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譜,有數千年曆史,素來與國史、方志,并稱為三大曆史文獻。

古語有之曰:三世不修譜,為不孝。為什麼呢?前人這樣教誨: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慎終追遠,民德且存,飲水思源,民德修遠。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錢清街道江墅村,就有一位77歲的榮民朱榮初老先生,不求回報,潛心修譜,令人起敬——

“祠堂是物質文明,家譜是公德心,把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家風家訓代代相傳,這兩個文明要相結合在一起。”在錢清街道江墅村重新修建祠堂之際,老村長施炳芳的一番思考引起了大夥的共鳴。

施炳芳找到了村裡熱心腸的榮民朱榮初老先生,請他編譜。已經77歲的朱榮初沒有推辭,欣然答應。

尋根溯源編寫家譜

近日,記者在區圖書館見到了朱榮初。

他正在厚厚的史料書裡摘抄着筆記,座位旁還整齊地摞着好幾本大大的參考文獻。朱榮初老先生的筆記本寫完了十幾本,他也成為了圖書館一樓地方文獻館藏室的常客。

“退休了,為家鄉出一份力。”他說,村裡二十多歲的大學生們在外求學、增長本領;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們在奮鬥事業,建設家鄉;他作為老年人群體的一員,發揮餘熱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沒人修家譜,以後一代一代的人,不知道自己怎麼來的,不知道來處,如何有落處?”朱榮初話中,所思所憂,充滿鄉愁。

村裡共有233戶人家,在半年的時間裡,他挨家挨戶地走,發放“普丁表”、搜集登記資訊,然後把采集來的姓名和資料整理成冊。

有時候一戶人家就要走個十幾趟,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需要耐心做一番解釋工作。“家譜要經得起後人的監督和曆史的驗證。”朱榮初說,弄清楚才能寫,身上有擔子也有很大的壓力。

在村民講述的基礎上,他還翻閱查詢了大量施氏家譜、曆史資料,以此串聯和佐證資訊。“碰到難以對上的資訊,腦子裡整宿都在思考。”朱榮初說道。

如今,朱榮初老先生走村入戶,奔波搜尋資料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半年。想把事情盡力做好的他,甚至雙休日都沒停下來,在編寫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帶着問題去書裡搜尋“答案”。

今年春節,他已經完成了750頁的家譜,但再早些年的資訊,還需要再做一番彙總整理。為此,他風雨無阻地跑遍了柯橋區圖書館、紹興市圖書館,也去了好幾趟浙江省圖書館找資料。

“古籍館、綜合館裡常常能發現有用的資訊。有的圖書館管理者已經認識我了,常常幫忙一起找書。”朱榮初還得到了高校的幫助,獲得了借閱一套珍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施氏家譜的機會。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未來還想寫下村裡的故事

“他熟悉村裡情況,又善于讀書識字。”施炳芳覺得朱榮初是個合适的修譜人。1971年從空軍部隊退役的朱榮初回到江墅村後先是幹了幾年農活,後來一直留在家鄉當會計。

幾十年裡,他都堅持看書學習,不管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工廠工廠中的房間,他看到有需要幫助的鄉裡鄉親都會搭把手。“雖然家裡人覺得我年歲已高,不必這麼累。但想到先人美德通過記載可以傳承下去,更多子孫後代能夠學到優秀家風家訓,就幹勁滿滿。”朱榮初說道。

“我們江墅村有許多的手藝人,老一輩搞農業生産也有一套經驗,現在的青年人又敢闖敢拼,創業緻富。”朱榮初告訴記者,在編纂家譜的過程中他了解到了很多村莊裡的能人巧匠,比如會做手工老酒的、擅長捕魚的、會箍木桶的······此外,還有許多保家衛國的先輩,他們有的參加過解放戰争,也有抗美援朝的戰士。

改革開放以來,村莊裡又湧現出許多勤勞努力的創業者。如今,富足的江墅村裡幾十年前的泥路變成了一條條寬敞的大馬路,家家戶戶造起小樓房、蓋起小别墅。鄉賢們富小家的同時又“反哺”大家,為江墅村建設出力。家宴中心、放心廚房、生态停車場等設施,在這座依山傍水的村莊裡應有盡有。

“希望年輕人多多向勤勞、努力的先輩們學習,未來也為村莊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朱榮初說,等到寫完家譜後,有機會的話他還會嘗試寫村史,用史實故事讓更多年輕人感悟先輩兢兢業業的實幹精神、艱苦奮鬥的正能量、反哺鄉鄰的好品質。

全媒體記者丨傅林垚

責任編輯丨馮娣

稽核丨陳芳

終審丨沈旻雁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77歲榮民嘔心修家譜善舉,成當地佳話

你的每一次三連,

都是我們的動力