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文丨飛觀,作者丨魏初韡

最近,馬斯克和他的SpaceX 春風得意。

2020年2月11日,闊别2年多的“星艦”釋出會在簡易舞台和“星艦”堆棧組合體前開幕,鋼鐵俠從陰影中款款出場。

作為有着“價格屠夫”名号的馬斯克,一上來先給大家表演了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戲:

哭窮。

他侃侃而談首先回擊了外界,對于耗費如此巨資探索太空是否值得的問題。

他舉例道,“NASA 2020 财年預算占聯邦預算的份額為0.36%,還不到美國GDP的0.1%”。是以他認為我們并沒有将很多資源用到了航天領域,但這點少到可憐的投入卻有望使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讓人類的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接着,釋出會在鋼鐵俠不斷拿出吸引眼球的航天成果和口吐蓮花的畫大餅中交織完成。

對于鋼鐵俠來說,畫大餅和吹牛逼是一方面。但更絕的是,他卻總能将他吹過的牛逼實作。

本次釋出會上,馬斯克不僅拿出了推力達到230噸的疊代版“猛禽V2.0”,還凡爾賽地表示,“這個推力水準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到250噸,并且實作一天量産一台。”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圖/星艦釋出會上公布的兩版“猛禽”發動機 圖源/Space X官方釋出會“星艦”

作為人類史上推力最強大的火箭,這個名号也許還不算啥,但能夠實作1天3次的高頻率發射以及單次1000萬美元的發射成本(“獵鷹9号”的單次發射報價在6200萬美元),并且還能夠實作,包括重型火箭助推器(SHB)在内的全部回收複用,這着實讓人驚訝。

鋼鐵俠也在釋出會上表示,未來“星艦”完成軌道級試射後,将會首先用于發射自家的“星鍊”衛星。 2021年8月18日,SpaceX在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報送的發射方案中顯示,将會用“星艦”來發射其二代星鍊星座(Starlink Gen 2),該方案明确将29,996顆衛星部署到軌道高度為328到614公裡之間的12條軌道上,并将以星艦作為載具執行發射任務。

SpaceX當時在檔案中表示,“利用‘星艦’部署衛星,能夠讓衛星在‘發射後數周而不是數月’投入使用。” 作為目前Space X超過1000億美元估值的重要支撐,Starlink“星鍊”計劃卻在最近走了背運。

就在2月9日,馬斯克被美國國家工程院(NSA)增補為院士的前一天。Space X官網釋出消息稱,“由于受到地磁風暴的影響,導緻大氣密度的少許上升,緻使衛星所受空氣阻力劇增50%,該公司最新發射的49顆星鍊(Starlink)衛星中的40顆将重返或已經重返地球大氣層燒毀。”

這批編号為“Group 4-7”的49顆星鍊衛星,是在美東時間2月3日1時13分由“獵鷹9号”火箭發射升空的,并在距海平面210公裡的低軌軌道将衛星釋放,進行正式入軌前的調試和準備工作。 但沒成想,衛星卻在随後遭到太陽風導緻的地磁暴沖擊,使得40顆衛星無法完成升軌,随後開始再入大氣層。

本來,“星鍊“衛星墜落是一條舊聞。但本次事件中,卻有不少值得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和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建設的問題值得談一談。本文将以“40顆星鍊衛星墜落”作為引子,一起來探讨:

1.星鍊衛星墜毀的深層次原因

2.星鍊計劃,不僅僅是一門生意

3.什麼是中國"星鍊"建設的特色主義?

1、星鍊墜毀:天災還是人禍?

2月7日,一家天文學機構釋出了視訊,視訊中顯示了“星鍊”衛星再入地球大氣層的景象,幾個火球在大氣中燃燒,像是一場美麗的流星雨。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此次事件的誘因是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它是由太陽風激波或磁場雲與地球磁場互相作用引起的地球磁層的一種暫時擾動現象。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空間天氣預測中心也作出說明,“太陽風的吹拂使得地球磁場發生變化,地球上層大氣由此升溫,密度升高,這使得上層大氣變得比原來更厚實和緊密。”

對于我們普通吃瓜群衆來說,太陽風和地球磁場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比如某些不出現極光的區域會出現極光。

但事實上,太陽風和地磁異常會給人類航天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國外航天機構的專家塔米莎·斯科夫(Tamitha Skov )講,“大多數人真的很喜歡這種現象,但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危害,因為他們所關注的是好看的極光。”

中科院的專家也曾經表示,地磁暴期間全球高層大氣溫度增加,衛星軌道附近的大氣密度增加,使得衛星阻力增強。另外,大氣成分改變、大氣環流改變,地球大氣的電離層也會發生變化,這會影響到衛星和地面的通訊。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圖/太陽風和地球磁場的作用 圖源/Google

中科院的太空氣象專家還原了此次“星鍊”衛星的墜落事件,“這次的地磁暴,源頭是1月29日太陽的M級耀斑,随後由1月30日中等強度的日冕抛射物質引起。之後,太陽風攜帶等離子體團,2月3日到達地球附近,與地球磁場互相作用産生地磁暴。”

地磁暴發生的原因已經大概清晰。那麼,難道Space X就沒有在發射前看看太空天氣預報,以此來規避這場地磁暴嗎?

但在外媒的報道中顯示,Space X方面并非沒有看太空天氣預報,而是看了之後做出了正常發射的決定。 NOAA 空間天氣預測中心2月2日的預報顯示,當天會發生一次中等規模的地磁暴,在總共5級的分級中屬于二級(G2),并且2月3日會降到一級。

中科院專家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星鍊衛星損毀期間遇到的地磁暴,屬于最低級别的地磁暴。這種級别的地磁暴,從1957年到現在,平均每年發生50多天。在太陽活動高年,一年發生120多天。”

這種級别的地磁暴對于普通衛星影響不大,這可能也是Space X忽略了天氣預報的原因之一。

但“星鍊”衛星跟其他普通衛星卻有着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來源于Space X一項引以為豪的設計:

獨特的升軌機制

在這項獨特的升軌機制下,“星鍊”衛星将停泊在近地點210公裡的極低軌道,在那裡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确認衛星狀态良好後,才會啟動衛星自身的電推進器行升軌操作。

反之,如果衛星在軌測試狀态不佳,那就不進行升軌。衛星自動再入大氣層,再入過程會規劃軌道,避免與其他衛星産生碰撞風險。

這項令Space X引以為豪的設計,目的是為了避免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根據天體實體學知識,近地點距離地球越遠的地方,航天器受到地球的引力越弱,那麼它再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也會越慢。

有資料顯示,近地點200多公裡的軌道,一顆失效衛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為數周,而在550公裡軌道則長達數年。并且,衛星在550公裡軌道再入地球大氣層,還有可能穿越目前人類的2個載人空間站,這會發生潛在的碰撞危險。

但獨特的升軌機制也為此次“星鍊”衛星的再入埋下了伏筆,SpaceX的消息中表示,“初步分析表明,這場磁暴的更新速度和嚴重性導緻大氣阻力比以往各次發射增大了多達50%,使得衛星無法脫離安全模式。” 在遭受地磁暴後,“星鍊”衛星被地面人員調整成了“安全模式”,按照指令“像一張紙一樣”側着飛行,這樣太陽能帆闆的阻力能夠大大降低,但事實證明這個政策似乎并未奏效。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近地點210公裡是大氣層與衛星軌道空間之間的過渡區域,也是大氣層的最外層,這個區域的氣象環境複雜,一般很少有衛星會選擇在這個軌道停留。

航天專家斯科夫表示,“很多的商業航天公司并不了解太空天氣對衛星的影響有多大,尤其是這些小型衛星。”

據資料顯示,大氣密度随高度指數衰減,軌道每擡升100公裡,大氣阻力要低1-2個數量級,400-500公裡軌道高度的大氣阻力相對較小。 毫無疑問,此次的“星鍊”衛星墜毀事件也給未來發射低軌小衛星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們提了一個醒,航天是一件極其複雜的系統性工作。

并且,目前人類對宇宙空間的了解還知之甚少,對于太空環境對人類航天器影響的研究,我們仍需要進行更多踏實的科學試驗和實證探索。 此次,太陽活動對地球大氣的影響,和“星鍊”衛星的獨特升軌機制。以及更重要的,對太空氣象預報的忽略,是這次“星鍊”衛星墜落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來,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以颠覆式創新和超高的效率成為航天圈的異類。但此次的事件卻恰恰說明,過往無論是美國航天還是中國航天所堅持的“追求成功率和準确率“的目标并不過時。

“星鍊”計劃作為一個低軌小衛星星座,其成本造價并不高,馬斯克曾表示每顆衛星造價大概在50萬美元。它從設計完成到發射上天也僅需要很短的周期,并且本質上作為一個機器人,就算發生損毀也不至于造成重大的影響。

但如果,“獵鷹9号”所搭載的載荷換成是載人飛船或者空間站這樣的大型有人航天器呢?

上世紀末,美國幾起航天飛機的爆炸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财産損失,也緻使美國的航天事業在新世紀初遭受嚴重的倒退。

航天是一項重視試驗和實證性研究的系統工程,目前,不少中國商業航天的從業者試圖效仿馬斯克快速疊代的所謂網際網路和ICT思維,來實作航天項目的“彎道超車”。

殊不知,中美兩國的商業航天市場全然不同,文化也不盡相似,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們需要擁有強大的地面和空間保障、配套能力,來完成自身的航天夢想。 一些跨界進入航天領域的網際網路公司,也不可能靠着複制過往網際網路的打法來試圖在“三高一長”的商業航天領域中快速收獲一杯羹。

搞航天,想一步登天永遠隻會是空中樓閣。

2、星鍊計劃:走自己的路,讓别人無路可走

2015年,馬斯克首次提出了發射1.2萬顆低軌網際網路衛星的“星鍊”計劃。2018年,2顆“星鍊”計劃試驗星成功上天。

随後,“星鍊”計劃的進展便駛入了快車道。 截止2021年年底,天上“星鍊”衛星的部署已經突破了2000餘顆。

地面上,“星鍊”的商業化程序也絲毫沒有落後。 去年11月10日,Space X在給美國聯邦通信信委員會(FCC)的一份材料中顯示,“‘星鍊’目前已在為20個國家,約14萬使用者提供了網際網路接入服務,使用者量比8月份的數字增加了約4萬個,并且已收到超過75萬份全球訂單。”

今年2月17日,馬斯克一篇推特上顯示,“星鍊已經擁有了25萬活躍使用者”。随着“星鍊”在海外市場的高歌猛進,目前它已經在25個國家落地生根。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圖/馬斯克推特截圖 圖源/推特

25萬的活躍使用者意味着每月2500萬美元的收入流水,一年就有3億美元。

馬斯克曾經表示,待“星鍊”2027年組網完成後,将實作年收入300億美元的規模,這需要大概2500萬活躍使用者。目前對于沒有備選方案的情況下,這個目标實作起來難度并不大。畢竟,現在地球上有将近40億人口沒有接入網際網路,這個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但随着“星鍊”的使用者數逐漸增多,一些“星鍊”網際網路服務的嘗鮮使用者卻表示,自己的使用者體驗并不是很好。

去年夏天,一位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使用者就發帖表示,亞利桑那州炎熱的夏天讓他的 “星鍊” 終端天線過熱,一度網絡中斷了7個多小時。

在網絡中斷時,軟體自動蹦出了一條提示:目前已離線,并提示說等到溫度降下來後 “星鍊” 将重新連接配接。

在他咨詢了客服後,對方回應他,“衛星接收天線會在122華氏度(大約50攝氏度時進入熱關斷狀态,降到104華氏度(40攝氏度)将會重新啟動。”

根據Space X的官方資訊顯示,“星鍊”終端天線的使用溫度範圍是零下22華氏度到104華氏度,超過這個區間終端将無法運轉。

這并不是個例,在Reddit上,一位來自弗吉尼亞州的網友也發了一篇文章,講述自己的“星鍊”終端突然中斷的經曆,但他講那時的氣溫隻有80華氏度。 2020年底,“星鍊”粉絲們迎來了“星鍊”終端的首次内測,不過從這個版本的終端名字“有總比沒有好”(better than nothing)就能看出,首批的“星鍊”終端性能不敢恭維。

據Space X内部員工透露,能不能上網,全看衛星數量、覆寫程度、天氣狀況等因素,簡而言之就是:總比沒有強。

但秉承着還要啥自行車的“星鍊”終端,卻在随後的1年多時間裡在全世界完成了一波攻城略地。

2021年4月,“星鍊”進軍澳洲。

去年,一位澳洲的推特網友發帖問,“自己開着特斯拉Model X,以時速100公裡飛馳在高速公路上,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位網友随後在評論區回答,“你可以享受到每秒200Mb的星鍊寬帶服務,并且接收資料半徑可以達到40公裡。”

這位來自澳洲珀斯的“星鍊”和特斯拉雙料使用者,分享了自己的使用體驗:他把直徑近半米的第一代“星鍊”飛碟式天線架在特斯拉Model X的尾部,在高速上移動測試“星鍊”的網速有多快。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圖/澳洲推特網友測試“星鍊”終端 圖源/推特

使用推特治理公司的馬斯克也在底下謙虛地回複這位網友,“衛星和終端軟體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但馬斯克并不總是這麼謙遜,他的“星鍊”衛星在去年也并不總是那麼順利。

去年年底,一封中國常駐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長的照會上披露了一起太空事故:2021年,星鍊衛星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并對中國空間站和宇航員造成危險。

歐空局當時的資料顯示,當時兩顆衛星的碰撞幾率為千分之一,但“星鍊”衛星卻并沒有任何機動躲避的意思。

後續,歐空局與Space X的溝通也鬧出了不愉快,引得歐空局負責人阿施巴赫在媒體上警告,“全球仍在運作的衛星中有一半都歸馬斯克所有,事實上,他已經成為了規則制定者。”

随後,馬斯克在《金融時報》反擊了來自外界的指責,“近地軌道有足夠的空間能容納百億顆衛星,幾千顆衛星就像地球上有幾千輛車一樣,這壓根不算什麼。”

此事随後不了了之,Space X曾承諾将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預防太空意外相遇情形的出現。但并沒有一些強制性的政策和規則要求他一定這麼做。

相反,美國政府還一再縱容和偏袒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 這一點,在Space X在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申請增加“星鍊”衛星數量以及更改軌道高度獲批一事,就可以看出不少端倪。

對于“星鍊”來說,美國國防部和政府也是它的使用者。

2021年4月,美國國防部希望與Space X一起制造一個微型天線,用于連接配接“星鍊”衛星網絡,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USSOCOM)對電池供電的微型衛星天線很感興趣,這可以幫助他們的士兵在特種作戰時随時與總部保持高效溝通和聯系。

在“星鍊”衛星組網時,馬斯克宣稱的好處之一便是全世界任何地區的網際網路全覆寫,包括海洋、高山和棘手的兩極地區。

2021年1月,SpaceX向極地軌道部署了首批10顆“星鍊”衛星,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在内的北極地區都被覆寫在内。 作為世界警察的美軍在全球任何角落都有軍事基地,但全世界有70%左右的區域沒有建設地面通信基站,北極的美軍基地一直以來深受網際網路接入的困擾。

除了以上幾個項目外,根據美國五角大樓公布的資料顯示,“星鍊”計劃本就是美軍“星球大戰計劃”的一部分,它與美國空天軍的聯系十分密切。“星鍊”計劃還承載着新一代美國太空安全戰略轉型的任務,是美軍形成“空天地一體”作戰能力的基礎之一。

在海灣戰争、科索沃戰争、伊拉克戰争等海外軍事行動中,美軍能夠憑借衛星網絡形成資訊優勢,牢牢把握戰場的制資訊權。

未來,在“星鍊”計劃完成後,全世界最強大的指揮通信網也會随之誕生。 美國的無人機、戰略轟炸機、航母戰鬥群、核潛艇随時接收指令,“星鍊”可提供全球無死角的高速率覆寫,大幅增強美軍的作戰通信能力。

試想,“星鍊”4.2萬顆衛星中的每一顆衛星都可以将戰區上空拍攝的高清圖檔和視訊通過“星鍊”傳輸給前線指戰員。 同時,無人機在戰場上空拍攝的海量資訊也不用在本地壓縮處理,而是直接将原始資料通過“星鍊”傳輸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指揮部。

那麼,未來美軍将成為戰場的主人,美軍的指戰員就可以像玩電子遊戲一樣打開“上帝視角”。這種開挂式的行為将使得它們的敵人在戰争還沒有開始時,便輸掉了整個戰争。

那麼,作為一直被美國政府彈壓的中國航天該如何做出反擊呢?我們自己的“星鍊”計劃在哪裡?

3、新型舉國體制,中國的特色藥方

2022年春節前夕,國務院新聞辦釋出了5年一度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 作為官方對于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五年規劃”,白皮書中将會是大陸未來5年航天活動的行動綱領和建設目标。

在白皮書中,強調了大陸将持續完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衛星通信廣播地面系統持續完善,形成全球覆寫天地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網際網路、物聯網及資訊服務能力。”

而5年前《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關于低軌通信星座建設的表述,“建設天地一體化資訊網絡,基本建成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形成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促進衛星及應用産業發展··· 逐漸建成覆寫全球、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

對于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的表述,兩版規劃中,2021年的白皮書強調了包括廣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在内的“天地一體化資訊網絡”的融合建設。

可以看出,至少從2016年開始,官方對于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便已經提上日程。

從時間點上看,我們的低軌星座建設的啟動時間其實也并不比馬斯克晚多少。 2016-2018年間,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電科、中國電信等航天和通信領域的國家隊選手,紛紛提出了各自的低軌衛星星座計劃。

2017年8月,航天科工集團在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公布了自己的“五雲一車工程”( 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和高速飛行列車),其中“虹雲工程”便是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星座計劃。2018年12月22日,“虹雲工程”的首發星被成功送入軌道。

另一家航天央企航天科技在2016年提出了建設300顆低軌小衛星的“鴻雁星座”計劃,2018年12月29日,“鴻雁星座”的首發星也被成功送入軌道。

往天上發射技術驗證星并不是難事,當時包括國家隊選手在内,國内有數個衛星星座的組網計劃。PPT放眼望去都描繪了一番宏大的願景,但衛星星座的建設卻并不是那麼容易。

馬斯克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星鍊”計劃的先期投入成本在100億美元左右,整個系統建設完成預計要花費300億美元。雖然系統建成後能夠每年為Space X帶來300億美元的收入,但整個“星鍊”系統自2015年提出,到預計2027年全部建成,周期長達12年。

作為商業航天産業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星座的建設既具有基礎設施行業所具備的高投入和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也兼具極高的技術和創新門檻。 巨型低軌星座的建設不僅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進行軌道和地面的基礎設施布局,未來還需要統籌和協調大量社會資源,對原本的地面市場進行深度開拓和滲透。

“星鍊”計劃依靠的不僅僅是Space X一家公司的力量,馬斯克背後站着的是揮舞美元的華爾街資本和提供新技術資料和訂單的美國政府部門和國防部。

政策引導加上金融支援,才能讓馬斯克張開創新的翅膀,順利起飛。

而對于我們自己來說,低軌衛星星座這項系統性和社會性極強的工程,我們能夠依托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政府的引導下,統一協調社會資源,調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巨型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

曾有一名中科院的上司探讨了科技和産業革命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問題,“新型舉國體制不是重走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強力主導、忽視市場作用’老路,也不是效仿新自由主義倡導的‘完全依賴市場、不要政府介入’。

在新型舉國體制中,政府與市場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既要貫徹國家意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作國家戰略目标,也要維護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2020年4月,發改委召開新聞釋出會将衛星網際網路列為“新基建”中的資訊基礎設施工程,自此巨型低軌星座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4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宣布成立一家名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的新央企,這家央企注冊資本100億,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衛星網際網路的論證設計、研究試驗、工程設計、工程建設以及基礎電信業務。

可以看出,這家新央企的定位将是未來大陸衛星網際網路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和中流砥柱。 那麼,既然主力已經有了,就需要大量的生力軍圍繞中流砥柱進行各個方面的創新和開拓。

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為代表的各類創新主體,将會在大陸巨型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中大有用武之地,在這方面已有國内公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021年底,國内商業航天領域的獨角獸,估值達到10億美金級别的銀河航天傳來了好消息。在銀河航天的衛星批量化工廠内,6顆低軌網際網路小衛星成功下線。 此前,銀河航天在江蘇南通布局了智能化的衛星批量化制造工廠,據銀河航天透露,智能工廠的單星研制成本比銀河航天的首發星已經下降一半以上。

星鍊墜落:中國商業航天還要摸着馬斯克過河嗎?

圖/首批6顆低軌通信網際網路衛星下線 圖源/銀河航天

後續,銀河航天将進一步降低衛星批量化生産成本,助力大陸衛星網際網路星座的建設。

除了銀河航天之外,另一家商業航天企業九天微星也在最近取得了一定進展。作為在2020年就加入了“國網計劃”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九天微星将自身定位在微小衛星産業鍊的供應商。

去年年底,他們宣布了低軌通信試驗衛星通過出廠評審的消息。九天微星表示,“這顆衛星的通信能力将達到10Gbps,未來發射成功後可不限區域不限位置針對地面使用者提供高速網絡互聯服務。”

2021年底,九天微星在唐山興建的衛星批量化制造工廠一期工程完工,預計将可以實作年産100顆小衛星的産能。

衛星網際網路作為6G時代空天地海一體化資訊網絡的基礎設施,大陸不能接受“星鍊”一家獨大的事實。 在新型舉國體制的指導下,國家隊和我們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将會形成合力,突破歐美對我們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封鎖。

尾聲

在1993年的“銀河号”事件中,美國霸道地讓中國貨輪無故地在公海漂流了33天。

并且美國為了逼停在印度洋正常航行的“銀河号”,不僅派出了軍艦和直升機,還切斷了“銀河号”貨輪賴以導航的GPS系統,使得這艘巨大的貨輪不得不像無頭蒼蠅一樣在印度洋上漂流。

最後,事件以美方登船檢查後,并沒發現船上載有任何違禁的化學武器為告終,但此事卻成為新中國曆史上一個難以抹去的外交恥辱。

在央視訪談節目中,當時負責處理這起事件的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後來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忿忿地面對鏡頭講,“窩囊啊,簡直太窩囊了。”

這也是後來大陸加速建設“北鬥”導航星座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我們意識到,GPS所宣稱的24小時開放給民用和商用根本是無稽之談。美國政府會動用一切力量和手段,來達到他自身的政治和戰略目的。

後來,在“北鬥”衛星星座組網的過程中,大陸科研人員緊趕慢趕,終于驚險地先于歐洲“伽利略”計劃一步,成功搶占了導航衛星所需的頻率和軌道資源。

這些曆曆在目的往事,都在給中國“星鍊”的建設者們提了一個醒:時不我待,隻争朝夕

2022年春節前,新釋出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我們看到了更多有利于中國商業航天的好消息和新機會。

從政府擴大商業航天産品和服務的采購範圍,到推動國家隊和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之間的科研基礎設施共享,再到支援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項目的研制。

一系列新推出的政策和辦法就是要加快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成長,中國商業航天沒有Space X,也沒有馬斯克,中國商業航天也不應該期待一個馬斯克就能改變落後的現狀。

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前進的路途中,中國商業航天從業者們所能做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2005年11月26日,在慶祝“神舟六号”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大會上,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深情地對“神六”任務的從業人員們緻辭時講了一句話: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

這句話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将是每一個中國航天人最好的寫照!

參考資料:

新華社,《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2022年1月28日

新華社,《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2016年12月27日

科技日報,《49顆“星鍊”衛星遭遇地磁暴,都是太陽惹的禍?》,2022年2月12日

DeepTech深科技,《SpaceX “星鍊” 衛星天線又出問題,炎熱天氣導緻斷網》,2021年6月19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