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天德做客首期《聚光燈》:深圳改變了我的收藏理念

七歲就涉足收藏領域,十幾歲時便成為河南省多個專業收藏協會的會員,他是迄今為止東亞唯一一位德國藏書家協會會員。這個人就是旅德藝術史學者、藏書家、出版人楊天德。2月19日下午3點,晶報大文化直播節目《聚光燈》首期開播,楊天德作為節目首期嘉賓,與節目主持人、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社長胡洪俠展開對話,暢談“我和深圳的藏書故事”。

楊天德曾在2000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在深圳工作過、居住生活過,也深度參與和見證了深圳藏書圈的發展過往,他認為,深圳包羅萬象的城市氣質影響了他的收藏方向與理念,“深圳教會我的就是不斷學習,每次來都發現它在學習進步”。

楊天德做客首期《聚光燈》:深圳改變了我的收藏理念

▲楊天德在直播現場

■從深圳出發,用接納的眼光看收藏

“我現在常想,當時如果一直在北京,那收藏方向和經曆可能大有不同。”楊天德提到,在北京讀大學時,他常常穿梭于北京各大書城尋找中文古書,但那時對古籍收藏涉及并不多。後來到深圳後,他發現深圳的文化氛圍與北京有很大差別,在這裡,他學會用接納的眼光來看待收藏。這也為他後來在德國學習、工作期間擴大收藏領域奠定了基礎。

2000年底,楊天德從深圳出發前往德國留學,這也是他涉足歐洲收藏領域的起點。“收藏一個地方的書籍、文化等,一定要有當地的特色。”帶着這樣的收藏思路,楊天德在收藏領域的思想和眼光悄然發生了轉變,他開始四處搜羅、收藏歐洲古書。即使後來幾經輾轉于德國、深圳、北京做過多份工作,但自認為還是喜歡和書打交道的他,工作之餘潛心收藏,自此一路朝着收藏的專業學術領域發展。

說到與德文古書及歐洲古籍的緣起,直播中還透露了這樣一件趣事——原來楊天德在兒時抓周時就曾抓了一本德文版《小馬過河》,但當時家人并未發現那是一本德文書。直到多年以後從德國留學回來整理東西時,才被楊天德發現。“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未來的我穿越回去放了這麼一本書。”他笑言。

楊天德留學歸國後,因為共同的興趣牽引,在深圳書城工作時進入了深圳的藏書圈,也結識了一群藏書圈好友。從黃貝嶺的古玩市場到深圳古籍書店和深圳書城的3樓古籍書架,再到東門博雅、尚書吧,這些承載着深圳文化記憶的地标,都是楊天德和藏書圈好友們的根據地。“深圳藏書圈最昌盛時博雅都坐不下。讀者也比較感興趣,古籍拿出來就想上手。”楊天德回憶,當時大家都會帶着各自淘到的古籍第一時間和書友交流分享,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下潛心學習收藏知識。

如今離開深圳已15年,楊天德原來熟悉的藏書圈書友聚會減少,但收藏并未停止,他也通過不同管道結識着這個城市裡的新書友。

楊天德做客首期《聚光燈》:深圳改變了我的收藏理念

■深圳是座愛學習的城市

對于新鮮血液不斷進入藏書圈,楊天德認為這在深圳并不算稀奇,因為深圳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有創意的人可能遍及各個角落。作為曾經熟悉深圳的人再次來到深圳,他表示,這座城市“是一座愛學習的城市”。“今天我坐地鐵時看到一個廣告,叫‘我們深圳愛學習’。這對我的觸動特别深,大城市都很吸引人,但大家到了後都被同化了,很多年輕人都是漂着的。我看到深圳很多年輕人都愛學習,無論何時,大家都是學習的狀态。”楊天德補充道:“深圳教會我的就是不斷學習。每次來都發現它在學習進步。”而這也改變了他藏書的理念和方向。對此,胡洪俠也表示,學習即深圳,深圳即未來。

作為資深專業收藏家,被問到對新人做收藏有何建議時,楊天德表示,首先要做到終身學習,不用着急定收藏方向,以他自己為例,每過兩到三年,他都會更換一個藏書方向,逼自己學習收藏相關的不同内容;其次,則是要有保留資料的意識。

楊天德做客首期《聚光燈》:深圳改變了我的收藏理念

▲楊天德贈給《聚光燈》一份自印畫冊

直播最後,楊天德還為《聚光燈》節目送上他的出版社制作的影印版丢勒木刻版畫,他希望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介紹給更多國人認識。此外,他還贈送給主持人胡洪俠一枚德國藏書家協會的徽章,這枚徽章特意在深圳制作,也是深圳與德國藏書界的一個特殊聯系。

在世界聚光燈下講好深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聚光燈》作為晶報全新重磅策劃推出的大文化直播節目,邀請泛文化領域學者、專家、行業領袖等嘉賓登場,在《聚光燈》下暢談那些關于書籍、藝術、科技、文旅、元宇宙等話題,來一場思想的交鋒,智慧的啟迪。後續将有更多文化大咖彙聚于此,敬請期待。

記者:段鳳英

攝影:成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