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寫在前面:

人生的終極動力,主要取決于思考能力。我們常常會以為一些短暫的情感是動力,例如一次體驗中喜歡一項活動,或者受到故事感化内心澎湃,但其實不是的。短暫的情感來得容易去得快,第二天也許就不再有。長期的動力都來自于思考。要麼是思考本身的樂趣,要麼是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周二

思維

全文共3448字,閱讀時間9分鐘

神獸終于歸籠,聊聊這個寒假,聊聊如何讓孩子保持學習的動力。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思考的樂趣

很多人問我如何讓孩子有學習動力,我自己的感受是:學習最大的動力在于思考的樂趣。

一旦思考的樂趣能啟動,學習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當一個人,願意啟動思考程式,就像是一個踏上尋寶之路的探險家。ta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果我……會怎麼樣?我能不能找到一個巧妙的方法?

這種原初的動力,會讓一顆小腦袋瓜運轉起來,想辦法、尋找工具、觀察模仿、嘗試路徑、攻堅克難,最終目标達成。這就是學習。

而一旦成功,一個孩子會受到極大鼓舞。被自己對自己的自豪鼓舞,接下來繼續出發。航海冒險是上瘾的、停不下來的。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舉一個寒假裡的例子。

寒假裡,帶女兒去冬令營的路上,為了打發時間,有時候就想一些有意思的小問題,讓她思考答案。她最喜歡的是一些開放性題目,例如“早上你去遊樂園帶了3塊錢,回家的時候帶回來5塊錢,發生了什麼,有多少種可能性”。

但也有一些時候,她也喜歡想一些數學題,會主動要求我給她出“能增加智力的題目”。像這一次,我随口給她出了一道“1+2+3+……+N”的題目,沒有想到她自己能推導出“(首項+末項)乘以項數的一半”的公式。當她自己發現規律,歡呼雀躍。

孩子自己尋找答案,其樂趣非常像尋寶,他們根據地圖線索向前探索,找到新的線索,再繼續發現,最終找到了寶藏(正确答案)!太開心啦!結果開心,過程也開心。

對這類學習問題的引導,父母扮演好一個“挂着線索的樹樁”角色,就是最理想的方式。

1)先讓孩子自己去琢磨,發現ta有點跑偏了,就挂出來一個箭頭暗示ta;

2)發現ta找到一點正确線索了,就給個新的提示引引路;

3)最後挂上慶祝的彩蛋,為之歡呼。

以推導和差公式為例,當晴晴注意到,1+2+……+10=55,是11*5的時候。我引導她去想為什麼是11*5,當她找到了兩兩分組相加的規律,再嘗試從1加到100,就完成了從案例到規律的提升。其中,我除了一兩次指路,并沒有太多教導。

當她成功,就對自己充滿信心。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天然喜歡這樣的思考。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習的動力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非任何時候都能靠這種單純的思考的快樂推動學習。

學校的作業不都是探索型作業,更多還是練習型作業。晴晴寫字不快樂,口算不快樂,做一般性的問答題也不快樂。她像其他小孩一樣會犯懶、貪玩、畏難、厭倦無聊。她會每天看搞笑視訊裡逃學的段子,會背各種“不寫作業”“炸學校”的小歪歌,張嘴就來。

我和晴爸并不認為人生必須隻能靠快樂推動,是以也沒有選擇更崇尚快樂的學校。絕大多數情況下,人是需要理性推動的。當你知道每天做肌肉運動對你的跑步成績有幫助的時候,雖然又累又枯燥,但你還是要每天練習。當你知道你需要完成一項分内工作,雖然沒多少快樂,但也要做好。一定程度上克制本能的快樂,對人有好處。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我和晴爸會要求孩子完成學校的任務,但從來沒有打罵過孩子,也從沒有氣到崩潰。

在缺乏本能快樂的情況下,又該怎樣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呢?

其實我之前已經寫過多次文章,分别分享過一些讓孩子增加學習動力的方法,可以翻看曆史文章,在這裡我不贅述,隻提煉總結三點:

1)增加想象空間:

晴晴非常喜歡我陪她寫作業,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有人陪她聊天,一道題加一點搞笑變化,或者根據一篇閱讀文章引申一些故事。在這裡,與其說她要求的是情感陪伴,不如說她希望給單調無趣的作業,增添一些想象空間,是以喜歡有人陪她說話。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2)以時間換時間:

在我家,學習和寫作業并沒有什麼物質獎勵,但是由于我們有給孩子的ipad限制時間,是以可以用主動完成學習任務來換取ipad時間。晴晴可以在表格裡自選想完成的事,用自律的學習時間換放松的娛樂時間。這是她很有動力的過程。

3)長期理性建設:

閑着沒事的時候,時不時給晴晴說一些“堅毅與刻意練習”的觀念。跟她講“天賦不是最重要的,最後結果的差異主要源于付出的努力”,以及“隻有堅持過困難,達到更高境界才會體會到真的樂趣”。雖然晴晴嘴上總反駁,但慢慢也就植入心裡。

以上的所有過程,都建立在足夠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上。因為足夠愛和信任,是以能接受父母的限制和期望。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不提倡打罵孩子來督促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破壞了親子關系,孩子心裡的門就關上了,上述一切手段都将失效。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思考的習慣

上面的種種方式,都是與孩子協商和探讨。最終希望增強的還是孩子的思考能力。

人生的終極動力,主要取決于思考能力。

我們常常會以為一些短暫的情感是動力,例如一次體驗中喜歡一項活動,或者受到故事感化内心澎湃,但其實不是的。短暫的情感來得容易去得快,第二天也許就不再有。

長期的動力都來自于思考。要麼是思考本身的樂趣,要麼是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長久為一件事努力,就需要“腦-心-手”三者合一,既明确地想要做這件事(腦),又能感受到心中的情感(心),最終能明确地為之行動。一旦一個人在任何事情上達到了“腦-心-手”三者合一的狀态,就會内外通透、行動自如、無往不利。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其實孩子都是愛思考的,隻是他們的思考經常被壓抑。

一種壓抑是忽視。

很多時候,我們督促孩子學習或練習,都在“手”的層面,也就是要求孩子坐在書桌前,完成規定時間、規定任務的學習。檢查的也是手上的産出。孩子心裡的感受是什麼,孩子頭腦裡在想什麼,父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一種壓抑是鄙視。

孩子的很多思考,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傻裡傻氣的、幼稚的。于是一開口,父母就會說你懂什麼,你瞎說什麼,你想這些幹什麼,或者并沒有認真去聽。怯懦的孩子從此就不敢再想,叛逆的孩子從此會專門跟父母對着想。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孩子的“腦-心”與“手”分離,那就會越督促學習進展越慢,效果越不好。孩子也不會相信自己能通過思考了解世界。

郝景芳:開學了,再說說孩子的學習動力

該如何才能讓孩子保持思考的習慣呢?

安全感其實是最主要的因素。

當孩子面對一個問題,ta頭腦中會本能地反映出“當自己說出一個答案時會遇到的回報”。ta擔心自己是錯的,又擔心說了錯的答案會有不好的評價,是以不願意說。越是在自在的氛圍中,孩子越是樂于去完成一場思考的探險。

其次,就是聆聽和積極回報了。

寫到這裡,我就不再寫大道理了。直接聽一聽孩子的話吧。前兩天我收到一些父母熱點問題,包括“孩子做事愛拖延怎麼辦”“孩子愛撒謊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等等等等。我想了解孩子對這些問題是怎麼看的,就拿這些問題來問晴晴。

晴晴回答“人為什麼不能撒謊”的時候,說了一句“因為撒謊就等于騙自己啊”。我當時驚訝于她的答案,又會覺得小孩子其實心裡都像明鏡一樣。反而一些成年人,撒了謊還不自知,還要繼續遮掩,騙别人也騙自己,到最後自己都分不清什麼是真相了。

其實孩子心裡什麼都懂,很多時候比我們大人更通透。我們越是相信他們,聽他們自己怎麼說,怎麼想,他們越是能明明白白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得很好。

隻要在安全感的氛圍裡、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積極聆聽,孩子就會變得樂于思考,樂于踏上征程,而我們做好保駕護航,就是最好的人生伴随者了。

好了,最後祝每一個大朋友小朋友開學快樂!

如果有更多有關育兒的問題,歡迎來到今天中午我的直播間,聽我和大家都很喜愛的心理學家張沛超老師對談,回答父母們都關心的育兒問題。

互動話題

你有嘗試過什麼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的方法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曆和想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