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冬奧會結束了,但有個女人卻火出圈了,真是風頭直逼冰墩墩,那就是——“首席唠嗑解說員”王濛。

我是真愛上了王濛,更從她的性格言行裡,挖掘出一個存在已久的養娃誤區——想要“受歡迎”,就不能讓孩子個性太直、太真誠。

就算沒趕上看冬奧會比賽,也一定被王濛的名場面刷屏了……

王濛一解說,裁判都成擺設了。

美國隊員犯規這事兒,比賽還沒結束,裁判組還沒動靜,王濛先喊起來:

“美國的那個!你們看見了嗎?!啊?沒看見嗎?就在這兒!反複給我看十遍!就看她是不是出現在了跑道上!你不應該出現在滑行跑道上!”

她喊完,裁判組真就随後宣布,美國隊犯規,中國隊晉級。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王濛繼續解說,生生把黃健翔逼成了“捧哏”的。

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決賽,她“咆哮”:“大靖!沒有問題!!沖刺!!!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告訴你們肯定赢了!!”

黃健翔表示要謹慎:“來,我們看下回放。”王濛瞪眼:“你是不是不相信我的眼睛?”

結果王濛出口成真,一代名嘴黃健翔逐漸淪為:對……嗯……好……是……你說什麼都對!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王濛是真火了,聽她說話,那真是讓人一邊“笑不活”,一邊覺得痛快淋漓,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特别期待看她的解說,還為此下載下傳了咪咕吧。

了解完了王濛的經曆後,我發現,她完全不是在表演“好笑”,她那是真的直。

這個世界上,保持真性情的人太少了,真誠表達的人才被說成“虎”,才凸顯得王濛如此“好笑”。

我猜,王濛自己都沒想到,真誠能讓她火。

而她的故事,也讓我想明白了,培養孩子,适應社會和保持自我的關系。

1

“受歡迎‘的三大名額

社會心理學有個理論,說一個人能在社會中獲得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具備三大要素:才能、外貌吸引力、真誠。

我們都希望自己和孩子在社會中“混得開”,受到大家的喜歡,“才能和外貌”這兩個要素是一直被談到的,但唯獨我們經常忽略了“真誠”。

想想身邊的朋友,的确就會有“長得挺順眼,能力也不差”,但就是有距離感,不喜歡;再想想明星演員,的确就有一些所謂“沒有觀衆緣”的。

結合王濛的故事,我就意識到了,也許我們過多關注了,培養孩子的社交技巧,待人接物的得體,唯獨忘記了最簡單但又最強大的品質,真誠。

什麼是“真誠”?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然後把自己真實所想展現給世界。

這就是王濛身上所看到的,她不會刻意謙虛,她不會顧忌他人面子,她覺得不公,她發火;她覺得要赢,她直截了當。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們的日常教育是否保留了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我們會不會太在乎去教孩子“得體”,而忽略了孩子表達内心的機會?

當然,不要誤會我,社會規則肯定還是需要教的。

但下一次,能不能先問問孩子,你怎麼想的?你的感受是什麼?而不是先着急地說,你必須要表示感謝,你必須要微笑點頭,你必須要有禮貌。

所有的社會規則,尤其是“得體”下面的行為準則,應該是孩子真實感受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這樣就是不乖不懂事”的強行要求。

“規則”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但是“真誠”卻是孩子們天生就擁有,但卻需要被保護的。那麼,回歸到育兒上,我們要做個優先級排序,先呵護好“奢侈品”。

2

真誠會得罪人?

很多人看到這裡後,肯定會說,“真誠”特别容易得罪人,身邊就有不少“缺心眼”的例子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7歲的女兒告訴我的。

因為自己太喜歡王濛了,我在家一直在看。

小D有一次和我一起看了她解說女子500米小組賽,第一名滑了43秒472,大家都想鼓掌,沒想到王濛來了一句,“這速度可不快”。

你們看,是不是我們的顧慮?是真誠,但典型的不謙虛,“不會說話”。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我看小D湊在一旁也在樂,我就順勢問她,你看這個阿姨的解說,是不是特别不謙虛啊,會不會讓别人讨厭?

小D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問,那這個阿姨自己會滑嗎?她的成績是多少啊?

我告訴她,阿姨之前也是運動員,成績的确比這次的第一名快。

沒想到小D立馬說,那她就是說了事實啊,怎麼會有人讨厭她呢?

你們看,這就是孩子的答案,特别簡單但又這麼通透。

是以不要害怕“真誠”得罪人,而是需要區分,所謂的“真誠”不是雙标,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說話直得罪人”都是“苛刻”,就是自己做不到,但卻對别人标準很高,然後回過頭來還給自己一個借口,“我這個人說話就是直”。

換句話說,“真誠”的本心是善良的,并不是為了否定和打壓他人,而是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且真正的“真誠”是需要結合上面提到的人際關系三大次元的“能力”相結合的。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那麼對于孩子來說,我們可以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内心想法,但也要多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學會多元度看事物。

他是loser!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他代表我們班級去畫畫的,結果輸了。

他畫畫好嗎?你和他比誰更好呀?

當然是他呀,他是我們選舉出來的。

那你看,你并不比他畫的更好,你用了自己做不到的标準要求别人,這就是苛刻了。

我是天才。

你哪裡做得那麼好,是天才啊?

我打架子鼓非常厲害的,今天韓老師也表揚我了。

的确是呢,你堅持學了兩年了,而且一直在努力。但要知道你這個“打鼓小天才”,隻是和過去的自己比呢!

發現沒?其實對于小D随口說出來的内心評價,我也引導和教育的。

但因為我有了覺察要去保護她的“真誠”,我就不會一上來就評判,你這麼說是不禮貌的;你這麼說是不謙虛的。

我接納她的内心想法,畢竟那些都是真實的,但我幫助她去看到評判事物的其他面。

那麼慢慢地,她自己就會調适評價體系,而且更難得的是,她不會為了說“客套話”而說“客套話”。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3

真誠會受到社會的“暴擊”嗎?

聊到“真誠”,不可避免的還會有這樣的顧慮,為人真誠,容易被欺負,被“穿小鞋”。

了解過王濛退役前經曆的都知道,她曾經就因為“直接的表達”而受到過處分,最嚴重的一次直接被國家隊開除了。

可見,大家有這樣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其實也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擾。但這次我想明白了,原來真誠是需要能力相輔相成的。

真誠的人,敢于展示自己内心真實想法,不害怕外界的評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反而是擁有一件最閃亮的盔甲,保護他專注地做自己認定的事。

王濛後來的故事我們也知道,她再次歸隊,和教練磨合好了,漸入佳境,屢次重新整理紀錄。

是以,提高能力永遠是首要的,這和保持真誠沒有沖突。而且越保持真誠的人,反而越能排除那些“迎合讨好算計”的幹擾,更全身心地提高能力。

而且,退一步講,大家想過嗎?所謂被欺負,難道就真的是因為“真誠”了嗎?那些油滑的人難道就一輩子不吃苦頭了嗎?

說到底,這隻不過是我們選擇了一種解釋方式而已。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記得小D 4歲後開始知道了“好人壞人”的概念,她無論看故事還是自己講故事都會執着于大結局,必須是“好人打敗了壞人”。

7歲生日那天的路上,我和她講了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那一次的結局,“好人并沒有打敗壞人”。

小D問我,媽媽,好人怎麼會輸呢?做好人就會赢啊。

我和她說,有時候好人不一定會赢,我們不是因為“會赢”而選擇做好人。做好人是因為那會讓我們心安,安心後,我們就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活在“擔心”中。

小D繼續說,但我仍然希望好人可以赢。

我和小D說,是的,媽媽也希望好人能赢。是以我們不僅自己要做好人,更要做有能力的好人,先保護好自己,然後再去幫助其他被欺負的好人。

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從小幫助孩子建構起一種看待世界的濾鏡。

我希望小D長大遇到醜陋和虛假時,可以有對比和鑒别能力,更能堅定地認為,“這不是社會該有的樣子”。

我更加希望她因為“真誠”而被欺負的時候,不是選擇認為“真誠”錯了,而是反思自己能力是否可以有待提高,去打磨自己,更是去改變世界。

那麼“嚣張”卻那麼受歡迎的王濛,揭開了性格培養的重要誤區

我始終覺得,教育從來不是看眼前,人生也不是有限博弈。

如果我們隻是看着眼前的得失,那麼很容易功利性地去抓住一兩次“這樣會吃虧”的結論,而放棄了去保護最珍貴的、會容易“貶損”的品質。

任何時候,說真話,幹實事,做自己,都是難卻正确的路。

每一個平凡人,都可以因為真誠的力量而向善,進而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一個不平凡的高度。

謝謝王濛,在這個冬天,不僅帶來了精彩的解說,也讓我們看到,真誠不是傻實在,而是忠于内心,擔起責任,最純粹也最高貴。

大J叨叨叨

冬奧會結束了,不知道大家看了幾場,今年冬奧會帶給了我們全家很多很多的感動,也促發了我們很多場家庭讨論。

有時候真的會感歎,在“生活”面前,我們其實也不比孩子懂更多,既然如此,不妨就多帶着孩子一起好好過生活。

留言和我說說,這次冬奧會你們印象最深的場面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