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豪擲百億造車,立訊精密家底究竟厚不厚?

豪擲百億造車,立訊精密家底究竟厚不厚?

花朵财經原創

造車賽道再添新丁,果鍊巨頭宣布豪擲百億。

繼富士康宣布造車,貴為果鍊頂級代工供應商的立訊精密,也随之進入了汽車領域,而且一出手便是百億。

立訊精密于近日釋出公告稱,以100.54億元從奇瑞控股第一大股東青島五道口手中收購19.88%股份,另外獲得奇瑞7.87%、奇瑞新能源6.24%的股權。

作為蘋果代工巨頭,随着立訊精密宣布入局造車領域,此舉特别引人矚目。不過從目前來看,立訊的百億投資可能還隻是張入園門票。對于造車這場持久戰,公司恐怕未必一定能夠聲名遠播。

最重要的是,劍指新能源汽車熱道的立訊,其經營所表現出的過度依賴蘋果,随着手機等電子産品接近飽和,企業該如何擺脫憂慮?

豪擲百億轉身造車

千億市值果鍊巨頭造車,從一則公告開始。

根據立訊精密釋出《關于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公告顯示,2022年2月11日,公司與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于蕪湖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架構協定》,為雙方奠定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豪擲百億造車,立訊精密家底究竟厚不厚?

據了解,協定約定立訊有限以100.54億元購買奇瑞控股第一大股東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的股權。

而在本協定基礎上,立訊精密與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為立訊精密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提供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産平台及出海口,緻力于實作公司成為汽車零部件Tier 1上司廠商的中長期目标。

對于合作子公司,則拟采取甲方(立訊精密)認繳5億元持有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認繳11.67億元并持有注冊資本的70%股權結構。

據悉,奇瑞控股及其關聯子公司于汽車行業深耕多年,旗下擁有奇瑞汽車、星途汽車、捷途汽車等汽車品牌。今年1月,奇瑞控股終端實銷為107710輛,同比增長20%。其中,海外出口26900輛,同比增長60.9%;新能源汽車銷量20635輛,同比勁增179.6%。

立訊精密表示,與奇瑞控股及其關聯方聯合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旨在全方位強化公司汽車業務戰略布局,實作公司核心零部件的多元化和規模化發展,為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造車家底并不充沛

然而在立訊精密宣布入局造車賽道以來,其實這一賽道已十分擁擠。

企查查資料顯示,從近十年的行業發展來看,2014年行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企業注冊量同比勁增105%,到2020年注冊量再創新高,達7.86萬家,同比增長70.8%。

豪擲百億造車,立訊精密家底究竟厚不厚?

與此同時,同為果鍊代工企業的富士康,也已早早公布造車計劃。去年10月,富士康已認證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首度發表三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款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以此展現其造車決心。

不過看似光鮮亮麗、前景十足的新能源汽車賽道,其實需要非常重度的資金投入。每一次新入局者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準備了多少錢?”關于這一答案,蔚來李斌說至少要400億元,何小鵬說超過300億元,小米則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

那麼,立訊精密的彈藥庫是否充足?

從曆年财報來看,長期依賴融資的立訊精密似乎并沒有過厚的家底。

自2010年上市數十年來,公司對外進行了多輪融資。其中,2014通過增發A股募資20.10億元,2016又通過增發A股募資45.89億元,到2020年公司又通過發行可轉債募資29.85億元。

截至2021年9月底,盡管公司賬上貨币資金高達156.68億元,但是其短期借款也高達166.87億元。此外,公司債務水準整體上升趨勢也十分明顯,側面反映出了公司的資金壓力。2016至2020年,公司資産負債比率分别為42.11%、48.21%、54.24%、55.95%、55.86%。

過度依賴單一客戶

大衆熟知的是,立訊精密是國内的“果鍊一哥”,然而過度依賴蘋果代工,衰退也可能是以而生。

回溯立訊精密的發家史,公司創始人王來春曾是富士康深圳工廠在1998年首批招聘的150名員工之一。憑借這層關系,王來春後來在創辦立訊精密之初也很順利得到了富士康的關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富士康深度綁定是立訊精密的核心面貌。

招股書顯示,2007年至2009年,公司向富士康銷售産品的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别為47.73%、56.46%、45.38%。2009年,立訊精密上市前一年,富士康旗下的富港電子甚至出資4000萬元,成為其第三大股東。

但之後随着上市立訊精密陸續購入多家公司,切入索尼和微軟遊戲主機,以及蘋果、華為、艾默生等公司産業鍊,到2012年,富士康業務占立訊精密營收已降至22.4%。

豪擲百億造車,立訊精密家底究竟厚不厚?

對于立訊精密而言,企業的逆襲來源于與蘋果的不期而遇。2011年的4月,立訊精密憑借收購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60%股權,成為昆山聯滔的控股股東,正式進入蘋果供應鍊。

背靠大樹好乘涼,立訊精密之後通過不斷拓展蘋果産業鍊,自然而然地收獲了巨大的碩果。2010年,立訊精密營收僅10.11億元,對應淨利潤1.16億元,但發展至2020年,公司營收已上升至925.01億元,利潤也相應上漲至72.25億元。

一家企業火箭般蹿升,但其實背後隐含的風險卻并不小。與同類企業相比,立訊精密對蘋果的依賴程度十分之高。2020年,蘋果占立訊精密收入比重高達69%,比同為蘋果供應商的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等均要高出不少。

如此之高地依賴單一客戶,立訊精密的未知風險俨然并不小。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3月,歐菲光曾因被剔除蘋果産業鍊,股價一度暴跌。根據歐菲光釋出2021年度業績報告顯示,預計2021年淨虧損在19億元至27億元。

是以對于立訊精密而言,開展多元化業務,本身是一種分擔風險的方式,但是以百億投資跨界擁擠的新能源汽車賽道,未來究竟能走多遠,俨然仍是個謎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