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張麗華:1983年畢業并執教于山東藝術學院。中國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院聘畫家。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中國畫《瑞雪》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四回舉辦《灼灼其華——張麗華人物畫研究展》。所主持速寫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定為中國高等教育全國規劃教材。完成泰山《東君出行圖》、泉城路《老殘聽曲》、泰安高鐵站《泰山頌》等壁畫、雕塑設計稿多種。論文80餘篇發表于國家級專業報刊;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出版畫集、專著48種;小說散文數篇發表于《山東文學》《當代小說》等報刊。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張麗華的“鄉村牧曲”

文/張小雨(張麗華之女)

爸爸選擇了鄉土作為繪畫的主題,是十分真誠的。古代有田園詩和山水畫,那是一批從未摸過鋤頭的文人階級遠遠看到的景象,忽略了鄉村本身的價值,宣揚的是自己對名利的淡泊和隐居的快意;現代繪畫也有将農民作為主體,作者帶着哀其不幸的同情、怒其不争的憤慨,甚至是調侃、愚弄、嘲諷的情緒,不斷暴露着農民的老實、空虛和小聰明,并以此為樂。父親的畫不是這樣的。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父親有着在鄉村生活勞作的經曆,對鄉村的感情真實誠懇,他畫的是内心深處熟悉、尊敬、眷戀和歸屬的土地。莊稼、野草、牛羊、鐮刀、籃子,爸爸知道它們生長的規律或是使用的技巧,畫起來自然傾注了情感,比如玉米果實根部與葉與稭杆的銜接、草籃子的編織、人物在背筐時自然舒服的姿态,都是畫面細膩而精彩的趣味點。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在《莊稼地》系列中,爸爸打破了中國畫向清幽淡雅“水墨為上”的習慣,大塊地分割畫面,使用了許多濃重的顔色,畫面滿當當,很豐富,在我看來是十分成功的嘗試。幾乎成為爸爸化身的農村小姑娘穿插于花草莊稼之間,樸實的花布衣服、樸實的愉悅表情,不自居高雅高深,不故作木讷深沉,給人以溫暖愉快清純向上的勞動氣息與生活色調,表現的是一種現世的歡樂情緒,這與稚拙的農民畫似乎有着情感上内在的溝通。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國畫傳統美感的表達,父親并不想颠覆。如果說爸爸在對待鄉土題材的感情上是一個創新,在這一點上便是一個繼承。他是要表達美的情愫,雖然現實中那片土地上良田被征去蓋了别墅和小商品批發市場,那些樸實農民的情感正一點點被城市化程序改變,爸爸深惡痛絕,卻也隻好忠于自己的誠實,反觀于無奈的記憶。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爸爸的畫想表達記憶裡鄉村生活留給他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平實、純真、幹淨、積極、豁達、誠摯,有些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與中國畫傳統精神不謀而合。爸爸畫裡的農村小姑娘不是穿上藍印花布的模特拿了姿勢擺出來的,既不刻意粉飾,也不故意醜化扭曲,而是自然靈動的流露,這是傳統繪畫的“魂魄”之所在。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父親繼承了傳統筆墨的諸多元素,圖式、造型、線條、水墨、色彩,包括尊重自然和自己獨到感受而緻力寫生的嚴謹态度,都被父親拿來了。明快多變的線型,溫潤的洇染的墨韻,單純和素雅的色彩,用以表現鄉村枯榮寒暖的變化,的确十分相稱。這是一幅感同身受的情景再現,這是一組煞費苦心的畫面經營,這是一種真摯誠懇的感情訴說,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美好記憶,也未嘗不是一回溫馨快慰的再現與創造之旅。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至于父親的畫的時代感,我的确不好做怎樣的誇獎。時代感、傳統精神與作者内心情感,三者實在難以顧全。父親借鑒了大量國内外現當代藝術,最後仍舊回歸于一種懷舊式的表現,這不是盲從跟風,也不是無奈的屈就,而是他自己做出的審慎取舍。如果把爸爸的畫拉進美術史,歸類于絕對的傳統和現代,他都不是,他應當是有着自己獨特的定位的。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國畫很難,國畫的發展很辛苦,父親置力了半生的國畫事業,落到我這一代的手裡,不知道會發展成個什麼樣子。其實所有的藝術類别都面臨着同樣問題,“古”與“今”與“我”仍然難以平衡。我想父親起碼作到了傳統與内心的調和,這種調和不是刻意和生硬地“求”來的,而是積澱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遇”到的。他的探索嘗試與創作中,表裡如一,拋棄了迎合的壓力,享受了誠實的快樂。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我從小到大,一直保留着與爸爸頻繁、直接、親密的交流,直到現在來到北京,上了大學,仍然每晚通一通電話,聊聊我在課堂畫室裡的表現、老師的評價和觀點、新看到的展覽、電影、話劇,說說自己的想法,聽聽爸爸的意見。我們倆很像,近乎是全面的遺傳,交談裡很容易出現契合點,我想我們隻是年齡與生活時代的差别,如果爸爸生于我這個時代,應當也會與我的看法一緻。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然而我們畢竟是兩代人,我聽外國人的講座,上着留法、留美、留俄的海歸老師的課,看“酒廠”和“798”的現當代藝術,這與爸爸的知識結構是有差别的。我不想讓爸爸停留在自己的年代,也不希望所謂“代溝”的出現,我希望自己的經曆與思想能夠為他提供借鑒和補充,這是我“孝敬”的一種方式吧。許多家庭隻是維持一種血緣上的關系,我與爸爸“同道”又不完全“同行”,保持着精神的血緣聯系,這是我們的财富。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藝術世界】張麗華筆下的“鄉村牧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