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400期】

“星”光因夢想閃耀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艙門打開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變成那個站在發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中原標準時間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員葉光富、翟志剛身着大陸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這則新聞,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片星空,承載着王永志的青春與夢想。為了推開中國人邁向太空的大門,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從大陸第一枚自行設計的飛彈成功發射,到今天大陸進入空間站時代,擔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的王永志,見證了大陸國防科技和航天事業許多重要曆史時刻。

當年發射架前的年輕人,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他那顆向往星空、矢志報國的赤誠之心,從未改變。

“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我當時就想,國家得有強大的國防,叫别人不敢欺負。”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抱着“不讓人欺負”的目标,王永志考入了清華大學航空系。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1957年,王永志迎來人生一大轉折: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改學火箭飛彈設計。從此,王永志的命運與中國航天緊緊相連。

針對大陸第一枚自行設計的飛彈射程不夠的問題,王永志大膽提出解決方案:從火箭體内洩出600公斤燃燒劑,飛彈就能達到預定射程。

本來火箭能量就不夠,還要往外洩?當時,很多人認為這不可思議。王永志鼓起勇氣找到發射場技術總指揮錢學森,談了自己的想法。錢學森聽後,馬上把飛彈總設計師叫過來叮囑道:“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說的辦!”果然,這個方案實施後,飛彈射程增大了,連打3發都進入了目标區,試驗取得成功。

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始終貫穿在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

1986年,時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王永志,與一批科學家悄悄醞釀着一件後來震動航天界的大事:在“長征二号”火箭基礎上,捆綁4個助推器,形成新型大推力火箭——“長二捆”。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王永志說:“當時,我們想以‘長征二号’火箭為基礎,研制大推力捆綁火箭,把中國的運載火箭推向國際市場。”1988年底國家準許了這個項目,要求18個月内完成研制任務。王永志代表研究院立下“軍令狀”。在一些外國同行看來,沒有3年時間是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的。王永志和同僚們用事實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90年7月16日,“長二捆”首飛成功。

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接受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挑戰——擔任大陸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力主采用由軌道艙、傳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方案。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為提高航天員安全系數,王永志主持設計出能滿足多種要求的載人航天飛行軌道。為了解決火箭上升階段航天員海上應急搜救的難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飛船就近飛往3個海上預定落區,實作海上選點的救生方案。

“把中國人送上太空,這是我心中的終極目标,即使再緊張再累,我也無怨無悔。”王永志忘不了給90多歲的錢學森賀壽時的情景。錢老把王永志送來的禮物端端正正放在書架上,時常認真端詳——那是一艘“神舟”飛船模型。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大陸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号傳回地面,遨遊太空的楊利偉走出艙門向大家揮手緻意。

那一刻,舉國歡騰,王永志激動得熱淚盈眶。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後,72歲的王永志動情地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隻有把自己的事業同祖國、同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為。”

仰望星空,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

當人們仰望星空時,在銀河一隅,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那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王永志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久編号第46669号。

夢想綻放光芒。在茫茫太空中,這顆編号第46669号的小行星,仿佛滄海一粟。它像許許多多的航天人一樣,默默運轉在宇宙一隅。但是,這顆小行星因為夢想而閃耀,照亮了中國航天人前行的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