步形成了紮根傳統的理論見解,進而形成了比較系統而“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理念,在2012年出版了《石樸論畫語要》。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人間仙境 32×45cm 2021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右丞辋川詩意圖 28×40cm 2015年

該書編錄畫語和題跋,不僅以傳統文化為根基,而且大量破解并使用傳統的概念與範疇,從哲理高度入手,以“道”為最高範疇統領一切,以“畫從于心”為根本要領,貫通諸家論畫,參以實踐心領,既論畫理,也論畫法 ,既論意境,也論筆墨,既論章法,也論山石,既事評鑒,也論創作。讨論的問題,涉及了形與神,心與物,陰與陽,虛與實,臨摹與寫生,作畫與修身,書法與題畫,學習前人與創造自己等等,思考了諸多山水畫傳統面臨的問題,雖然有些觀點的現代表達也許還可以推敲 ,但他對傳統畫論的精華,做出了許多深刻獨到的闡釋發揮,提出了若幹精辟的見解。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看夕陽正紅 34×69cm 2019年

比如,畫家們一談到筆墨,都會援引石濤的“筆墨當随時代”。石樸則辯證地指出:“多數人認為,筆墨應該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的了解是筆墨一方面随着時代之變化而變化,另一 方面又不随着時代之變化而變化。……時代變化,筆墨形态當然變化,這是從整體上講的。……前人曾說‘筆法千古不易’。筆墨的本質不會随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因為筆墨的本質與道相通,道是千古不易的。”再比如,論畫的“功力”,多數人從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着眼,石樸則指出功力是把多樣相反相成的沖突統一起來的能力,他說“藝術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在變化中求得統 一。藝術就是要把各種美加以綜合,使相反之美相成。統一的沖突越多,功力就越深。”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崆峒尋仙圖 34×69cm 2021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蓮花峰下 66×33cm 2021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秋風吹渭水 66×33cm 2021年

又比如,他對于黃賓虹的“内美”之說,也有精辟的闡釋。石樸說:“内美是認識藝術、認識黃賓虹首要問題。這個問題,實際已超出繪畫的範疇,是一個哲學問題。黃賓虹說‘澄懷觀化須于靜中求之’,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運動過程。隻把眼睛看的畫下來,也不為實,眼睛看到的隻是一個片面。擷取自然之真,就要‘觀化’,在自然的過程中去觀察。觀不僅是眼觀,是用心觀。‘觀化’要去掉世俗之心,而後方能與自然溝通,即神遇。這種内心觀照,與道家修煉後的體道,佛家修行後的明性,本質都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畫家所不同者,在于體悟天地造化的規律,要思接渾茫,想到開天辟地之時,自己的精神與天地山川化為一體。”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觀瀑圖 34×68cm 2020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泛舟赤壁 31×69cm 2019年

三是得益于文化自信。他在西潮澎湃的80年代,基于特殊經曆對國學的了解與體悟,很早地就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後來則上升到理性高度,他指出:“一百年來,我們的文化幾乎已淪為西方文化附庸,今天的畫家已少有用民族傳統之思維作畫了。其思維方式與審美方式,已漸脫中國畫的範疇,而演變為一種西方的思維與審美模式了。目前倡導民族文化的複興與自信,我們必須要勇敢地擔當起這一曆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黃土坡上的秦家溝 44×32cm 2012 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鳳凰嶺上 68×68cm 2015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秦嶺山中人家 28×40cm 2019年

張思遠曾經問他的父親,“你為什麼從不參加任何比賽或協會組織?” 石樸回答說“想要一個穩定和安靜的環境,能夠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來做學問,來保持自己的藝術信念,保持不能損害對中國畫堅定純粹的信念。”石樸深信,中華傳統文化,積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族藝術發展複興的豐厚滋養,是以具備了不被西化觀念引入歧途的免疫力,他用文化自信的眼光撥開了西化觀念影響下對中國畫曲解的迷霧,明察了中國藝術文化被遮蔽的光輝。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華山頌 50×100cm 2020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漢江白雲 100×50cm 2017年

例如,山水畫家向來把自然視為繪畫的源泉,石樸則精辟地提出“第二源頭”,指出繼承傳統具有直溯文化源泉的重要性,他說:“隻強調大自然這個源頭,當然不夠。中國山水畫是人創作的,既是人的創造,就包含人文精神,這就是傳統文化。……我把前人創造的這個基礎稱為源頭,即派生的源頭,是第二個源頭,也是文化的源頭。脫離了中國文化的創造,必然是膚淺的,其藝術的含金量必然被大大削弱,這就是為什麼要繼承的道理。”

在2007年我為石樸著文之前,他引人矚目的山水畫大略有兩類。一類取舍前人而自抒懷抱,一類師法造化而注入感受。前一類作品所取法的前人,現代畫家中主要是黃秋園、上溯到黃賓虹,旁參當代石魯等家,古代則主要是石濤、石溪,也有八大,上追到黃公望、倪雲林。此類作品,孫克先生稱其“深得前人法度與筆墨神髓三昧而不落窠臼”,楊仁恺先生稱其學黃“有出藍之妙”。後一類作品或畫遊曆所見,寄托深遠,或畫鄉園回憶,舊夢情深。但自2008年以來,特别是2013年他的第一本畫集出版之後,石樸的藝術又有了有新的飛躍和新的建樹。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柳蔭直煙裡 100×50cm 2016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田園歸來圖 100×50cm 2017年

他為突破生活地域的局限,進一步拓寬了視野,開拓了山水畫的題材領域。2009年之後,他頻繁外出寫生,足迹遍于大江南北、絲路雪域:2012年去安徽黃山、江蘇蘇州;2013年赴甘肅省成縣以及崆峒山;2014年到四川阆中、劍門、峨眉、青城山、重慶等地;2016年往浙江杭州、烏鎮、千島湖等地;2017年随陝西國畫院沿黃河流域各處;2018年至江蘇太湖、雲南大理、麗江及藏區等地寫生;2019年在浙江杭州、廣州、桂林、甘肅敦煌等地;2020年以來多在陝西各地。通過寫生帶動的創作,囊括中國山水的各色形态,賦以各類筆墨意趣,既創作了大量蒼茫渾厚的北方山水,也寫就了不少秀潤氤氲的南方山水。

同時,他在不時閱讀曆代畫論溫故而知新的同時,“強化了對宋畫的認識,并結合創作固其根本。”在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上,他從元以後上溯到宋,以宋畫的精神,加強創作的根本。什麼是根本?一般而言,宋畫比以後更重丘壑,在筆墨上也直接師造化,而更具原創性。石樸認為範寬的筆墨風格,直接來源于關中之山,指出“我經常到終南秦嶺一帶去看山,關中之山多雄渾勁健,這也是宋代範華原等畫家作品風格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用軟毫有鋒棱的筆作此,有沉着痛快之感。”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宋畫的根本更在于自覺地‘載道’,看似寫實,實際多以實寓虛,以寫真的手法,展現具體景觀背後的“道”。董逌《廣川畫跋》論李成山水指出:“以一藝以往,其至有合于道者,此古之所謂近乎技也。”試看李成筆下寒林平遠的景色,都像郭熙在《林泉高緻》中總結的一樣,上留天,下留地,以展現“天地人”的宇宙觀念,确實也如論家指出的那樣:宋人的山水概念,包含了宇宙觀、倫理觀和歸屬感等多方面的含義。石樸深明于此,因而在後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中,進一步開拓了前人少有滄桑感,容當後文細述。

第三個方面,是以畫修身。除去淡泊名利、不求聞達之外,他像宋代畫家一樣,在創作态度上,以誠以敬,嚴肅不苟,遠非後期文人畫僅僅“寄樂于畫”的玩藝術。對此,石樸引用宋代《林泉高緻》的話說:“中國畫乃修行之道,‘凡落筆之前,必明窗淨幾,焚香左右,筆精墨妙,又如見大賓,必神閑意定,然後為之。豈非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乎。’此則宋大家郭熙之論。”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藍田灞水頭村 31×44cm 2015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華山雲海圖 34×68cm 2020年

通觀這十多年來的石樸藝術,可以發現他仍然像過去一樣“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既精于挖掘傳統,又善于擺脫時弊,以對傳統的敬畏,以人文關懷的初心,在自己精通的領域,獨立不倚地走在前面。比如,針對沉溺于明清率意的弊端,他強化對宋畫的認識,學宋人的不苟;針對孤立看重筆墨的流風,而緻力于筆墨與意境的結合;針對一些論者就畫論畫,而重述人品修持的根本意義;針對割裂地對待現實生活,而兼顧其中的曆史文化;針對一般的畫祖國河山的新變,而以真情抒寫永恒的鄉愁。

我曾指出:“中國的山水畫,曆史悠久,積澱豐厚,與西方描繪自然風光的風景畫類似,而本質上大不相同。優秀的中國山水畫家,從來不滿足于記錄眼前景色,總是注入盡可能深厚的文化内涵:畫大地山河,而不忘歲月人生、家園邦國;畫山川嶽渎,更遊心宇宙大化、天地創生。山水畫的傳統,筆精墨妙隻是其一,它顯示了藝術語言的民族特色,而更名貴的傳統,則是山水精神,它标志着藝術思維的精深高遠。”

石樸從來重視山水精神,重視意境的創造。曾說“中國山水畫重意境、重内涵。”以往山水畫家對于意境的創造,重視情與景的結合,石樸則進一步強調了比“情”更豐富更深遠的“意”,主張“以意造境”。意也就是精神内涵,包括了渴慕、憧憬、理想、願望、精神品格、思想境界、乃至自然觀與曆史觀。在“以意造境”的過程中,既要借助詩一樣的想象力,又要形之于以書入畫的筆墨。十餘年來,石樸的山水畫緻力于幾種别人少有意境:見賢思齊的江南意境,令人神往的道家仙境,寄托鄉愁的田園意境。其中,以後兩種意境最為引人注目。

令人神往的道家仙境,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出現最早,是宋以前山水畫的主流。顧恺之記載的《畫雲台山》,即是失傳的早期作品 ,描繪道教祖師張道陵在他修道成仙的雲台山考驗弟子。對于這類作品出現的原因,宋代郭熙解釋說:“君子之是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塵嚣缰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而這種“煙霞仙聖”,展現了道家的神仙思想,反映了人們企圖擺脫種種束縛超越有限生命而達到自由無礙的渴望。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黃河頌 68×134cm 2021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終南紀遊 34×44cm 2020年

不過,在宋以後的畫史上,除去人物畫中的仙人和山水畫中的界畫以外,很少有描寫道家仙境作品,石樸則接過了這久已不彰的傳統。究其原因,一是道教傳說的故事。他的老家在華山之下的華陰,華山是道教重要的“洞天福地”,頗多傳說中的勝迹。石樸早年又閱讀了一些武俠小說與神仙傳說,悟道之情久已銘記在胸。二是來自道家思想的影響。他通過研習書畫和太極拳, 接受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道家仙境作品的題跋,既貫穿了老莊的道家思想,把作畫過程當成身心的修煉,也展現了向往得道仙家的超凡脫俗,以圖在描繪道家仙境的過程中洗滌思想、淨化心靈。

石樸筆下以悟道——精神超越為理想的道家仙境,大多取材于他瞻仰過的道教名山。比如華山、崆峒山、齊雲山、景福山龍門洞等等。其中,所畫華山占了很大比例,比如《華山仙隐圖》《華山尋仙圖 》 《華嶽仙緣圖》《華山大上方圖》《華山雲海圖》《尋仙何懼路程險》等等。華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發祥地之一,道教傳說中的馮夷、毛女等都在華山得道成仙,民間流傳着許多令人神往故事,華山也就成為了道教文化傳承的勝地 。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山行道中 31×45cm 2015年

石樸筆下的華山仙境,在藝術上屬于疏體,不畫繁複的仙山樓閣,也無傳說中的仙人往來,一律簡約清空,展現“為道日損”。畫中,遠山高聳入雲,山中隐約寺觀,山路或山下,則是尋仙旅客身影,全圖寥寥數筆,枯毫渴墨,或幹筆淡墨,筆筆銜接,一氣呵成,以簡率蒼茫的境界,“思接渾茫”,表現“形而上”的“道”,昭示了仙界的飄渺幽玄,寄托了悟道而超凡的憧憬。作品上的題跋反映了這種認識。比如《華嶽仙緣》題:“華嶽仙緣,先哲有言,筆欲簡,神欲完,又雲畫須超拔向外以不似之似,不似者脫俗超脫之謂也,畫道乃人格之外化也。”《華山雲海圖》跋也稱:“超拔象外,謂之超象。……易經曰‘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而畫必以道為指歸。”

石樸的崆峒仙境系列,也有多幅,如《崆峒仙住》《仙山遐想》《崆峒缥缈》。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雄秀甲于關塞”“道源所在”的美譽。石樸多次前往,所畫仙境又與華山不同,不是簡約空明,而是雄偉飄渺。其中《崆峒仙住》,山勢險峻,壁立千仞,植被豐茂,隐約道觀,雖也用幹筆渴墨,但屬于密體,有黃賓虹,也有傅抱石,但緻密而松動,神秘而滄桑,觀之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崆峒山下 34×69cm 2019年

他題此圖曰:“丙戌荷月,餘自寶雞出發到甘肅平涼,乘車崆峒山下,見山勢奇偉盤旋多繞,至平台,仙氣浩渺彌漫,真乃神仙之地,傳說廣成子在此修煉而成,黃帝在此問道,今餘又以寫生至此。”而《仙山遐想》跋:“餘昔年遊平涼崆峒,其山之洪荒高古,足以使人思越千年,愛其山,思其仙。而仙亦由人修持而得,非狀而其外耳。”可以看到,他之思慕道教神仙,不是迷信仙家,而是以登山悟道,洗滌心靈,修持品格。

寄托鄉愁的田園意境,在石樸近十餘年的作品裡占有極大的比重。如果說,道家仙境現了那種仰望星空的超凡脫俗,那麼田園意境則表現了腳踏實地的執着深情,《周塬舊憶》《黃土之塬》《渭北源上憶往昔》《古塬秋色》《地是黃金版》《故鄉情未了》《關河萬裡》《斤竹嶺》《安樂村居圖》和《推車追往事》都具有代表性。他自己也說:“餘童年與少年在農村度過。鄉愁便成了餘筆下揮之不去的題材,想當時籠上耕作,粗茶淡飯,風土淳厚,不能忘懷。故每每形于筆下,凡此皆心中之境也。”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華山大上方 34×68cm 2020年

他的家鄉,在陝西的關中。出生地是岐山腳下周塬鄉鎮與農村的結合部,在石樸來到西安以前,大部分歲月都在周塬生活。他的原籍則在華陰的農村,幼年時期被父母送回老家,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時光。無論華陰,還是周塬,都是西部開發遲緩的地區,都積澱了悠久而古老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都保留了鄉村風貌,都充滿了鄉土味道。特别在在石樸的青少年時代,那裡的生活方式與生産方式依然古風猶存,那裡的自然生态,也依舊水綠山青,那裡人和自然的關系,也仍就天人合一。

少兒時代的農村生活,成為石樸創造田園意境的切身體驗與感情基礎,他回憶說:“我的畫全是從生活中來的,從六歲我在華陰老家牽牛飲水,在外婆家的棗樹林撲棗,我十歲用小竹子扁擔挑水澆菜園,在山坡上放羊,在山上砍菜,在塬坡上抱玉米杆,開荒種油菜,拉架子車,打胡基,在太白山伐樹,拉木頭,腳下泥與水,頭上星與月。”“童年時期,無憂無慮,用孩童的視角去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題畫論之山城 34×69cm 2012年

他筆下的充滿鄉愁的田園之作,按其風貌之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如短小的抒情詩,精萃而朦胧,比如他的《客舍未忘》,畫青山隐隐,平疇綠樹,溫煦光照,農夫耕牛。其上題詩;“客舎未忘農家田,黃牛耕耘自向前。四面青山桑竹裡,此情難忘夢如煙。”同類作品還有《天外飛霞》,畫秋山靜卧,小樹叢生,早霞初照,光豔奪目,周邊點綴以行旅過橋,平台古寺,牽驢下山,給人意“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美的享受。

另一類鋪叙豐瞻,詳盡耐看,有如田園生活的史詩,畫風樸茂,筆墨蒼厚,屬于密體。在寫景造境上,改變了文人山水畫的不食人間煙火,複興了宋人的圖真傳統,往往一圖分為若幹單元,饒有興味地逐一描寫生産生活的平凡細節。可見青山綠水,黃土高坡,山村樹木、小院農舎、草垛石磨、梯田耕牛、水邊泊船,小橋村路、臨街店鋪,更有洗衣曬衣,村婦攜兒、碾谷打柴、牧牛務田,揹草馱運、推車修木船種種活動。畫境如可步入,人物鮮活生動,又樸實無華,有如風俗圖畫。

他這種田園意境的作品,在魂牽夢繞中注入了真情,表現了濃郁的鄉愁。正如《田園歸來圖》所題:“畫者貴有真氣、真情,假之功力而出之,方可感動人、動己,不能空有其表,空有形式。而餘動筆之前畫意儲于胸襟,故鄉夢繞魂牽,恍惚之間,覺青山隐現、白雲橫郭,老樹昏鴉,蒹葭鳥雁,一派田園風光。”他還在重溫舊夢中,表現了厚重的曆史感。他說“我喜歡畫得古老一點,讓人感覺到又古又新。”“就好像……去遊覽一個地方,看那個地方很古老,極具滄桑感,但人是新的。”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華嶽仙緣 34×68cm 2020年

值得注意的是,石樸抒寫鄉愁的田園山水畫,往往聯想曆代田園詩人,題寫古人田園詩句,在田園詩意上,思接千古,呼應問答,融古鑄今,表達回歸自然的詩情。如題《故鄉歸來圖》:“餘好讀陶潛、王維古賢詩。……不知不覺中,每提筆作畫,諸賢浮在眼前,而與故鄉的情節相融。”有趣的是,他畫自家記憶中的田園,卻題為王維辋川的“斤竹嶺”,并錄盛唐田園詩人裴迪的“斤竹嶺詩”:“明流纡且直,綠篠密複深。一徑通山路,行歌望舊岑。”試圖集古今之大成。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華山攬勝 32×68cm 2020年

這種跨時空的思維,也見于他見賢思齊的江南山水之作,比如作于無錫惠山的《雲林清景隐太湖》,就是他拜谒倪瓒故居後的作品,此圖雖然也像倪雲林的作品一河兩岸,水秀山明,但畫的是如今的太湖惠山一帶,岡巒起伏,植被蔥郁,波光潋滟,小舟往來,生機勃勃的景象。可以看到,石樸不滿足于一時一地的情景交融,而是回望曆史,追慕畫壇前賢,由景及人地憶及倪雲林等古代大家的為人及其傳世名品,既與自然對話,又與古人對話,去接續傳統的文脈,寄托見賢思齊的感懷。

特别值得重視的是,石樸寄托鄉愁的田園山水之作,不畫樓房汽車,也不畫電線入村,而是面對關中大地,回憶兒時的山塬村舍,思索五千年厚重的農耕文明的傳統,以遙接幾千年薪火相傳的文脈,感懷中華民族從農耕社會步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的百年滄桑。他說:“我的鄉情之作,不僅是寫實,而且是一種家國情懷。其中構思、構圖皆以營造意境為先,使人感受中華民族之農耕社會百年滄桑,百年憂患,又能感受到純樸善良之中的陶淵明式的田園之樂。”

石樸上述意境的實作,離不開他在筆墨上的精益求精,遵重筆墨規律,重視筆墨積澱,通過寫生,綜合損益,自成一家。幹筆多,濕墨少,尤重視微妙的對比,差異中的辯證,變化中的陰陽,自然而脫程式化,清新而脫陳腐化,變幻而脫單一化。形成了雄渾、蒼茫、凝重、樸厚,也時帶苦澀的風格。有意思的是,在那寄托鄉愁的作品中,筆墨與意象之間既統一又沖突,一方面是實境中意象呈示的鄉村樸素生活的溫情回憶,另一方面是沉郁頓挫蒼渾的筆墨流露出的回味百年滄桑的苦澀。

中國山水畫自産生以來,先後出現了多種意境的山水:魏晉的煙霞山水,六朝的觀道山水,五代宋初的豐碑山水,兩宋元明清的遊觀山水、園居山水和高隐山水。新中國的革命勝迹山水、江山新貌山水與領袖詩詞山水。新時期以來,又出現了為祖國河山立傳山水,大河尋源山水與城市山水。石樸則推出了不同于前人也有别于侪輩的三種山水,其中以寄托鄉愁的田園山水特别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市聲消遠近 100×50cm 2013年

薛永年:文化自信與畫裡鄉愁

石樸 山川之境 50×100cm 2020年

有史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發展的曆史最悠久,人們又往往離家遠行,在外地工作。鄉愁、鄉情、鄉思,蘊藏着中國人最深厚的感情和摯愛的源泉,已經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裡和中華文明的基因中,是對文化本源的珍惜和守護。石樸寄托鄉愁的田園山水畫,所表現的深沉家國情懷,以獨特的方式走在了同時代畫家的前面,在把鄉愁變成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将能起到應有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石樸說:“畫家作畫源于生活,是要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要有真實的感情,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确的認識和長期的修養,這樣形成的情感是血濃于水、無法割舍的。帶有此情感所創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展現中國的精神與魂魄。”他的寄托鄉愁的田園山水就是如此。他又說:“真正的中國畫,中國畫的精神,是在‘繼承與發揚’的曆史潮流中永恒發展的。我正是将自己投入到這種永恒當中,是以從不擔心幹涸!。”作為傳統山水畫繼承與發揚的大家,他已經将自己化入中國畫傳統的永恒發展之中,這是非常富于啟示的肺腑之言,對把創新與傳統對立起來的淺薄之見有振聾發聩的作用。

薛永年

2022年1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